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見過浮在水面上的菜園嗎?我想可能有一些人肯定沒有看見過,甚至不會相信真的有這樣的事情。然而,這不但是事實,並且是合乎科學的,值得我們加以提倡和試驗。
唐代有一部書,名爲《玉堂閒話》,作者無名氏。書上有一段記載,是關於水上菜園的,它寫道:
廣州番禺,常有俚人牒訴雲:前夜亡失蔬圃,今見在某處,請縣宰判狀往取之。詰之則雲:海之淺水中有荇藻之屬,風沙積焉,其根厚三五尺,因墾爲圃,以植蔬。夜爲人所盜,盜之百里外,若浮筏故也。
看起來,遠在唐代,這種水上菜園在廣東沿海地區就相當流行了,其他地區是否當時也有,雖然這部書上沒有一一交代,但是後來在福建、浙江等地卻有類似水上菜園的形式出現。
這種水上菜園的數量頗爲不少,所以僅僅番禺縣就“常有俚人牒訴……失蔬圃”。既然說是“常有”,顯然不是個別的。而且這裏所舉的不過是提出控訴的一部分例子,至於沒有提出控訴的當然還有。那麼,我們不難推想得到,其他種植水上菜園而沒有失盜的,無疑地就有更多了。
如何形成這樣的水上菜園呢?番禺縣的這個例子表明,這種水上菜園是由水中荇藻之屬堆積而成,形如浮筏,厚度約有三五尺以上,可以種植蔬菜。明代徐光啓的《農書》等也曾描寫這種浮筏式的菜園,當時叫做“葑田”。這種菜園是“以鐵索繫於水邊”,所以不容易被水漂走。
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水上菜園出現呢?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爲在南方人口稠密的地區,農民們十分重視園藝的經營。種菜園的人們,收入比普通農民要高出好幾倍,生活水平自然也高得多了。但是,在這些地區,耕地面積卻相對地少於他處,因此,人們不能不想出千方百計,力求增加耕地面積,特別是要增加蔬菜種植的面積。恰好在南方各地,江河、湖泊、沼澤以及沿海一帶,水面較大,人們就想出了一些辦法,與水爭地。過去有許多圩田、圍田等,便是人們與水爭地的最常用的方法。而水上菜園則是另一種方法,實際上這種方法比圩田、圍田遠爲高明。
憑什麼能夠判斷水上菜園比圩田、圍田的方法更好呢?這就因爲水上菜園實際上並不佔地,也就是不縮小實際的水面。它的好處就在於它無論水深水淺,都緊緊地依靠水面而又不與水爭地。當着那些圩田和圍田把水面擠得很小,以致洪水暴漲,又把圩田和圍田沖垮的時候,水上菜園卻隨漲隨落,升降自如。
由此可見,水上菜園確實是南方園藝經營中的一個重要創造。我們應該把這種經驗再一次介紹出來,並且在北方做一點新的試驗。
在北方,大部地區雖然人口不如南方的稠密,因而耕地的使用要比南方的粗放。可是,隨着城市和工業區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蔬菜供應,北方的蔬菜種植面積正在日益擴大,而蔬菜的種植需要肥沃的土地,這種土地在北方卻比較少。加上近些年來大興水利,不少原先很肥沃的土地變成了水庫,這在一方面固然使耕地面積相對減少了,而在另一方面則帶來了很大的利益。利用這許多新修的水庫,不但可以充分地灌溉原先乾旱的土地,大量地改造旱地,成爲水田,在水庫周圍的山上,便於造林,種植果樹,發展牧畜業,並且在水庫中還可以繁殖魚類及其他水產。如果再把許多水庫的水面儘量地利用起來,造成水上菜園,那麼,北方的蔬菜種植面積實際上就可以大爲增加。
要興建水上菜園,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條件。無論利用什麼材料都可以編成浮筏,面積大小也可以隨着實際需要而伸縮。要把浮筏拴在岸邊,不使它漂走。在浮筏上面可以堆積各種雜草、野藤,和以泥土。如果在海邊的水面上,由於海水是鹹性的,就必須使用酸性的基肥。上面種植什麼蔬菜,要根據土質、氣候等條件而不同。這樣的水上菜園,即便佈滿在水庫四周的水面上,也絲毫不會妨害水下魚類的正常活動,反而對於養魚有益。
這又是一個大膽的建議,希望研究園藝學和其他有關的專家,考慮這個問題,設法進行一些小型的試驗,看看結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