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話古蹟要鑑別

  聽說山東電影製片廠最近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是介紹泰山的名勝古蹟和自然風光的。其中出現了古蹟“捨身崖”的鏡頭。有的同志因此對捨身崖這個古蹟的來歷和意義發生了興趣,要做一番查考。我覺得這是十分必要的,也願意藉此提一點關於鑑別古蹟的意見。

  我國名山大川到處有文物古蹟,它們各有不同的來歷,必須加以鑑別,區分哪些是有意義的,值得保護和宣傳的;哪些是沒有意義的,不值得保護和宣傳的;還有哪些是有反作用的,應該拋棄的。在這幾種當中,特別是末後的一種,實際上根本不應該放在名勝古蹟之列。但是,我們如果不查考它們的來歷,就往往把它們也當做什麼了不起的古蹟,也籠統地加以保護,甚至替它們做了義務宣傳,這就太不值得了。

  泰山的捨身崖究竟算不算得是一個名勝古蹟,我希望文物專家和有關同志進行認真的研究,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確認它是一個有價值的古蹟,就應該提出正面的解釋;如果認爲不是什麼古蹟,也要把理由說清楚,以免人們難辨是非。

  原來所謂“捨身”是佛教的用語,意思是捨出性命,避免輪迴的苦厄,祈求來生的幸福。泰山的捨身崖便是由此而來。在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此後一些信奉佛教的人,便到處傳播輪迴之說,並且勸人捨身。有的是許願捨身,再用錢去贖身。如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蕭衍,因爲信奉佛教,曾經三次捨身於佛寺,都用錢贖回。蕭衍是個皇帝,他當然不可能真的捨身。所以《梁書·武帝本紀》載:

  中大通元年……九月……癸巳,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因捨身,公卿以下以錢一億萬奉贖。冬十月己酉,輿駕還宮,大赦改元。

  這樣的捨身對於封建帝王和貴族是很容易做到的,而被剝削階級羣衆則絕對不能做。所以,除了許願捨身而又用錢贖身的以外,還有另一種捨身,那就是真的把性命舍了出去。有的人登上高山削壁,跳崖捨身。泰山的捨身崖就屬於這一類。據明代萬曆年間刊印的《岱史》卷四載:

  捨身崖其北聯屬日觀峯,下餘三面,崖壁陡削數百丈,中有石凸起丈許。愚民往往捨身投崖,徼輪迴之福。尚書何起鳴設垣牆示禁,因勒石曰愛身崖。

  何起鳴雖然是封建官員,也看不慣那些人捨身的行爲,他盡力設法禁止跳崖捨身的不幸事件發生,並且把捨身崖改名爲愛身崖,這個用意是很好的。可是,在過去那樣黑暗的時代,有許多人爲現實生活所迫,不得不走上了捨身崖,企圖擺脫一輩子的痛苦,避免所謂輪迴的厄運,追求虛空的未來幸福。那些捨身投崖的人,並不因爲何起鳴等人的告示而有所悔悟。所以後來的《山東通志》又寫道:

  捨身崖在泰山頂,東南削壁直下,約千丈餘。四方愚民惑於輪迴之說,多捨身其中。官設藩籬御之,亦不能禁。

  這就證明,那些跳崖捨身的行爲,並非一段圍牆和一紙佈告就能阻止的。這是封建社會制度下的一種悲劇,恰如解放以前南京燕子磯常常發生跳崖自殺的事件一樣。同時,這又是宗教迷信對於人們的最大毒害。在這一點上說,宗教比鴉片的毒害更要猛烈得多了。

  過去遊覽泰山的人們,在他們的詩文中極少提到捨身崖,因爲絕大多數人對它都不抱好感。有許多遊客知道它的來歷,根本不把它當做什麼名勝古蹟。偶然有人提到它,也是對它表示不滿的情緒。如明代有一位不大知名的詩人李炯然,爲捨身崖寫過一首絕句,他說:

  捨身崖下深難測,每怪輕生世上人。

  我亦有身偏自重,捨身除是爲君親。

  不管他說的什麼君親,這首詩畢竟表明,古代有許多人對捨身崖都是表示反對的。

  那麼,我們現在何必又把捨身崖看做泰山的名勝古蹟而拍入鏡頭呢?如果已經拍入影片而不可更改的話,我以爲就應該把它的來歷說清楚,做一些消毒的工作。並且只能把它當做一個普通的風景來看待,而不必說是什麼捨身崖。然而,這對於介紹泰山的影片來說,會不會有點煞風景呢?我想也不一定吧!

  由此應該得到經驗,今後無論用什麼形式介紹名勝古蹟,首先要認真地把古蹟做一番鑑別纔好。
Previous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