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話“三十六計”

  看到一本題名爲《三十六計》的油印小冊子,據說原書是一九四一年從陝西邠州一箇舊書攤上發現的,後來由成都興華印刷所翻印。原書是手抄本,題下注有“祕本兵法”字樣,著作的年代及著者姓氏不可考。這個油印本是照翻印本重印的。

  仔細一看,這個油印本的錯字很多,文字也有許多地方不通,似乎可以斷定它所根據的原本決非古書,也不是名家高手所作。不過,它列舉了三十六計的名目,並且引述了古代兵家用計的實例作爲證明,這是它的可取之處。

  以前曾經有人講解過三十六計的內容,與這本小冊子稍有不同。這本小冊子所說的三十六計是: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裏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打草驚蛇、借屍還魂、調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門捉賊、遠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樑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爲主、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走爲上。這裏頭沒有增兵減竈、十面埋伏、虛張聲勢、誘敵深入、拖刀計、疑兵計等名目,而把打草驚蛇、無中生有、樹上開花等都開列進去,似乎也不算妥當。

  究竟三十六計應該包括哪些內容?解釋有出入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問題,多想想就能明白,因爲古人所謂三十六計,原來並沒有詳細的內容,只是借太陰六六之數,表示陰謀詭計多端而已。後人加以推演,纔出現了不同的解釋。其實,像這一類問題,大可不必過於拘泥,以致食古不化。

  那麼,在古代是否有人談到三十六計呢?最早談到它的是誰呢?據我所知,最初提到“三十六”這個數目的很多,例如說“三十六郡”“三十六獸”“三十六禽”“三十六國”“三十六行”等都是,而引申爲三十六計的,大概以《南齊書·王敬則傳》爲最早。

  王敬則是南北朝時代齊高帝蕭道成的輔國將軍,封尋陽郡公,不識字,性甚警黠;齊明帝蕭鸞嗣位,殺害舊臣,王敬則起兵造反,大敗被殺。當時齊明帝病危,他的兒子東昏侯蕭寶卷聽見王敬則造反,正要準備逃走,這消息傳到王敬則耳裏,才引出了三十六計的一段話來。《南齊書》卷二十六《王敬則傳》中關於這一段話有如下的記載:

  時上疾已篤,敬則倉卒東起,朝廷震懼。東昏侯在東宮……謂敬則至,急裝欲走。有告敬則者,敬則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汝父子唯應急走耳。

  同樣,在《南史》卷四十五《王敬則傳》中也有這一段記載,並且有“汝父子唯應急走耳”的一句後面,還加了一句話:

  蓋譏檀道濟避魏事也。

  由此可見,所謂三十六計與檀道濟避魏的故事直接有關,必須進一步追根究底,把它弄清楚。究竟檀道濟是什麼人呢?他避魏的故事情節如何呢?

  檀道濟生活的時代稍早於王敬則。他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開國武將;宋文帝劉義隆即位以後,他被進封爲武陵郡公,拜徵南大將軍,督師伐魏,三十餘戰皆捷,後以糧草不繼,巧計退兵。可惜《宋書》卷四十三《檀道濟傳》中對當時情形記載極不完全,它寫道:

  道濟進至濟上,連戰二十餘日,前後數十交,虜衆盛,遂陷滑臺。道濟於歷城全軍而返。

  這個記載過分簡略,看不出什麼情形。但是,《南史》卷十五《檀道濟傳》卻寫得比較清楚,它說:

  道濟都督征討諸軍事,北略地,轉戰至濟上,魏軍盛,遂克滑臺。道濟時與魏軍三十餘戰,多捷。軍至歷城,以資運竭,乃還。時人降魏者俱說糧食已罄,於是士卒憂懼,莫有固志。道濟夜唱籌量沙,以所餘少米散其上。及旦,魏軍謂資糧有餘,故不復追;以降者妄,斬以徇。時道濟兵寡弱,軍中大懼,道濟乃命軍士悉甲身,自服乘輿,徐出外圍,魏軍懼有伏,不敢逼,乃歸。道濟雖不克定河南,全軍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憚之。

  照這樣的情形看來,檀道濟當時所用的計策,並不只是以“走爲上”;如果沒有其他計策,他要走也走不了。可是他用了疑兵、反間等幾種計策,互相配合,使魏軍不敢追逼,才能安全退走。王敬則譏笑檀道濟避魏之事,現在看來,恰恰證明王敬則乃是無謀之輩。

  從上面所引的有關材料,加以綜合判斷,我們對於所謂“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這句話,已經瞭解它是什麼意思了。那麼,由此引申發展而構成的所謂三十六計究竟是什麼一回事,不是也就很明白了嗎!
Previous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