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夜話中國古代的婦女節

  說起婦女節,現在一般人只知道“三八”節,誰都不會想到中國古代也有婦女節。這個婦女節的由來,雖然帶了很大的神話成分,但是它主要是以生產勞動、戀愛和婚姻問題爲內容的。這個節日就是中國陰曆的七月七夕。

  漢代流行的“古詩十九首”之一寫道: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這就證明,七月七夕的傳說早在漢代以前已經很流行了,所以到漢代才成了詩歌。

  傳說中的牽牛和織女都是飽受封建壓迫的勞動人民的化身,特別是那個多情而又多才的美麗的織女,是最受壓迫的勤勞善良的典型女性。由於她的深入人心的影響,就使得歷來的人們都對她表示最大的同情。因此,在這個傳說中,牽牛和織女本來是兩個神化的中心人物,而在實際影響方面,織女這一典型的女性形象和人們對於她的同情,越來越居於主要的地位。牽牛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始終不是很重要的。

  在中國歷史發祥地的黃河流域各省份,民間的風俗居然直截了當地把七月七夕稱爲“女節”。這是很有道理的。

  例如,河南省《宜陽縣誌》載:“七月七夕爲女節,陳瓜果,祀天孫以乞巧。”陝西省《蒲城縣誌》又載:“七月七日,迎新嫁女避節。”爲什麼遇到這個女節,偏偏又要避它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中說:“織女,天女孫也。”《漢書》《天文志》也說:“織女,天帝孫也。”在傳說中,天帝對於天女與牽牛郎的愛情,竭力加以阻止和破壞。他長年地把他們分隔在天河南北,不讓他們相會,僅僅在每年一度的七月七夕,才允許他們見一次面。鑑於織女的這種不幸遭遇,所以,民間父母對於新出嫁的閨女,每到七月七夕要把她接回家來,意思是爲了保護女兒和女婿的幸福生活,以免天帝發覺他們長年同居,而在七夕之後強迫他們分開。

  與天帝的殘酷相反,天地間同情織女和牽牛的畢竟是多數。歷來的傳說中都特別誇獎喜鵲架橋的功勞,這完全不是偶然的。這說明連喜鵲都非常同情織女與牽牛,願意爲他們效勞。宋代羅願的《爾雅翼》記載了歷來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就是說:“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禿。相傳是日河鼓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爲樑以渡,故毛皆脫去。”這裏說的“河鼓”就是牽牛。民間故事還說,喜鵲的頭所以會禿了,是因爲天帝發覺它們去架橋,所以拔了它們頭上的羽毛。這就更加表明天帝的殘酷和喜鵲對織女、牽牛的無限同情。

  傳說中織女這個典型的女性形象,是令人尊敬的勞動巧手。正因爲這樣,所以歷代的婦女都要在七月七夕這一天,去向織女乞巧,希望她把女紅技藝傳授給世上的婦女。這裏所謂的“巧”主要要指勞動技巧的巧,而婚姻匹配的巧自然也包含於其中。

  有的人着重把男女相愛作爲七月七夕的主題,尤其像唐明皇和楊貴妃那樣,“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戀愛生活,也曾被人羨慕。然而,廣大的婦女卻是更多地重視天女的生產勞動。所以,晉代葛洪編輯的《西京雜記》中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從漢代以後,凡是七月七夕都有類似的記載,有的“穿九孔針”,有的“滌油器瓶罐之類”,有的“儲露水作面”,有的“滌梳具並濯發”。總之,這些無非表明中國婦女勤勞操作的優良傳統習慣。她們對生產勞動和愛情生活有比較正確的看法,而生產勞動實際上被看成是一切的基礎。

  這樣看來,我們如果把七月七夕當做中國古代的婦女節,大概不能算是毫無根據的吧。
Previous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