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居士 張士平 馮漸 潘老人 王先生 周生 韓志和 張辭 崔言
楊居士
海南(明抄本海南作南海)郡有楊居士,亡其名,以居士自目,往往遊南海枝郡,常寄食於人,亦不知其所止。謂人曰:“我有奇術,汝輩庸人,固不得而識矣。”後常至郡,會太守好奇者,聞居士來,甚喜,且厚其禮,命飲之。每宴遊,未嘗不首召居士,居士亦以此自負。一日使酒忤太守,太守不能容。後又會宴於郡室,閱妓樂,而居士不得預。時有數客,亦不在太守召中,因謂居士曰:“先生嘗自負有奇術,某曏者仰望之不暇。一日遇先生於此,誠幸矣。雖然,今聞太守大宴客郡齋,而先生不得預其問,即不能設一奇術以動之乎?必先生果無奇術耶。”居士笑曰:“此末術耳,君試觀我。我爲君召其妓,可以佐酒。”皆曰:“願爲之。”居士因命具酒,使諸客環席而坐,又命小童閉西廡空室,久之乃啓之。有三四美人自廡下來,裝飾華煥,攜樂而至。居士曰:“某之術何如?”諸客人大異之,殆不可測。乃命列坐,奏樂且歌。客或訊其術,居士但笑而不答,時昏晦。至夜分,居士謂諸妓曰:“可歸矣。”於是皆起,入西廡下空室中。客相目駭嘆,然尚疑其鬼物妖惑。明日,有郡中吏曰:“太守昨夕宴郡閣,妓樂列坐,無何皆仆地,瞬息暴風起,飄其樂器而去。迨至夜分,諸妓方寤,樂器亦歸於舊所。太守質問衆妓,皆雲黑無所見,竟不窮其由。”諸客皆大驚,因盡以事對,或告於太守。太守嘆異,即謝而遣之,不敢留於郡中。時開成初也。(出《宣室志》)
【譯文】
海南郡有個楊居士,忘了他的名字,總用居士來標榜自己,經常到南海郡各地遊歷,而且經常在別人家食宿,也不知道他住在哪裏。他對別人說:“我有出奇的法術,你們這些平庸的人當然不能知道了。”後來他常常到郡裏去,恰好太守喜歡奇人,聽說居士來了,很高興,並且以厚禮待他,請他喝酒。每次宴會或出遊,總是第一個就把居士召來,楊居士也因爲這種待遇而感到自己了不起。有一天,楊居士藉着酒勁衝撞了太守,太守不能容忍。後來太守又在郡衙室內舉行宴會,看歌妓表演音樂,而楊居士沒能參加。這時有幾個人也是太守的常客,這次也不在太守邀請的客人之內,於是他們就對楊居士說:“先生曾經自負有奇術,我們一直很敬佩先生,只是沒有機會與您相會,今日在這裏遇到你,實在幸運啊。雖然這樣,然而今天聽說太守在郡齋大宴賓客,而先生沒能參與其中,你就不能施一奇術來擾亂他們嗎?一定是先生果真沒有奇術啊。”楊居士笑着說:“這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法術而已,你們看我作法。我爲你們把他的歌妓召來,可以讓她們助酒興。”大家都說:“希望你施展法術。”楊居士就命人擺設酒席,讓衆客圍着筵席坐下,又讓小童把西廂房的空屋子關閉起來,過了很久才把門打開。就看見有三四個美貌女子從西廂下走來,她們打扮華麗光彩照人,帶着樂器來到了。楊居士說:“我的法術怎麼樣?”衆客人都覺得這事非常奇異,疑惑不解猜不出。楊居士就命美人排好坐下,一邊奏樂一邊唱歌。有的客人訊問他的法術,楊居士只是笑而不回答,這時天已昏黑。到了半夜,楊居士對那些歌妓說:“你們可以回去了。”於是那些歌妓都站起身來,走進西廂空屋子裏。衆客面面相覷而驚歎,可是還懷疑她們是鬼物迷惑人。第二天,郡衙中有個吏員說:“太守昨晚在郡閣設宴,歌妓拿着樂器都坐好了,不久都倒在地上,轉眼之間暴風就刮起來,那些樂器被颳得飄飄而去。將近到半夜時候,衆歌妓才醒過來,樂器也回到了原來的地方。太守質問那些歌妓,她們都說漆黑什麼也沒看見,終究沒弄清什麼原因。”衆客都大吃一驚,就把事情經過全都告訴了那個郡吏,又向太守報告了此事。太守驚歎居士法術奇異,就向居士道歉打發他走了,不敢把他留在郡中。那時是開成初年。
張士平
唐壽州刺史張士平,中年以來,夫婦俱患瞽疾,歷求方術,不能致。遂退居別墅,杜門自責。唯禱醮星辰,以祈神之佑。年久,家業漸虛,精誠不退。元和七年壬辰,八月十七日,有書生詣門請謁,家人曰:“主公夫婦抱疾,不接賓客久矣。”書生曰:“吾雖書生,亦攻醫術。聞使君有疾,故來此耳。”家人入白士平,士平忻然曰:“久病不接賓客,脫有方藥,願垂相救。”書生曰:“但一見使君,自有良藥。”士平聞之,扶疾相見,謂使君曰:“此疾不假藥餌,明日倩丁夫十人,鍬鍤之屬,爲開一井,眼當自然立愈。”如其言而備焉,書生即選聖地,自晨穿井,至夕見水,士平眼疾頓輕,及得新水洗目,即時明淨,平復如初,十年之疾,一旦豁然。夫妻感而謝之,厚遺金帛。書生曰:“吾非世間人,太白星官也。以子抱疾數年,不忘於道,精心禱醮,上感星辰。五帝星君使我降受此術,以祛重疾,答子修奉之心。金帛之遺,非吾所要也。因留此法,令轉教世人,以救疾苦,用增陰德。其要以子午之年五月戌酉、十一月卯辰爲吉,醜未之年六月戌亥、十一月辰巳;寅申之年七月亥子、正月巳午;卯酉之年八月子醜、二月午未;辰戌之年九月申未、三月寅醜;巳亥之年十月申酉、四月寅卯。取其方位年月日時,即爲福地,浚井及泉,必有良效矣。”士平再拜受之。言訖,昇天而去。(出《神仙感遇傳》)
【譯文】
唐朝壽州刺史張士平,從中年以後,夫妻倆都患眼病雙目失明,到處尋求方術,也沒能找到,就退職到別墅居住。他謝絕一切賓客檢查自己的過失,只設祭壇向星辰禱告,來祈請神仙保佑。年頭多了,家業漸漸空虛了,但他的精誠之心仍然不減。元和七年壬辰八月十七日,有個書生登門請求拜見,家人說:“我家主人夫婦患病,很久不接待賓客了。”那個書生說:“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也研究醫術。聽說使君有病,特意來到這裏。”家人進去稟報士平,士平高興地說:“我久病不接待賓客,如果他有方術和丹藥,希望他垂憐相救。”家人告訴了書生,書生說:“只要我見一見使君,自然有好藥。”士平聞聽這話,就帶病去見書生,書生對使君說:“這個病不必用藥物,明天請派十名勞工,準備鍬一類的工具,爲你開一口井,眼睛自然應該立刻就好。”張士平就按書生說的準備好了,書生就選擇好地方,從早晨開始打井,到晚上見到水,士平的眼病頓時減輕了,等到拿來井中新水用它洗眼睛,士平的眼睛當時就看清了,康復得像當初一樣,十年的疾病,一下子好利索了。夫妻感動得向書生道謝,厚贈他金銀布帛。書生說:“我不是世上的人,是太白星官。因爲你患病幾年,不忘於道,精心誠意設壇祭祀祈禱,感動了上天的星辰。五帝星君讓我下界傳你這個方術,來解除你沉重的疾病,酬答你修道敬奉的心。你贈送的金帛,不是我需要的東西。就把這個方術留下,讓你轉交世人,用以救助疾苦之人,用以增添你的陰德。它的要旨在子午年五月戌酉、十一月卯辰爲吉,醜未年六月戌亥、十一月辰巳爲吉,寅申年七月亥子、正月巳午爲吉,卯酉年八月子醜,二月午未爲吉,辰戌年九月申未,三月寅醜爲吉,已亥年十月申酉、四月寅卯爲吉,取其方位年月日時就是福地,掘井挖到泉水,一定有好的效果。”士平拜了又拜接受了這個方術。太白星官說完之後,就升空而去。
馮漸
河東馮漸,名家子。以明經入仕,性與俗背,後棄官隱居伊水上。有道士李君以道術聞,尤善視鬼,朝士皆慕其能。李君後退歸汝穎,適遇漸於伊洛間,知漸有奇術,甚重之。大曆中,有博陵崔公者,與李君爲僚,甚善。李君寓書於崔曰:“當今制鬼,無過漸耳。”是時朝士鹹知漸有神術數,往往道其名。別後長安中人率以漸字題其門者,蓋用此也。(出《宣室志》)
【譯文】
河東有個馮漸,是名門子弟。憑明經及第進入仕途,因爲他的性格與世俗格格不入,後來就放棄官職到伊水上隱居。有個道士叫李君憑道術出名,尤其善於察看鬼物,朝中士大夫都敬慕他的才能。李君後來從京城回到汝穎,恰好在伊水與洛陽之間遇到了馮漸,知道馮漸有奇術,很敬重他。大曆年間,博陵有個崔相公,與李君是同僚,關係很好。李君寄信給崔相公說:“當今能制服鬼的人,沒有超過馮漸的。”這時朝中士大夫全都知道馮漸有神奇的法術,常常稱道他的名字。馮漸告別出京後,長安城中的人都把漸字寫在他們的門上,就是因爲這個原因。
潘老人
嵩山少林寺,元和中,常因風歇,有一老人杖策扣門求宿。寺人以關門訖,更不可開,乃指寺外空室二間,請自止宿。亦無牀蓆,老人即入屋。二更後,僧人因起,忽見寺門外大明,怪而視之,見老人所宿屋內,設茵褥翠幕,異常華盛。又見陳到餚饌,老人飲啖自若,左右亦無僕從。訝其所以,又不敢開門省問,俱衆伺之。至五更後,老人睡起,自盥洗訖,懷中取一葫蘆子,大如拳,遂取牀蓆帳幕,凡是用度,悉納其中,無所不受。收訖,以葫蘆子內懷中,空屋如故。寺僧駭異,開門相與謁問,老人辭謝而已。僧固留之住,問其姓名,雲姓潘氏,從南嶽北遊太原。其後時有見者。(出《原化記》)
【譯文】
嵩山少林寺,在元和年間,曾經因爲大風剛停,有一個老人拄着柺杖敲門請求寄宿。寺裏的僧人用已經關上大門爲理由,再也不肯開,就指點寺外兩間空屋子,請老人自行歇宿。空室中也沒有牀和席子,老人就進了那個空屋。二更以後,僧人因爲起夜,忽然發現寺門外非常亮,覺得奇怪就去看,看見老人所住的那個屋子裏,擺設着墊子、褥子和翠綠色的帳幕,異常豪華豐美;又看到陳列着菜餚食品,老人安然地自己在那裏又吃又喝,左右也沒有僕人隨從。僧人由於老人的神祕而感到驚訝,又不敢開門去探訊,大家就一起等着看。到了五更以後,老人睡醒起來,自己洗漱完畢,就從懷中取出一個小葫蘆,像拳頭那麼大,就把牀、席、帳幕,以及所有用具用品,全都裝在小葫蘆裏,沒有裝不下的東西。裝完東西,老頭又把葫蘆放到懷裏,空屋子還像原來一樣。寺裏的僧人覺得驚異,打開門一起去拜見老人詢問他,老人用言辭謝絕而已。僧人堅決留老人住下,問他的姓名,他說姓潘,從南嶽來,往北走去遊太原。那以後時而有人看到這個老頭。
王先生
有王先生者,家於烏江上,隱其跡,由是里人不能辨,或以爲妖妄。一日裏中火起,延燒廬舍,生即往視之,厲聲呼曰:“火且止!火且止!”於是火滅,里人始奇之。長慶中,有弘農楊晦之,自長安東遊吳楚,行至烏江,聞先生高躅,就門往謁。先生戴玄綃巾,衣褐衣,隱几而坐,風骨清美。晦之再拜備禮,先生拱揖而已,命晦之坐其側。其議論玄暢,迥出意表,晦之愈健慕,於是留宿。是日乃八月十二日也。先生召其女七娘者,乃一老嫗也,年七十餘,發盡白,扶杖而來。先生謂晦之曰:“此我女也,惰而不好道,今且老矣。”既而謂七娘曰:“汝爲吾刻紙狀今夕之月,置於室東垣上。”有頃,七娘以紙月施於垣上,夕有奇光自發,洞照一室,纖毫盡辨,晦之驚歎不測。及曉將去,先生以杖擊之畢,俄有塵起,天地盡晦。久之塵斂,視其庭,則懸崖峻險,山谷重疊,前有積石盡目,晦之悸然背汗,毛髮豎立。先生曰:“陵谷速遷,吾子安所歸乎?”晦之益恐,灑泣言曰:“誠不知一旦有桑田之變,豈仙都瞬息,而塵世已千歲乎?”先生笑曰:“子無懼也,所以爲娛耳。”於是持篲掃其庭,又有塵起,有頃塵斂,門庭如舊。晦之喜,即馳馬而去。(出《宣室志》)
一說:唐長慶初,山人楊隱之在郴州,常尋訪道者。有唐居士,土人謂百歲人,楊謁之,因留楊宿。及夜,呼其女曰:“可將一個弦月子來。”其女遂帖月於壁上,如片紙耳。唐即起祝之曰:“今夕有客,可賜光明。”言訖,室朗若張燭。(出《酉陽雜俎》)
【譯文】
有個王先生,家住在烏江上游,平常隱藏自己的形蹤,因此村裏人不能分辨,有人把他看作妖妄之人。有一天,村子裏起了大火,蔓延燒燬房舍,王先生就去看火,他厲聲喊着說:“大火快停下來!大火快停下來!”於是火熄滅了,村民們這才知道他是奇人。長慶年間,有個弘農人楊晦之。從長安向東去遊吳楚,走到烏江,聽說王先生行跡高緲,就登門去拜訪。王先生戴着黑色生絲頭巾,穿着黑黃色的衣服,在几案後面坐着,仙風道骨清秀俊美。楊晦之對他拜了兩拜禮節周到,而先生僅拱手一揖而已,叫晦之坐在他身旁。他的議論深奧曉暢,遠超出意料之外,晦之更加強烈地敬慕他,於是留住在那裏,這天乃是八月十二日。王先生把他的女兒叫作七娘的叫來,原來是一個老太太,七十多歲了,頭髮全白了,扶着柺杖來到。王先生對楊晦之說:“這是我的女兒,懶惰而不好道,現在將要老了。”接着對七娘說:“你替我用紙剪一個月亮,像今晚月亮的樣子,把它貼到屋裏東牆之上。”過了一會兒,七娘把紙貼到牆上,晚上紙月亮上就有奇異的光自行發出,清清楚楚地照亮全室,連細小的毫毛都能分辨出來,晦之驚歎不已,猜測不出怎麼回事。等天亮時將要離去,王先生用杖敲擊完畢,忽然有塵土飛起,天地全都暗下來。過了很久,塵土消失了,再看那院子裏,就變成了險峻的懸崖,前面積石滿眼可見,晦之心驚膽顫背上出來汗,頭髮都豎了起來。王先生說:“高山深巖迅速變遷,你回到哪裏去呢?”晦之更加恐慌,掉下眼淚說:“實在不知道一旦發生滄海桑田這種變化,難道仙都的一瞬間,世塵就已過了千年嗎?”先生笑着說:“你不必擔心,這是我用來娛樂的法術而已。”於是拿掃把把院子掃一下,又有塵土飛起,過了一會兒,灰塵消失了,門庭如故。楊晦之很高興,就揚鞭打馬而去。
另外有個說法:唐朝長慶初年,隱居修行者楊隱之在彬州,經常尋訪有道之人。有個唐居士,當地人說他有一百歲了,楊隱之去拜訪他,他就留楊隱之過夜。到夜裏,唐居士把女兒叫出來對她說:“你可以拿弦一月亮來。”他的女兒就把月亮貼在牆上,好像一片紙似的。唐居士起身向月禱告說:“今天晚上有客人,請賜給光明。”說完,室內明亮像點上蠟燭一樣。
周生
唐太和中,有周生者,廬於洞庭山,時以道術濟吳楚,人多敬之。後將抵洛谷之間,途次廣陵,舍佛寺中,會有三四客皆來。時方中秋,其夕霽月澄瑩,且吟且望。有說開元時明皇帝遊月宮事,因相與嘆曰:“吾輩塵人,固不得至其所矣,奈何?”周生笑曰:“某常學於師,亦得焉,且能挈月至之懷袂,子信乎?”或患其妄,或喜其奇,生曰:“吾不爲明,則妄矣。”因命虛一室,翳四垣,不使有纖隙。又命以箸數百,呼其僮,繩而架之。且告客曰:“我將梯此取月去,聞呼可來觀。”乃閉戶久之,數客步庭中,且伺焉。忽覺天地曛晦,仰而視之,即又無纖雲。俄聞生呼曰:“某至矣。”因開其室,生曰:“月在某衣中耳,請客觀焉。”因以舉之。其衣中出月寸許,忽一室盡明,寒逼肌骨。生曰:“子不信我,今信乎?”客再拜謝之,願收其光。因又閉戶,其外尚昏晦。食頃方如初。(出《宣室志》)
【譯文】
唐朝太和年間,有個周生在洞庭山蓋房居住,時常用道術救濟吳楚貧民,人們普遍敬重他。後來他將要抵達洛谷一帶,途中在廣陵臨時停留,住在佛寺中,恰逢還有三四個遊客來了。這時正當中秋,那天晚上天氣晴朗月色明亮,他們一邊吟詩一邊望月。有人說起開元年間唐玄宗遊月宮故事,於是一起嘆息說:“我們這些塵俗之人,本來不能到那個地方,怎麼辦呢?”周生笑着說:“我曾經向老師學習過,也學到了那個方術,而且能把月亮拿下來放到懷中或袖子裏,你們相信嗎?”有人擔心他說謊,有人喜歡他離奇,周生說:“我如不爲你們弄明白,就成了說謊了。”於是命人空出一個屋子,把四面牆遮住,不讓它有一點小縫。又命人拿來幾百雙筷子,叫他的僕人用繩子把它們捆束起來。周生就告訴那幾個遊客說:“我將要登上這個筷子做的梯子取月亮去,你們聽到我呼喚可以來看。”就關上門很久,幾個遊客在庭中散步,一邊等着周生。忽然覺得天昏地暗,仰臉一看,卻又沒有絲毫雲彩。不一會兒,聽到周生呼喊說:“我回來了。”於是把空室的門打開,周生說:“月亮在我的衣服中,請客人們觀看。”就把衣服掀起來。那衣服中露出一寸多月亮,忽然滿室全亮了,寒光浸人肌骨。周生說:“你們不相信我,現在相信了吧?”那幾個遊客拜了又拜,向他表示感謝,希望他把月光收回去。於是又關上門,室外還昏黑一片,過了一會兒,月光又和當初一樣。
韓志和
韓志和者,本倭國人也,中國爲飛龍衛士。善雕木爲鸞鶴鳥鵲之形,置機捩於腹中,發之則飛高三二百尺,數百步外方始卻下。又作龍牀爲御榻,足一履之,則鱗鬣爪角皆動,夭矯如生。又於唐憲皇前,出蠅虎子五六十頭,分立隊,令舞梁州曲,皆中曲度;致詞時,殷殷有聲,曲畢則累累而退,若有尊卑等級焉。帝大悅,賜金帛加等,志和一出宮門,盡施散他人。後忽失之。(出《仙傳拾遺》)
【譯文】
韓志和本來是日本人,在中國當飛龍衛士。他善於把木頭雕刻成鸞鶴鳥鵲的形狀,把機關放到它們的肚子裏,發動機關,它們就飛到二三百尺的高空,飛到幾百步外才又下來。他又製作龍牀御榻,腳一踩上去,龍的鱗須爪角全都會動,捲曲而有氣勢,像活的一樣。他又在唐憲宗面前放出五六十頭蠅虎子,把它們分開站成隊,讓它們按梁州曲跳舞,完全符合曲子的節拍,唱到詞的時候,殷殷有聲,曲子唱完就一個接一個地退下去,好像有尊卑等級似的。唐憲宗很高興,重賞他金錢和絲綢,志和一出宮門,就全把它施捨給別人。後來忽然不知他哪裏去了。
張辭 鹹通初,有進士張辭,下第後,多遊淮海間,頗有道術。常養氣絕粒,好酒耽棋。鄙人以爐火藥術爲事,一旦睹之,乃大哂,命筆題其壁雲:“爭那金烏何,頭上飛不住。紅爐漫燒藥,玉顏安可駐。今年花發枝,明年葉落樹。不如且飲酒,朝暮復朝暮。”人鹹異之。性不喜裝飾,多歷旗亭,好酒故也。或人召飲,若合意,則索紙剪蛺蝶二三十枚,以氣吹之,成列而飛,如此累刻,以指收之,俄皆在手。見者求之,即以他事爲阻。嘗遊監城,多爲酒困,非類輩欲乘其酒而試之,相競較力。邑令偶見,系之。既醒,乃課述德陳情詩二律以獻令,令乃立釋之。所記一篇雲:“門風常有蕙蘭馨,鼎族家傳霸國名。容貌靜懸秋月彩,文章高振海濤聲。訟堂無事調琴軫,郡閣何妨醉玉觥。今日東漸(音尖)橋下水,一條從此鎮常清。”自後邑宰多張之才,次求其道,日夕延接,欲傳其術。張以明府勳貴家流,年少而宰劇邑,多聲色狗馬之求,未暇志味玄奧,因贈詩以開其意雲:“何用梯媒向外求,長生只合內中修。莫言大道人難得,自是行心不到頭。”他日將欲離去,乃書琴堂而別。後人多雲江南上升。初去日,乘酒醉,因求片楮,剪二鶴於廳前,以水噀之,俄而翔翥。乃曰:“汝可先去,吾即後來。”時邑令亦醉,不暇拘留,張遂得去。其所題雲:“張辭張辭自不會,天下經書在腹內。身即騰騰處世間,心即逍遙出天外。”至今爲江淮好事者所說。(出《桂苑業談》)
【譯文】
鹹通初年,有個進士叫張辭,考試下第,以後經常到淮海一帶去遊歷,很有道術,平時養氣,不吃五穀,喜歡飲酒迷戀下棋。有個住在郊野的人把修煉丹藥當作大事,有一天被張辭看到了,就把那人大大譏笑了一番,他提筆在人家牆壁上題了一首詩說:“爭那金烏何,頭上飛不住。紅爐漫燒藥,玉顏安可駐。今年花發枝,明年葉落樹。不如且飲酒,朝暮復朝暮。”人們都覺得這事奇異。張辭本性不喜歡打扮自己,常光顧酒肆這是因爲他好酒的緣故。有人請他飲酒,如果他滿意,就用紙剪二三十枚蝴蝶,用氣一吹,這些蝴蝶就成排地飛,這樣過了很長時間,他就用手指去把它們回收回來,不一會兒都收在手上。見到這個法術的人請求向他學習,他就用別的事推辭。他曾經遊過監城,多次被酒醉倒。一夥行爲不端的人想趁他酒醉去試他,互相爭着與他較量力氣。縣令偶然看見了,就把張辭等都抓起來。張辭酒醒以後,就以述德陳情爲內容寫了二首詩去獻給縣令,縣令就立刻把他釋放了。所記得的一篇是這樣寫的:“門風常有蕙蘭馨,鼎族家傳霸國名。容貌靜懸秋月彩,文章高振海濤聲。訟堂無事調琴軫,郡閣何妨醉玉觥。今日東漸橋下水,一條從此鎮常清。”從此以後,縣令很讚賞張辭的才華,接着又請求向他學道,早晨晚上還筵請招待他,想要讓他傳法術。張辭認爲縣令是貴家子弟,年紀輕輕就做大縣縣令,經常追求聲色狗馬,顧不上刻苦鑽研道家奧妙,於是贈詩來開啓他的志趣,詩中寫道:“何用梯媒向外求,長生只合內中修。莫言大道人難得,自是行心不到頭。”後來將要離去,就在琴堂書寫一首詩來告別。後人普遍傳說張辭在江南飛昇成仙。張辭當初離去那天,乘着酒醉就要了一張紙,在廳前剪了兩隻鶴,用水噴了它們,不一會兒鶴就飛起來。張辭就對鶴說:“你們可以先走,我隨後就來。”當時縣令也喝醉了,來不及約束留下他,張辭終於能夠離去。他所題寫的詩是:“張辭張辭自不會,天下經書在腹內。身即騰騰處世間,心即逍遙出天外。”這事至今還被江淮一帶好事的人所傳說。
崔言
崔言者,隸職於左親騎軍。一旦得疾而目昏暗,咫尺不辨人物,眉發自落,鼻樑崩倒,肌膚生瘡如疥。皆目爲惡疾,勢不可救。因爲駱穀子午歸寨使,遇一道流,自谷中出,不言姓名,受其方曰:“皂莢刺採一二升,燒之爲灰。大黃九蒸九曝,杵之爲末。食上,濃煎大黃湯,以末七調而服之。”旬日,鬚髮再生,肌膚充潤,所疾頓愈,眼明倍於尋常。道流傳此方訖,卻入山去。不知所之。(出《神仙感遇傳》)
【譯文】
崔言在左親騎軍中任職。有一天得了病,就眼前發黑,咫尺之間的人和物都分辨不清,眉毛和頭髮自行脫落,鼻樑塌陷。皮膚上生出像疥似的瘡。人們都把這病看作不治之症,看情勢不能救活了。因爲崔言擔任駱子午谷的歸寨使,遇見一個道士從谷中出來,不說姓名,傳給崔言一個藥方,他說:“採一二升皂莢刺,把它燒成灰。把大黃蒸九次再曬乾九次,然後把它搗成細末。飯前將皂莢刺灰、大黃末用匙調入大黃湯中,一齊服下。”十天左右,崔言的鬍子頭髮又重新長出來,肌膚充實有了光澤,所患疾病頓時痊癒了,眼睛比平時加倍明亮。那個道士傳完這個藥方以後就回到山裏去,不知到什麼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