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外國朋友常常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他們比較富於幽默感;而在他們的心目中,似乎我們中國人多半是一本正經的,不喜歡幽默。
爲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看法,姑且不必管它。但是,說我們中國人不喜歡幽默,卻不是事實。問題還在於對幽默的理解,我們和外國的一些朋友未必相同。
幽默這個詞彙,本來是照拉丁文的讀音,直譯爲漢語的。我國古來不說幽默,只有滑稽一詞,最早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打開《史記》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傳》,首先就能看到司馬貞的《索隱》,他解釋滑稽的含義是:
滑謂亂也,稽同也。以言辯捷之人,言非若是,說是若非,能亂同異也。……崔浩雲:滑音骨,稽流酒器也。轉註吐酒,終日不已,言出口成章,詞不窮竭,若滑稽之吐酒。
顯然所謂滑稽,在我國古文中的含義,比幽默的含義要寬廣得多。它不像我們現在區分得這麼清楚。我們現在隨着中外思想的交流和社會生活的多樣化,已經可以區分幽默、諷刺和滑稽的不同含義了。
從我們現在的觀點看來,所謂幽默,它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由於人們對生活中的矛盾和缺陷,引起了一種同情的苦笑,有時也會變成譏笑,但是,它並不等於諷刺。因爲諷刺的對象往往是相當嚴重的缺點和錯誤,所以它所採取的只能是一種比較尖銳的批評。至於現在人們公認爲滑稽的含義,顯然與幽默和諷刺都不大一樣。現在人們所說的滑稽,主要是指那種誇張的打諢,甚至於是粗野的逗趣。這同我國古書上所說的滑稽的含義,廣狹大有區別。以《史記·滑稽列傳》爲例,就可以證明,我們的古人是把滑稽當做一個大概念,它既包括了幽默,也包括了諷刺。
據《史記·滑稽列傳》載,齊國的淳于髡“滑稽多辯”,但是傳中所舉的例子都屬於幽默和諷諫,並非我們現時的滑稽所可比。同樣,楚國的優孟、秦國的優旃也都不是用滑稽的形式,而是用幽默和諷諫的形式,揭發和糾正了當時的錯誤。雖然,漢朝的東方朔有一些表現近於滑稽,但是,他的主要事例仍然屬於幽默和諷諫。
由此可見,我國自古以來實際上已有幽默的傳統。如果說我們中國人不喜歡幽默,那是沒有根據的。不過,我們也應該承認,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這種幽默的傳統沒有被充分發揚出來,因此,在人們的日常接觸中,自然會覺得幽默感比較少,甚至於有許多人過分板起臉孔,令人望而生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善意地提出,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要有一點幽默,這大概不至於會遇到許多人的反對。特別是在勞動人民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他們的幽默感是很強的。我們有許多工人和農民都具有爽朗而詼諧的性格,同他們在一起往往能聽到許多幽默的談笑。留心採風的人,多多注意收集這類談笑的資料,就能更多地瞭解民情。古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宋代鄭文寶,在《江表志》中敘述了一個故事。他說:
申漸高嘗因曲宴,天久無雨,烈祖曰:四郊之外,皆言雨足,惟都城百里之地亢旱,何也?漸高雲:雨怕抽稅,不敢入城。異日市徵之令鹹有減除。
在封建時代,苛捐雜稅多得很,申漸高說出了“雨怕抽稅,不敢入城”這麼一句話,充分表現了幽默和諷諫的內容;後來市徵果然減少了,更可以證明這句話並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有實際意義的。
一般說來,幽默並不一定都有實際意義,尤其是在我們的新社會中,任何問題都可以直接提出,得到解決,沒有必要採取那樣曲折隱晦的形式。然而,無論如何,人們的生活中總會有某些矛盾的現象,不免會叫人覺得可笑,因此,就不會沒有一點幽默感。總之,我們的生活本身,自然會帶來種種幽默,也需要有一點幽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