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文化知識能不能走終南捷徑呢?這是許多初學的同志時常提出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不能過於籠統。一定說能或不能,都不恰當。這要看學習的是什麼人,學什麼,用什麼方法等等,要按照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但是,一般地說,學文化應該一點一滴地慢慢積累,特別是初學的人不宜要求過急。
“文化”這個詞兒在外國文裏是一個字;這個字的字義,本來就是積累的意思。我國古代的讀書人,更早就重視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這是符合於一般學習規律的正確方法。因爲學習不但要靠理解力,還要靠記憶力。而無論一個人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有多強,他要理解和記住剛學會的東西,總要有一個過程。哪一個妄人如果想一下子就把什麼都學會,其結果必定是要吃大虧。
有一個故事在明清人的筆記中重複出現了多次,尖銳地諷刺了這種妄人。這個故事的梗概是說:
有田舍翁,家資殷盛,而累世不識之乎。一歲,聘楚士訓其子。楚士始訓之搦管臨朱。書一畫,訓曰:一字;書二畫,訓曰:二字;書三畫,訓曰:三字。其子輒欣欣然,擲筆歸告其父,曰:兒得矣,兒得矣;可無煩先生,重費館穀也,請謝去。其父喜,從之。具幣謝遣楚士。逾時,其父擬徵召姻友萬氏者飲,令子晨起治狀,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氏夥矣,奈何姓萬!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畫也。
這個故事比較通俗易懂,有的相聲演員也曾講過。但是,人們大都只把它當做笑話,而不把它看成一個嚴肅的諷刺性故事。我的看法不是這樣。我以爲我們應該從這個故事中,吸取一些關於學習方面的經驗教訓。
對於一個人來說,學習過程中有若干重要的關節,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影響學習的成敗。初學的一個最重要關節,就是在剛剛學會一、二、三或外國文A、B、C等的時候。有一些輕浮的人,正如那個富翁的兒子一樣,往往在這個時候就“欣欣然”起來,以爲“得矣,得矣”,什麼都懂得了。這也好像學打拳的人,剛學會幾個動作的時候,多半以爲自己很了不得,處處想跟別人較量幾下子。倒是學得多了,真正有一些本領,才反而虛心起來。由此可見,越是沒有本領的就越加自命不凡;越是有本領的才越加謙虛謹慎。
從教學的過程來說,不管要學什麼,教的人總要從易而難,逐步深入地把知識教給學生。因此,好的教師在開始的時候,應該給學生一個印象,覺得入門不難,往後才能越學越有信心。而學生如果自命不凡,看到入門很容易,就把老師一腳踢開,那麼,他就什麼也學不成。正如那個富翁的兒子一樣,他以爲從此可不必再請老師了。殊不知他根本還不曾入門,只學會一、二、三,對於所謂“六書”等起碼的知識一點也不懂,所以他父親叫他給姓萬的新友寫一個請帖,他就傻眼了。
實際上,一、二、三這三個字的確很好認,而從三到萬,在文字結構上卻經過了許多複雜的變化。要懂得這些變化,也好像其他各種知識一樣,必須逐漸學習,並且需要教師指導,不可能只憑什麼“天才”就可以很快學會的。如果完全沒有人教,倒很可能什麼也學不會。我們之所以應該重視教師的作用,其理由也就在此。
我們不懂的東西還很不少,都迫切需要虛心學習。但是,在學習方面有許多問題,並沒有得到徹底的解決。從三到萬這個故事似乎對我們有一些啓發。我們無妨以此爲例,舉一反三,想一想怎樣才能更好地加強我們的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