太平廣記卷第二百九 書四

雜編 程邈已下 邯鄲淳已下 姜詡已下 王羲之 王慄 潞州盧 桓玄 褚遂良

蘭亭真跡 王方慶 二王真跡 八體 李都 東都乞兒 盧弘宣 嶺南兔

----------------------------------------


程邈已下

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爲御史。名書曰\"隸書\"。扶風曹喜,後漢人,不知其官。善篆隸,小異李斯,見師一時。陳留蔡邕,後漢人,左中郎將。善篆,採喜之法。真定直父碑文,猶傳於世,篆者師焉。杜陵陳遵,後漢人,不知官。善篆隸,每書,一坐皆驚。時人謂爲\"陳驚坐\"。上谷王次仲,後漢人,作八分楷法。師宜官,後漢,不知何許人。宜官爲大字方一丈,小字方寸千言。耿球碑是宜官書。甚自矜重。或空至酒家,先書其壁,觀者雲集,酒因大售。至飲足,削書而退。安定樑鵠,後漢人,官至選部尚書。乃師宜官法。魏武重之,常以書懸帳中。宮殿題署,多是鵠手也。(出王僧虔《名書錄》)

【譯文】

秦獄吏程邈擅長大篆,獲罪秦始皇,被囚禁在雲陽獄中。他在獄中精心研究文字,對當時的大篆的字體進行改造,或增或減,刪去繁瑣重複的筆劃。秦始皇知道這件事情後,對他的態度改變了,重新起用他,任他爲御史。因爲這種書體,是一個罪犯在獄中研究出來的,於是稱它爲\"隸書\"。扶風曹喜,後漢人,不知道他任過什麼官職,擅長篆書,跟李斯的書體稍有不同,曾風行一時,被人效仿。陳留蔡邕,後漢人,官任左中郎將,擅長篆書,承繼的是曹喜的書體。蔡邕書寫的真定直文碑文,流傳後世,研究篆書的人都研究、臨摹它。杜陵陳遵,後漢人,不知道任過什麼官職,擅長篆書、隸書。每次書寫,在坐的人都大吃一驚,當時人稱他爲\"陳驚坐\"。上谷王次仲,後漢人,擅作八分楷書,師宜官,後漢人,不知道他是哪個地方的人。師宜官書大字,大到長、寬各有一丈;書小字,小到方寸大的地方可以書寫一千個學。流傳後世的耿球碑文是師宜官書寫的。師宜官特別自珍自重。有時他空手去酒店,在酒店的牆壁上寫上字,圍觀的人如流雲一樣集聚到這裏。酒店裏的酒因此賣得很快,老闆也就白給他酒喝。待到師宜官的酒喝足了,他就將寫在牆壁上的字削掉回家。安定樑鵠,後漢人,官至選部尚書,他的書法學的是師宜官書體。魏武帝曹操非常看重樑鵠的書法,常將他的書法墨跡懸掛在帳中。宮殿的匾額題署,也多是樑鵠的手筆。

----------------------------------------


邯鄲淳已下

陳留邯鄲淳爲魏臨淄侯文學。得次仲法,(法字原缺,據《法書要錄》補)名在鵠後,毛弘,鵠弟子。祕書八分,皆傳弘法。又有左子邑,與淳小異,亦有名。京兆杜度爲魏齊相,始有草名。安平崔瑗,後漢濟北相,亦善草書。平符堅,得摹崔瑗書,王子敬去,極似張伯英。瑗子湜官至尚書,亦能草。弘農張芝高尚不仕,善草書,精勁絕倫。家之衣帛,必先書而後練。臨池學書,池水盡墨。每書雲,\"匆匆不暇草\"。時人謂爲\"草聖\"。芝弟昶,漢黃門侍郎,亦能草。今世人所云芝書者,多是昶也。(出王僧虔《名書錄》)

【譯文】

陳留邯鄲淳,官任魏臨淄侯文學,學得王次仲的書體,排名在樑鵠之後,毛弘,樑鵠的學生,他書寫的八分楷字體特別新奇,後人都研練毛弘的八分書法。還有個左子邑,他的書法跟邯鄲淳稍有不同,也很有名。京都地區的杜度官任魏、齊宰相,開始時是以擅長草書而聞名。安平崔瑗,官任後漢濟北相,也擅長草書。平符堅,臨摹崔瑗的書帖,王獻之去看,覺得很象張芝的書體。崔瑗的兒子崔湜官至尚書,也能書草書。弘農張芝,品德高尚不出來做官,擅長草書,筆力精道遒勁,無以倫比。家中做衣服的布料,必定是先用它練習書法,然後再煮洗漂染。張芝在池塘邊練習書法,池塘裏的水都被他染黑了。每次寫字都說:\"匆忙沒有空閒,寫得字跡潦草\"當時人稱他爲\"草聖\"。張芝的弟弟張昶,官任漢黃門侍郎,也能書草書。今天人們所說的張芝的書法真跡,多數都是張昶墨跡。

----------------------------------------


姜詡已下

姜詡、樑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皆伯英弟子,並善草。誕最優,魏宮館寶器,皆是誕書。魏明帝起凌雲臺,誤先釘榜,而未之題。以籠盛誕,轆轤引上書之,去地二十五丈。誕甚危懼,乃戒子孫,絕此楷法。子少季亦有能稱。羅暉、趙恭不詳何許人,與伯英同時,見稱西州。而矜許自與,衆頗惑之。伯英與朱寬書自敘雲:\"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羅、趙有餘。\"河間張起亦善草書,不及崔張。劉德升善爲行書,不詳何許人。潁川鍾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車徵,二傢俱學於德升。而胡書肥,鍾書瘦。有三體,一曰銘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書;三曰狎書。相聞者也。繇子會,鎮西將軍。絕能學人書,改易鄧艾上章,事莫有知者。河東魏(明抄本魏作衛)覬,魏尚書僕射。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覬子瓘爲晉太保,採芝法,以覬法參之。更爲草藁,藁是相聞書也。瓘子恆亦善書,博識古文字。燉煌索靖,張芝姊子孫,晉徵西司馬,亦善草。陳國何元公亦善草書。吳人皇象能草,世稱沉著痛快。滎陽陳(陳原作姊,據《法書要錄》改)暢,晉祕書令史,善八分。(出《名書錄》)

【譯文】

姜詡、樑宣、田彥和及司徒韋誕,都是張芝的學生,都擅長草書。其中韋誕造詣最高。魏時的宮殿樓館的匾額,都是韋誕的手跡。魏明帝造一座凌雲臺,錯誤地先將臺匾釘在上面,沒有題書。明帝讓人用籠盛韋誕,再用轆轤搖牽繩索將他帶到臺上釘匾的地方去書題署。很高,離地約十五丈。韋誕危懼萬分,以後告誡子孫:再也不要研習大楷了。他的兒子少季的書法,也有值得稱道的長處。羅暉、趙恭不知道他們是什麼人,與張芝是同時代人,在西州很有名氣,但是他們高傲自大,經常誇耀自己,人們都很不理解。張芝在寫給朱寬的書信中,評價自己的書法說:\"上面跟崔瑗、杜陵比較,我不如二位;下面跟羅暉、趙恭比較,我的書法在他們之上綽綽有餘。\"河間張起也擅長草書,沒有崔瑗、張芝的造詣深。劉德升擅長行書,不知道他是幹什麼的。穎川鍾繇,官任魏國太尉。他的同郡人胡昭、公車徵,二人都學的是劉德升書體。但是胡昭的書法字體偏肥,鍾繇的書法字體偏瘦。書有三體:一叫銘石書體,是最妙的。二叫章、程書體。三叫狎書。都是聽說來的。鍾繇的兒子鍾會,官任鎮西將軍,他的拿手本事是能模仿他人的書體。鍾會改寫過的鄧艾上奏朝廷的奏章,沒有人能識破。河東魏覬、官任魏尚書僕射,擅長草書和古文,全部通曉它們的精妙。魏覬的草書字體略微瘦些,而筆法非常熟練。魏覬的兒子魏瓘官任晉國太保,他習的是張芝體,同時參照他父親魏覬的字體,以他父親的書法爲藍本。以他父親的書法爲藍本這件事,也是聽人傳說的。魏瓘的兒子魏恆也擅長書法,精通古文字。敦煌索靖,是張芝姐姐的兒子的孫子,官任晉徵西司馬,也擅長草書。陳國何元公也擅長草書。吳人皇象能草書。世人稱讚他的草書筆力沉着有力,淋漓酣暢。滎陽陳暢,官任晉國祕書令史,擅長八分。

----------------------------------------


王羲之

王羲之《告誓文》,今之所傳即其藁本。不具年月日朔。其真本維永和十年三月癸卯九月辛亥,(劉禹錫嘉話錄癸卯九月辛亥作癸卯朔九日辛亥,此有脫誤)而書亦真。開元初,潤州江寧縣瓦棺寺修講堂,匠人於鴟吻內竹筒中得之,與一沙門。至八年,縣丞李延業求得。上歧王,王以獻上。留內不出。或雲,其後卻借歧王。十二年,王家失火,圖書悉爲灰燼,此書已見焚矣。(出《國史異纂》)

【譯文】

王羲之的《告誓文》,現今所見到的帖本,是它的底稿,沒有標明年、月、日、朔。它的真本上面標有\"維永和十年三月癸卯九日辛亥\"的字樣。但是,這個帖本也確實是王羲之的墨跡。唐太宗開元初年,潤州江寧縣瓦棺寺修建學堂,工匠師傅拆遷舊屋時,在房脊鴟吻內的一隻竹筒中發現了這本字帖,交給了一個和尚。到開元八年,縣丞李延業得到了這個帖本,上獻給岐王,岐王又進獻給玄宗皇帝。從此,這本字帖留存在宮內了。另有一說是,後來又讓岐王借閱出來。開元十二年岐王府上發生一場大火災,府內藏書全都燒光了,這本帖本也在其中。

----------------------------------------


王慄

王慄,羲之之叔也,善書畫。嘗謂右軍曰:\"吾諸事不足道,唯書畫可法。\"晉明帝師其畫,王右軍學其書。(出《尚書故實》)

【譯文】

王慄,王羲之的叔父,擅長書畫。一次王慄對王羲之說:\"我所做的一些事情不值得一提,唯有書與畫可供他人學習效法。\"晉明帝司馬紹學習過王慄的繪畫,王羲之學他的書法。

----------------------------------------


潞州盧

東都頃年創造防秋館,穿掘多蔡邕鴻都學所書石經,後洛中人家往往有之。王羲之《借船帖》,書之尤工者也。故山北盧匡,寶惜有年。盧公致書借之,不得。雲:\"只可就看,未嘗借人也。\"盧除潞州,旌節在途,才數程,忽有人將書帖就盧求售。閱之,乃《借船帖》也。驚異問之,雲:\"盧家郎君要錢,遣賣耳。\"盧嘆異移時,不問其價,還之。後不知落於何人。京師書儈孫盈者,名甚著。盈父曰仲容,亦鑑書畫,精於品目。豪家所寶,多經其手,真僞無所逃焉。公《借船帖》,是孫盈所蓄,人以厚價求之,不果。盧公時其急切,減而賑之,日久滿百千,方得。盧公韓太仲外孫也,故書畫之尤者,多閱而識焉。(出《尚書故實》)

【譯文】

東都洛陽有一年建造防秋館,挖掘出許多蔡邕在鴻都學書時所書刻的經文石,以後洛陽人往往家家都藏這些石經文。王羲之的《借船帖》,它的書法尤其工穩精妙。因此,山北盧匡珍藏它有年月了。盧公寫封書信給他說要借《借船帖》一讀,沒有借到。盧匡回信說:\"《借船帖》是可以到我家中來觀賞,從未借出去給人看。\"後來,盧公官拜潞州,打着旌節等儀仗上路赴任,才走了幾程,忽然有人拿着一本書帖向盧公出售。盧公觀之。是《借船帖》啊!驚異地詢問出售書帖的人:\"這書帖是誰家的?\"出售書帖的人說:\"盧家公子需用錢,派我拿出來賣的。\"盧公感嘆時過境遷,不問售價,將書帖退還給出售帖人。後來就再也不知道《借船帖》的下落了。京都書儈孫盈,名滿京師。孫盈父親叫孫仲客,會鑑賞書畫,特別精通名貴書畫的品目。京中富豪家中收藏的書畫,許多都經他給鑑定過,是真僞都逃不過他的眼睛。盧公的《借船帖》,是孫盈收藏的。以前,有人出高價購買,沒有買到手。待盧公購買時,正趕上它的主人急切需用錢,減價出售這本書帖,用來籌集度過困難的錢款。等候了很久,直到籌集到了成千上萬的錢,纔得到這本《借船帖》。盧公,是韓太仲的外孫,因此他的書與畫都很有功夫。這就是讀書多了,必然見識廣博。

----------------------------------------


桓玄

晉書中有飲食名\"寒具\"者,亦無註解處。後於《齊民要術》並《食經》中檢得,是今所謂\"糫餅\"。桓玄嘗盛陳法書名畫,請客觀之。客有食寒具,不濯手而執書畫,因有污,玄不懌。自是會客不設寒具。(出《尚書故實》)

【譯文】

晉書中記載有一種食物名叫\"寒具\",書中沒有註釋說明。後來在賈思勰的《齊民要求》和《食經》中查到了,就是今天用油炸着吃的一種粘食小吃,叫糫餅。桓玄有一次熱情地將自家收藏的書法字帖,名畫陳列出來給一位客人看。這位客人一邊吃着糫餅一邊欣觀這些字畫,沒有洗手就翻閱看,見字畫污上了油漬,桓玄非常不高興。從此以後,再有客人來,不擺設糫餅招待客人。

----------------------------------------


褚遂良

貞觀十年,太宗謂魏徵曰:\"世南沒後,無人可與論書。\"徵曰:\"褚遂良後來書流,甚有法則。\"於是召見。太宗嘗以金帛購王羲之書跡,天下爭齎古書,詣闕以獻,時莫能辨其真僞。遂良備論所出,鹹爲證據,一無舛誤。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宗爲真草書屏風,以示羣臣。筆力遒利,爲一時之絕。購求得人間真行,凡二百九十紙,裝爲七十卷,草書二十紙,裝爲八十卷。每聽政之暇,時閱之。嘗謂朝臣曰:\"書學小道,初非急務。時或留心,亦勝棄日。凡諸藝,未嘗有學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今人學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唯在求其骨力。得其形勢,筆力自生。\"(出《譚賓錄》)

【譯文】

貞觀十年,太宗跟魏徵說:\"從打虞世南去世後,沒有人可與我談論書法了。\"魏徵說:\"褚遂良後來在法書上很有些造詣。\"於是,太宗召見褚遂良。唐太宗曾經用重金購買王羲之書法的真跡,天下士人爭着購買古書,進宮獻給皇上。當時沒有人能辨識出古書的真僞,褚遂良對每件古書的鑑定評論就是根據,從來沒有出過差誤。貞觀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太宗用真草書屏風給羣臣觀看。筆力遒勁有力,在一段時間裏,這是絕好的書法了。太宗收集、購買得到流傳在世間的真行字帖,二百九十紙,裝訂成七十卷;草書字帖二十紙,裝訂成八十卷。每到處理完政務的空閒時間裏,經常取出來觀賞、把玩。太宗曾對朝臣們說過:\"書法是小道,剛開始學習時不要着急。每天都抽出一點時間來學習,比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效果要好得多。各種技藝,沒有你用心學了而沒有收穫的。問題出在你思想不集中,不能集中精力鑽進去。今人學習古人的書法,不要特注重它的形體結構,而把主要精力用在摸透它的風骨上面。得其骨,筆力自然而然就有了。

----------------------------------------


蘭亭真跡

太宗酷學書法。有大王真跡三千六百紙,率以一丈二尺爲一軸。寶惜者獨《蘭亭》爲最,置於座側,朝夕觀覽。嘗一日,附耳語高宗曰:\"吾千秋萬歲後,與吾《蘭亭》將去也。\"及奉諱之日,用玉匣貯之,藏於昭陵。(出《尚書故實》)

【譯文】

唐太宗酷愛學習書法。有王羲之的書法真跡三千六百紙,都以一丈二尺爲軸。最珍貴的是《蘭亭序》,將它掛在旁邊,不論早晨還是晚上都要欣賞把玩。有一天,太宗附在太子李治的耳邊說:\"我去世之後,將蘭亭序讓我帶去。\"到了太宗病逝時,高宗李治將《蘭亭序》用玉匣盛着,隨葬在太宗昭陵墓內。

----------------------------------------


王方慶

龍朔二年四月,高宗自書與遼東諸將。許敬宗曰:□□□□□□□□□□□□□□上謂鳳閣侍郎王方慶曰:\"卿家合有書法。\"方慶奏曰:\"臣十代再從伯祖羲之,先有四十餘紙。貞觀十二年,先臣進訖。有一卷,臣近已進訖。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導十代祖四字原缺,據《法書要錄》補)洽,九代祖詢,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曾祖褒,並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以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見在。\"上御武成殿召羣臣,取而觀之。仍令鳳閣舍人崔融作序,自爲寶章集,以賜方慶,朝野榮之。(出《譚賓錄》)

【譯文】

龍朔二年四月,唐高宗親自寫信給遼東諸位將領。高宗對鳳閣侍郎王方慶說:\"你家共有多少書法字帖?\"王方慶說:\"我十代再從伯祖羲之,先有四十餘紙。貞觀十二年,先祖將它們全都進獻給太宗皇帝。有一卷,我近日已進獻皇上了。臣十一代祖導,十代祖洽,九代祖詢,八代祖曇首,七代祖僧綽,六代祖仲寶,五代祖騫,高祖規,曾祖褒,同九代三從伯祖晉中書令獻之,以下二十八人書,共十卷,現在還保存着呢。\"高宗皇帝在武成殿召集羣臣,讓王方慶將這十卷書帖取來給大家看。又令鳳閣舍人崔融作序,親手用玉璽給十卷帖集蓋印,用此賞賜王方慶。朝野上下都感到榮幸。

----------------------------------------


二王真跡

開元十六年五月,內出二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書,總一百六十卷,付集賢院。令集字拓兩本進,賜諸王。其書皆是貞觀中,太宗令魏徵、虞世南、褚遂良等定其真僞。右軍之跡,凡得真行二百九十紙,裝爲七十卷;草書二千紙,裝爲(按上自右軍之跡至裝爲共二十五字,原缺,據《法書要錄》補)八十卷。小王張芝等跡,各隨多少勒帙。以\"貞觀\"字爲印,印縫及卷之首尾。其草跡,又令褚遂良真書小字,帖紙影之。其中古本,亦有是樑隋官本者。樑則滿騫、徐僧權、沈熾文、朱異,隋則江總、姚察等署記。太宗又令魏褚等,卷下更署名以記之。其《蘭亭》本,相傳雲在昭陵玄宮中。《樂毅論》,長安中太平公主奏借出外拓寫,因此遂失所在。五年,?陸元悌、魏哲、劉懷信等檢校換褾。每卷分爲兩卷,總見在有八十卷,餘並失墜。元悌又割去前代記署,以己之名氏代焉。玄宗自書\"開元\"二字,爲印記之。右軍凡一百三十卷,小王二十八卷,張芝、張昶各一卷。右軍真行書,惟《黃庭》、《告誓》等卷存焉。又得滑州人家所藏右軍《扇上真尚書宣示》,及小王行書《白騎遂》等二卷。其書有\"貞觀年\"舊摽織成字。(出《譚賓錄》)

【譯文】

唐玄宗開元十六年五月,宮內取出王羲之、王獻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人的書帖,共一百六十卷,交付集賢院。令集賢院拓兩本進獻,賜給褚王。這些書帖都是貞觀中年,唐太宗命令魏徽、虞世南、褚遂良等大臣審定真僞的。王羲之的真跡。共收集到真書、行書;二百九十紙,裝訂成七十卷,草書二千紙,裝訂成八十卷。王獻之、張芝等人的真跡,各自根據它們數量的多少編纂成卷。用\"貞觀\"二字治印,印在書卷縫及頭裏。他們的草書真跡,又令褚遂良用真書體寫成小字,帖紙拓影,附在後面。其中的古本,有的是樑、隋官本。樑朝的有滿騫、徐僧權、沈熾文、朱異;隋朝的有江總、姚察等簽署的印記。太宗又讓魏徵、褚遂良等,在卷下再簽署姓名。其中的《蘭亭序》,傳說隨太宗陪葬在昭陵中。《樂毅論》,上太平公主上奏借出去拓寫,後來就失去下落了。五年後,玄宗皇帝又敕陸之悌、魏哲、劉懷信等人查覈察看,重新改換裝裱。原來的一卷分爲兩卷,總計還有八十卷,其餘的都散失了。陸元悌又割去以前朝代的記署,將自己的名字簽署在上面取而代之。玄宗皇帝親自書寫\"開元\"二字,治印,印在上面作爲標誌。總計有王羲之真跡一百三十卷,王獻之十八卷,張芝、張昶各一卷。王羲之的真書、行書,只有《黃庭經》、《告誓文》等卷尚存在。又得到滑州人家收藏的王羲之《扇上真尚書宣示》,及王獻之行書《白騎遂》等卷。這二卷書帖上面都記有貞觀年的舊標誌。

----------------------------------------


八體

張懷瓘《書斷》曰:\"篆、籀、八分、隸書、章草、草書、飛白、行書,通謂之八體,而右軍皆在神品。右軍嘗醉書數字,點畫類龍爪,後遂有龍爪書。如科斗、玉箸、偃波之類,諸家共二十五般。(出《尚書故實》)

【譯文】

張懷瓘在他撰寫的《書斷》中說:\"篆、籀、八分、隸書、章草、草書、飛白、行書,通常人們管這八種書稱爲\'八體\'而王羲之的書法都列在\'神品\'之內。王羲之有一次喝醉後書寫了幾個字,點劃象龍爪,後來就有\'龍爪書\'。再如蝌蚪、玉筋、偃波一類的書法,這些流派共有二十五種。

----------------------------------------


李都

李都荊南從事時,朝官親熟。自京寓書,蹤甚惡。李寄詩戲曰:\"草緘千里到荊門,章草縱橫任意論。應笑鍾張虛用力,卻教羲、獻枉勞魂。惟堪愛惜爲珍寶,不敢留傳誤子孫。深荷故人相厚處,天行時氣許教吞。\"(出《抒情詩》)

【譯文】

李都任荊南從事時,跟京師中的朝官都很密切。一次他從京城的寓所裏往荊南寄去書信一封,字寫得很不好,李寄寫詩一首戲謔他:你草書的書信歷經千里路寄到了荊門,信上的字象章草一樣的龍飛鳳舞,任你怎麼評論都行。可笑鍾繇、張芝二位老生先,比起他的後人李都的書法,你們算白用力氣了。你李都的書法讓二王父子都自愧不如,一生白努力了。只有你的書法纔可堪愛惜視爲珍寶,可是這麼好的書法,我們可不敢將它流傳後世貽誤子孫。但是,它卻載着故人的深厚情誼寄到了我面前,上天時運允許我一口將它吞到肚子裏。

----------------------------------------


東都乞兒

大曆中,東都天津橋有乞兒,無兩手,以右足夾筆,寫經乞錢。欲書時,先用擲筆高尺餘,以足接之,未嘗失落。書跡官楷書不如也。(出《酉陽雜俎》)

【譯文】

大曆年間,東都洛陽天津橋有個討飯的小孩,沒有雙手,用右足夾筆書寫經卷討錢。想書寫時,先用腳將筆扔起來,高有一尺多,再用腳將筆接住,沒有接不住的時候。這個討飯小孩用腳寫的字,一些官府中的人寫的楷書都趕不上他。

----------------------------------------


盧弘宣

李德裕作相日,人獻書帖。德裕得之執玩,頗愛其書。盧弘宣時爲度支郎中,有善書名。召至,出所獲者書帖,令觀之。弘宣持帖,久之不對。德裕曰:\"何如。\"弘宣有恐悚狀曰:\"是某頃年所臨小王帖。\"太尉彌重之。(出《盧氏雜說》)

【譯文】

李德裕作宰相時,有人進獻給他一書帖。他得到後常拿出來觀賞把玩,很是愛惜。盧弘宣當時官任度支郎中,他擅長書法的名聲傳播在外。李德裕將盧弘宣召到家中,拿出人家送給他的這一書帖讓盧看。盧將書帖拿在手中,過了很久時間一言不發。李德裕問:\"怎麼樣?\"盧弘宣有些慌恐地說:\"這副書帖是我早年臨的王獻之的書帖。\"李德裕更加珍惜這付書帖。

----------------------------------------


嶺南兔

嶺南兔,嘗有郡牧得其皮。使工人削筆,醉失之。大懼。因剪己須爲筆,甚善。更使爲之,工者辭焉。詰其由,因實對。遂下令,使一戶輸人須。或不能致,輒責其直。(出《嶺南異物志》)

【譯文】

嶺南有兔,曾經有一個郡牧得到一張嶺南兔的皮,讓一工匠用兔毫做筆。這位工匠喝醉酒後將兔皮丟失了,非常恐懼,剪下自己的鬍鬚做成筆。郡牧用這隻筆寫字,覺得很好使。讓工匠再做一隻這樣的筆,工匠推辭不做。郡牧動怒了,責備地問他不做的原因?工匠不得以,將事情的緣由告訴了郡牧。於是郡牧下令讓各家送來人須,有不能送來的,就責令用錢來代替人須。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