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義,這有什麼標準可以衡量嗎?提出一個絕對的標準當然很困難;但是,大體上看一個人對待生命的態度是否嚴肅認真,看他對待勞動、工作等的態度如何,也就不難對這個人的存在意義做出適當的估計了。
古來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嚴肅地對待自己的生命,當他活着一天,總要儘量多勞動、多工作、多學習,不肯虛度年華,不讓時間白白地浪費掉。我國曆代的勞動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都莫不如此。
班固寫的《漢書·食貨志》上有下面的記載:
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這幾句讀都來很奇怪,怎麼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顏師古做了註解,他說:“一月之中,又得夜半爲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這就很清楚了。原來我國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國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學地、合理地計算勞動日;而且我們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對於日班和夜班的計算方法。
一個月本來只有三十天,古人把每個夜晚的時間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從這個意義上說來,夜晚的時間實際上不就等於生命的三分之一嗎?
對於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歷代的勞動人民如此重視,而且有許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視。班固在《漢書·刑法志》裏還寫道:
秦始皇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
有的人一聽說秦始皇就不喜歡他,其實秦始皇畢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人物,班固對他也還有一些公平的評價。這裏寫的是秦始皇在夜間看書學習的情形。
據劉向的《說苑》所載,春秋戰國時有許多國君都很注意學習。如: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在這裏,師曠勸七十歲的晉平公點燈夜讀,拼命搶時間,爭取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於繼續浪費,這種精神多麼可貴啊!
《北史·呂思禮傳》記述這個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學的情形是:
雖務兼軍國,而手不釋卷。晝理政事,夜即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數升。
光是燭灰一夜就有幾升之多,可見他夜讀何等勤奮了。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爲什麼古人對於夜晚的時間都這樣重視,不肯輕輕放過呢?我認爲這就是他們對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嚴肅認真態度,這正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
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時間,向讀者同志們做這樣的談話,目的也不過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勞動、工作以後,以輕鬆的心情,領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