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文苑上

楊奐員擇陸文圭樑益劉辰翁黃圭羅志仁周密盧摯戴表元陳孚馮子振洪希文龔璛宋無白珽劉應龜元淮袁易泰鮮于樞鄭滁孫陶孫姚應鳳謝暉吾邱衍仇遠楊載楊剛中李桓劉詵龍仁夫劉嶽申陳旅程文陳繹曾李泂王景賢範槨柳貫李孝光朱文霆周馳朱德潤顧輝馬瑩黃叔英吳福孫胡渭李存

昔金之末造,文章衰敝,至元好問出,始無愧於唐宋之作者,然蒙古初入中原,好問之學不甚顯於當世。中統以後,浸尚詞術,上下百有餘年,稱詩者推楊載、虞集、揭傒斯、範槨,稱文者推虞集、揭傒斯、黃溍、柳貫,皆質有其文,彬彬然立言之君子也。

皇朝黃宗羲以姚燧、虞集爲元文之最盛者,王士禎以吳萊之詩配蘇軾,翁方綱以虞集之詩繼黃庭堅,蓋議論之不同如此。文章之士,因派別而爲愛憎,至論定於千載之後,其言固不可易也。作《文苑集》。

楊奐,初名煥,後改爲奐,字煥然,乾州奉天人。年十一,母卒,哀毀如成人。金末,舉進士不第。

太宗九年,詔宣德稅課使劉中試諸路儒士。奐應試東平路,兩中賦論第一。耶律楚材薦爲河南路徵收課稅所長官,兼廉訪使。奐言於耶律楚材曰:“奐以書生,理財賦己非所長,況河南兵荒之後,遺民無幾,願假以歲月,使得摩撫瘡瘐,爲朝廷萬一之助。”楚材善之。奐至,約束簡易。或以增稅額爲言,奐責之曰:“剝下欺上,爾欲我爲之也!”即減原額四之一,公私便之,謂從來漕司所未有。在職十年,以老病致仕。世祖在潛邸,驛召參議京兆宣撫司事。累上書,得請而歸。卒年七十。賜諡文憲。

奐博學強記,讀《通鑑》,論漢魏正閏,不平其事,著書駁正之。文章務去陳言,以蹈襲古人爲恥。趙複稱其沉沒莊、騷,出入遷、固,然後折衷於孔孟之六,世以爲知言。著有《還山集》六十卷,《天興近鑑》三卷,《正統書》六十卷。初,奐從太宗檢文,判誤奐爲英,不敢私改故又名英雲。

門人員擇,得奐文學之傳。奐文集,即擇所釐訂者。

陸文圭,字子方,江陰人,幼穎悟,博通經史百家之學。宋鹹淳九年,以春秋中鄉選。宋亡。隱居不仕。延祐設科,有司強之就試,再中鄉選。其對策言救流民之策三,曰:擇守令,輕賦役,議振貸;革貪吏之策三,曰:清選法,均俸給,嚴糾劾,拯鹽法之策三,曰:恤亭戶,減官額,省職員;拯鈔法之策三,曰:住印造,節用度,禁奢侈;皆切中當世之弊。朝廷數遣使以幣聘之,文圭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

文圭爲文,縱橫變化,莫測其涯涘,東南學者皆宗師之。屬纊先一日,語門人曰:“以數考之,吾州二十年後,必有兵變,吾死宜葬於不食之地,勿封勿樹,庶免暴骨之患。”其後江陰之亂,冢墓盡發,人乃服其先知。有《牆東類稿》二十卷。

同縣樑益,字友直,工文辭,與文圭齊名,著有《三山稿》、《詩傳旁通》。

劉辰翁,字會孟,吉安廬陵人,宋太學生。廷試言:“濟王無後,可憫。忠良戕害,可傷。風節不競,可憾。”忤賈似道,置丙等。宋亡,不仕。著有《須溪文集》子尚友,亦能文。吳澄評其父子之文,謂辰翁奇詭變化,尚友浩瀚演迤,皆能成一家之言。

同縣黃圭,字唐佐,羅志仁,字壽可,宋末有詩名。以薦,圭授莆田丞,志仁授天長書院山長。劉辰翁嘗稱之曰:“黃西月五言,羅秋壺小詞,它人莫能及也。”

周密,字公謹,其先濟南人,後徙吳興。密學問淵雅,爲宋相馬廷鸞所知。累官豐儲倉所檢察。宋亡,寓杭州,居癸辛街楊沂中之瞰碧園,與王沂中、張炎、仇遠等相倡和。其詩感慨激發,樂府尤工。有《蠟屐集》《弁陽詩集》、《蘋洲漁笛譜》。密著書甚多,其《齊東野語》、《癸辛雜語》、《絕妙好詞》,皆盛行於世。

盧摯,字處有,一字莘老,大都涿州人。至元中,以能文薦。累遷河南路總管。真人吳全節,代祀嶽瀆,過河南,聞其治行,力薦之。大德初,授集賢學士。出爲江東道廉訪使,復入爲學士,遷承旨。卒。

元初能文者,曰姚、盧,謂燧及摯也。古今體詩,則以摯與劉因爲首。著有《疏齋集》臨川呈澄早“盧學士所作古詩,類魏晉清言,古文出入《盤誥》中,字字土盆瓦缶,而有三代虎蜼瑚璉之色。”見者莫不改觀。摯嘗曰:“清廟明堂,謂之古,朱門大廈,謂之華屋可也,不可謂之古。太羹元酒謂之古,八珍謂之美味可也,不可謂之古。知此,可與論古文矣。”其自言得力如此。

戴表元,字帥初,一字曾伯,慶元奉化州人。宋鹹淳中,登進士乙科,教授建寧府。後遷臨安教授,不就。大德八年,執政薦於朝,起家授信州教授,再調婺州,以疾辭。

初,表元閔宋季文章氣萎恭而辭骫骲,慨然以振起斯文爲己任。時四明王應麟、天台舒嶽祥,並當代儒宗,表元皆從受業。故其學博而肆,其文清氵突雅潔,蓄而始發。至元、大德間,東南以文章大家名重一時者,表元一人而已。其門人最知名爲袁桷。桷之文,體裁、議論,皆取法於表元者。

表元晚年,翰林、集賢以修撰、博士二職論薦,不肯起。年六十七卒。有《剡源集》三十卷。

陳孚,字剛中,台州臨海人。至元中,孚以布衣上《大一統賦》,江浙行省聞於朝,署上蔡書院山長。考滿,謁選京師。二十九年,世祖命樑曾以吏部尚書再使安南,選南士爲介。朝臣薦孚博學有氣節,調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攝禮部郎中,爲曾副。陛辭,賜五品服,佩金符以行。三十年正月,至安南,世子陳日燇以憂制不出郊,遣陪臣來迎,又不由陽明中門入。曾與孚回館,致書詰日燇以不庭及不出郊迎詔之罪,往復三書,辭直氣壯,皆孚筆也。使還,除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帝方欲置之要地,而廷臣以孚南人,且尚氣,頗忌之,遂除建德路總管府治中,再移衢州、台州。大德七年,奉使宣撫循行諸道。時台州旱飢。道殣相望。江浙行省檄浙東元帥脫歡察樂振之,脫歡察樂不恤民,驅協有司,動置重典,孚遂詣宣撫使,訴其不法十九事,按實抵罪,發倉振民,全活者衆。孚亦以此致疾,卒於家。年六十四。贈臨海郡公,諡文惠。孚天材過人,性任俠不羈,其詩文任意疾成,不事雕斫。有文集行於世。

同時有馮子振,其豪俊與孚略同,孚自以爲不及。子振嘗爲詩諛桑哥,及桑哥敗,子振又告詞臣撰碑引喻失當,孚發其奸狀,帝不問。子振爲文,酒酣耳熱,命侍史二三人潤筆以俟,據案疾書,隨紙數多寡,頃刻輒盡,然不盡合於法度,人亦以此少之。

洪希文,字汝質,興化莆田人。父德章,宋貢士,初爲興化教諭。會兵亂,父子同居萬山中,飯疏飲水,相倡和,無慍色。德章有集曰《軒渠》,希文自號《續軒渠集》又號《去華山人稿》。其詩激宕淋漓,爲閩人之冠。

龔璛,字子敬,鎮江人。父渠,宋司農卿,宋亡,例遣北上,行至莘縣,不食而卒。璛與弟理,力學不仕,當時以兩龔比之。以薦爲寧國路儒學教授。遷上饒縣主簿,以江浙等處儒學副提舉致仕,卒。爲文卓偉殊絕,自成一家,著有《悔存稿》。

宋無,字子虛,舊字晞顏。宋末,兵起,自晉陵遷平江蘇,昌朱姓,搶攘之際,不廢學業。父國珍,領徵東萬戶案牘,適病痿,無丐以身代入海,抵竹島,風濤大作,無吟詠自如。至元二十四年,中丞王約薦之,以奉親辭。著有《翠寒集》。趙孟頫稱其風流蘊藉,皆不經人道語。又《啽囈集》一卷,雜詠古人軼事。《鯨背吟》一卷,乃從事徵東幕府時,作七言斷句,議論諷刺,有裨時政焉。

白珽,字廷玉,錢塘人。年十三,受經太學,即有聲。甫壯,李衎爲江浙平章,薦爲太平學諭,珽勉起應命。秩滿,遷蘭溪州判官,不赴。其詩文爲時所重,紫陽方回稱其冠絕古今。廬陵劉辰翁言其蒼然者不惟極塵外趣,兼有去山韶??之音。晚歸老棲霞,學者稱湛淵先生。所著曰《經子類訓》,曰《集翠裘》、曰《靜語》,各二十卷。亦工書,有魏晉風。

劉應龜,義烏人。自少潛心義理之學,每以古人自期。宋淳祐間,遊太學,丞相馬廷鸞高其才,將以女妻之,堅不允,由是名稱藉甚。至元初,起爲月泉書院山長,升杭州學正。所著有《夢稿》、《癡稿》、《聽雨留稿》共二十卷。

元淮,字國泉,別號水鏡,臨川人,徙家邵武。以軍功官至溧陽路總管。常有詩云:“截髮搓繩聊斷鎧,撦旗作帶系金創,臥薪嚐膽經營了,更理毛錐治溧陽。”溧陽,至元十三年升爲溧州,繼改溧陽府,已升爲路。淮到省,乞改爲直隸州,少蘇民力。及去任,作詩云:“問歸行李輕如羽,沿路吟詩有一船。”著《金囦吟》一卷。

袁易,字通甫,平江長洲人。力學,不求仕進。行省使者將薦之,易固辭,闢署石洞書院山長,亦不就,居吳淞,具區間,築堂曰靜春,聚書萬卷,手自校讎。著《靜春堂詩集》四卷,與郡人龔璛、郭麟孫,爲吳中三君子。趙孟頫嘗作《臥雪圖》以美之。

子泰,字仲長,爲郡學教授,別號寓齋,亦有詩名。

鮮于樞,字伯機,號困學山民,大都人。官至太常典簿。學書於張天錫。偶適野,見二人?免車行泥淖中,遂悟書法。酒酣,吟詩作字,奇態橫生,與趙孟頫齊名,終元世,學者不出此兩家。或言孟頫妒其書,重價購而毀之。故傳世不多雲。著有《困學齋集》。虞集贊其畫象曰:“斂風沙裘劍之豪,爲湖山圖史之樂。翰墨比米、薛而有餘,風流擬晉、宋而無怍。”世稱知言。

子去矜、孫端,皆能世其家學。

鄭滁孫,字景歐,處州人。宋景定間,登進士第,知溫州樂清縣。累遷宗正丞、禮部郎中。至元三十年,有以滁孫名薦者,世祖召見,授集賢直學士,累擢學士,乞致仕歸。

弟陶孫,字景潛,亦登進士第,監西嶽祠,先陶孫徵至闕,奏對稱旨,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會纂修國史,至宋德祐末年事,陶孫曰:“臣嘗仕宋,宋是年亡,義不忍書,書之非義矣。”終不書。世祖嘉之,擢應奉翰林文字。後出爲江西儒學提舉。

滁孫兄弟,在當時最號博洽,學者翕然推之。隆福太后製衣親賜之,人以爲榮,滁孫所著,有《大易法象通贊》、《周易記玩》等書。陶孫有文集。

姚應鳳,字時和,慈溪人。自雄其才,喜馳聘,每屬筆於廣衆中,詞鋒橫逸,驚一座。後持以謁同郡袁桷,桷語之曰:“子文不受束縛,然法度自不可廢也。”應鳳頷之。自是,務爲簡嚴,日益深邃。至元間,嘗就試省部,時以龍虎臺命題,有司得應鳳賦,嘆曰:“此秦漢間故物也。”置高第,著有《訥軒稿》。

謝暉,字彥實,資陽人。識見通敏。早歲受業胡長孺之門,以德業自勉。或勸習舉子業,答曰:“學以博通古今,資文行耳,仕奚所急?”趙孟頫見而愛之,授以書法,一臨池遂得神似。文章質實,皆布帛菽粟之言。

吾邱衍,字子行,由太末徙家錢塘。性凌傲,高不事之節。家於委巷中,教小學,常數十人。或請謁,從樓上遙謂曰:“吾出有間矣。”著《尚書要略》、《聽玄集》《九歌譜》、《十二月樂譜》。辭重正卦氣、楚史檮杌、晉文、春秋諸書,兼通音律,工篆、隸。初,衍年四十,未娶,所知爲買酒家女爲妾。女有前夫,知女所在,訟之,衍遭捽辱,不勝忿,因詣仇遠作別。值晨出,留詩一章,有“西冷橋外斷橋邊”之句,明日,有得遺履於橋上者。西湖多寶院僧可權,從衍學,知其投水死,乃葬衍遺文於後山。

同縣仇遠,字仁近,官溧陽州教授,好古博雅,楷書學歐陽,率更行書,亦善。著有《山村集》、《批註唐百家詩選》。

楊載,字仲弘,其先居建州之浦城,後徙杭州。幼孤,事母至年四十不仕。戶部尚書賈國英數薦於朝,以布衣召爲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與修《武宗實錄》。延祐初,仁宗以科目取士,載遂登進士第,援饒州路同知浮樑州事。遷寧國路總管府推官。至正二年,卒。

載博涉羣書,爲文以氣爲之。黃溍平其文,博而敏,直而不肆。載亦謂溍曰:“子之文,氣有未充也,然已密矣。”溍歎服。尤工詩,嘗語學者曰:“詩當取材漢魏,而格律則以唐爲宗。”自載出,始洗宋季詩人之陋。載與虞集友善,每言集不能作詩。一日,集載酒,問詩法於載,酒酣,盡爲集言之。後集作詩送袁桷扈駕上都,介他人,質於載,載曰:“此詩非伯生不能作也。”或問:“君謂伯生不能作詩,何以有此。”載曰:“伯生學問高。予以詩法授之,餘莫能及也。”故元一代之詩,稱虞、楊、範、揭雲。

同時,上元有楊剛中,字志行,自幼厲志操。及爲江東按察司照磨,風采凜凜。其文奇奧簡澀,力矯凡俗,爲元明善歎賞。仕至翰林待制而卒。有《霜月集》行世。

其甥李桓,字晉仲,同郡人,由鄉貢進士累遷江浙儒學副提舉,亦以文鳴。

劉詵,字桂翁,吉安廬陵人,少有文名。江南行御史臺屢以教官、館職,遺逸薦,皆不報。詩文曰《桂隱集》。桂隱,詵別號也。至正十年卒。年八十三。賜諡文敏。

同郡龍仁夫,字觀復,劉嶽申高字促,其文學皆與詵劉名。有集行世。而仁夫之文尤奇逸流麗,所著《周易》多發前儒所未發。嶽申用薦爲遼陽儒學副提舉,仁夫江浙儒學副提舉,皆不就。

陳旅,了衆仲,興化莆田人。幼孤,篤志於學,於書無所不讀。用薦者,爲閩海儒學官。適御史中丞馬祖常使泉州,一見奇之。謂旅曰:“子館閣才也。胡爲留滯於此。”使勉遊京師,既至,翰侍講學士虞集見其所爲文,慨然嘆曰:“我老將休,付子斯文矣。”即延至館中,朝夕以道義學問相講習,自謂得旅這助爲多。

中書平章政事趙世延力薦之,除國子助教。居三年,考滿,諸生不忍其去,請於朝再任焉。元統二年,出爲江浙儒學副提舉。至元四年,入爲應奉翰林文字。至正元年,遷國子監丞,階文林郎。又二年,卒,年五十有六。

旅於文,自先秦以來,至唐、宋諸從家,無所不究。故其文黃雅峻潔,必求合於古作者,有文集十四卷。篤於師友之義,每感虞集爲知己。其在浙江時,集歸田已數載,歲大比,請於行省參知政事孛術魯翀,親奉書幣請集主鄉試。集感其來,留旬日而別,惓惓以斯文相勉。集每與學者語,必以旅爲平生益友。一日,夢旅舉杯相向曰:“旅甚思公,亦知公之不忘旅也,但不得見爾。”既而,聞旅卒,集深悼之。

同時有程文、陳繹曾者,皆名士。文,字以文,徽州人,仕至禮部員外郎,作文明潔而精深,集亦稱之。繹曾,字伯敷,處州人,爲人雖口吃而精敏異常,諸經註疏,多能成誦。文辭汪洋浩博,其氣燁如也。官至國子助教,論者謂,二人皆與旅相伯仲。

李泂,字溉之,滕州人。少以文受知姚燧。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轉太常博士。拜住爲丞相,聞泂名,擢監修國史長史。泰定初,除翰林待制。以葬親辭歸。天因初,文宗開奎章閣,延天下知名士充學士員。泂數進見,奏對稱旨,特授奎章閣承製學士。泂既被知遇,乃才《輔治篇》以進。命預翰廷大議,同修《經世大典》。謁告歸,復除翰林學士,稱疾不起。

泂骨清神朗,峨冠褒衣,望之如圖畫中人,爲文揮灑縱放,去官後,歷遊匡廬、王屋、少室諸山,留連久之,乃去。僑居濟南,有湖山、花竹之勝,構亭其間,文宗嘗敕虞集記之。泂尤善書,自篆、隸、真、草,皆見重於世。卒年五十九。有文集四十卷。同時海康人王景賢,號愚谷,爲邕州路教授。文宗居海南,得其詩愛之,手書“愚谷”二大字以賜,及即位,又賜以六花宮袍。

範槨,字亨父,一字德機,清江人。家貧,早孤,母熊氏守志撫之。天資穎異,所誦讀輒記憶。居則固窮守節,竭力養親,出則假陰陽之技,以給旅食。耽詩文,用力精深,人罕知者。與虞集友善。年三十六,始客京師。中丞董士選延之家塾,以薦爲翰院編修官。秩滿,御史臺擢海南海北道廉訪司照磨。遷江西湖東道,選充翰林供奉。

御史臺又改擢福建閩海道知事,閩俗素污,文繡局取良家子爲繡工,無別尤甚。槨作歌詩一篇,述其敝,廉訪使取以上聞,皆罷遣之。未幾,移疾歸,天曆二年,授湖南嶺北道廉訪司經歷,以養親辭。明年卒。年五十九。

所著詩文,與虞集、楊動、揭傒期齊名。槨居官廉正,不可幹以私,疏食飲水,泊如也。吳澄稱爲特立獨行之士雲。

柳貫,字道傳,婺州浦江人。幼有異稟,穎悟過人。稍長,受學於金履祥,又從方鳳、吳思濟、謝翱遊,肆力於古文詞。以察舉爲江山縣學教諭,又爲昌國州學正。

考滿,至京師,翰林學士吳澄語人曰:“柳君如慶雲甘露,天下士將被其澤。”翰學士承旨程鉅夫以墨一笏贈之曰:“天下文章,今屬子矣。”延祐四年,特授湖廣等處儒學副提舉,未上,改國子助教。擢博士。

泰定元年,遷太常博士。朝廷有大典禮,集諸儒討論,貫酌古今之宜,爲之折衷,人鹹服其精審。沅州歲貢包茅四十一舟,茅輕,舟多覆溺。貫建議,請減其三分之一,附以他貢物,自是無覆溺之患。前臨江州知州李倜爲部使者所劾,倜官至集賢侍讀學士,卒,當得諡。貫爲諡議,其子納金於貫,乞毋於臨江事。貫辭之。而明其無罪。執政欲以其祖配食孔子廟,衆莫敢言,貫獨毅然持不可而止。有神降於大名,長吏白於朝,乞封爵。貫以爲神奸蠱民,不治將爲亂,下所部禁止之。監察御史馬祖常薦貫才任御史。疏再上,不報。

出爲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抵任,吏沿舊例,納米八十石。貫謝不受。道士廟侵學地。書院學田爲僧所佔者二百三十畝,悉寺而歸之。南康倉吏坐飛語逮繫百餘人。行省檄貫讞其獄,一訊而伏,平反甚衆,人尤服其明允。秩滿,謝病歸,家居十年,饔饔不給,泰如也。至正元年,召爲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明年卒,年七十三。門人私諡文肅先生。

貫學問淹雅,其文舂容紓除,事詳而詞核,蔚然成一家言。工篆籀,杜本謂其妙處不減李陽冰。有《近思錄廣輯》三卷,《字系》二卷。金石文字十卷,文集四十卷。

李孝光,字季和,溫州樂清人。少居雁蕩山五峯下,四方之士遠來受學,名譽日聞,泰不華以師事之。至正七年,詔徵隱士。以祕書監著作朗召,與完者圖、執禮哈琅、董立同應詔,赴京師,見帝於宣文閣,進《考經圖說》,帝大說,賜上尊。明年,長文林郎、祕書監丞,卒於官,年五十三。

孝光以文章負名當世,其文取法古人,非先泰、兩漢語,弗以措辭。有文集二十卷。

同時莆田人朱文霆,字原道,仕至泉州路總管,博學能文,宋濂稱其言醇而理彰。著《葵山集》。

周馳,字景遠,東昌人。文章雅贍。官燕南廉訪僉事。嘗爲南臺監察御史,分治過浙西,日與朋友周旋,每有往復,其書吏記於壁上以諷之。馳召謂曰:“人之讀書所以明人倫,使我屏絕故舊,是爲御史而廢朋友一倫,其可乎?”聞者韙之。後卒於官。

朱德潤,字澤民,平江人。父環,長洲儒學教諭。德潤工詩文,善書,尤長於繪事。

延祐末,遊京師,趙孟頫薦之駙馬沈王以聞,仁宗召見,授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英宗嗣位,出爲鎮東行中書行省儒學提舉。又明年二月,大雪,上獵於柳林,駐壽安,獻《雪獵賦》累萬餘言,上奇之。未幾,英宗遇弒,德潤謂人曰:“吾挾所長,事兩朝而不偶,是命也。其歸飲三江水乎。”旦日,遂棄官歸。

至正十二年,江浙行中書省平章政事三旦八起爲行省照磨,乃進言於三旦八,請貸協從,以攜賊黨。既而,選爲長興尹,以病乞歸。卒年七十二。

子吉,閉門教授,不應張士誠這聘。

顧輝,字德潤,鄞縣人。其大父應春,鄉貢進士,父學海,字叔川,皆名士。

輝幼承家學,甫十歲,即善屬文。郡博士俞希魯欲以神童貢,辭不就,既長,肆力經史,卓然欲以事功自見。既而,喟然嘆曰:“吾身不遇矣,殆將以立言已乎!惟經以載道,史以紀事,古行哲王所藉以牖民者也。”自是,默索精思,晝夜孜孜,垂三十年。

著《釋圜》一,說約六十三。圖徽二十一,希言二十四,事剡六十二,治要十八體,卦八,解八,辯十二,議二十四,傳七,記、論、序文、銘各三,雜著十八,賦六,騷十九,雜詩三百二十一,合三十卷,分爲三集,通謂之《守齋類稿》。

馬瑩,字仲珍,建德人,少穎悟,精研經史,旁及諸子百家靡不淹貫。延祐設科,瑩再舉進士不第,卒。

瑩善爲詩,措意遺詞,初尚葩澤,後更脫去邊幅,直窺微妙,有《歲遷集》四十卷,文集十二卷。

黃叔英,字彥聞,慈溪人。父震,宋宗正少卿,門人私諡文潔先行。

叔英傳其父學,於經史百氏之書皆能成誦。爲文俊拔偉麗,意氣奔放,用薦者,爲晉陵縣教諭。卒。有《贛笞暇葺》三卷,詩文集二十卷。

吳福孫,字子善,錢塘人。用薦者,爲寧國州儒學正。趙孟頫以善書名,福孫得其楷法之妙,兼工篆、籀。後授潮陽縣青山洋巡檢,移疾歸。至順二年,赴選至京師。大學士阿榮以福孫所作小楷書進於上,召見奎章閣,命近侍引金鐘酒以賜,將用爲館職。有沮之者而止。至元中,累遷上海縣言簿。卒。著有《樂善齋集》、《古印史》。

胡渭,字景呂,紹興諸暨人。隱居不仕。工詩,鮮于侁稱其檔遠清麗,銷加精密可幾杜甫。趙孟頫重其高節,寫《袁安臥雪圖》以遺之。有《靜春堂集》四卷。

李存,字明遠,安仁人。穎悟該博,好爲古文詞。與貴溪祝蕃遠、舒元易、吳尊光同遊上饒陳立大之門,號西江四先生。葺書室曰竹莊。祕書李孝光舉以自代,不起。有《俟庵集》三十卷。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