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廿三夜)
一、闽清林和民君(有任)读余《文字符号论》(《科学》二年一号),移书谓“吾国无间接引语”。此亦不然。今试举数例:
(一)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二)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三)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四)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以上在引号内之诸语,皆间接引语也。
二、林君又言吾所用线号(例如 胡适)有不便处。如书写时,或排印时,一行已尽,而一名未完,势不得不分作两行,如:
不知者,或误以(甲)例亚里士多德为二名,而(丁)例仪秦为一名。此言甚是。吾意此后当于一名截断分行之处加一短线,以示其为一名。如下例:
以(己)与(丙)比较而观,则其相异之处可见矣。
三、吾前作赏鉴号,采用旧时连圈之法,至今思之,似不甚妥。连圈有二病:
(一)易与断句之圈相混;
(二)甚费力。
今拟以下诸说,而未能自决也。
(一)废赏鉴号而不用。
(二)或与提要号()同用一种符号。
(三)或用双线法()。例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四、上所记“间接引语”,意有未尽,更记之。
例一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例二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此皆直接引语也。所用“客”字、“君”字,皆对称代名(Second Person Pronoun,用日本人译名)也。
例三 儿女……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此间接称引也。所用“我”字是自称代名(First Person Pronoun)。若改“我”为“客”,则直接引语矣。
例四 林君寄余书曰:“君所作‘文字符号论’有不妥处。”
此直接引语也。今易为间接:
例五 林君寄余书,谓余所作“文字符号论”有不妥处。
此亦易对称代名为自称代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