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列傳第六十八

李冶朱世傑楊恭懿王恂郭守敬齊履謙

李冶,字仁卿,真定藁城人。本名治,後改今名。登金進士第,闢知鈞州事。大兵入鈞州,冶北渡河僑寓忻、崞諸州。

世祖在潛邸,聞其緊,遣使召之,且曰:“素聞仁卿學優才贍,潛德不耀,久欲一見,其勿辭。”既至,問亡金居官者孰賢,對曰:“險夷一節,惟完顏仲德。”又問:“合達及布哈何如?”對曰:“二人短於將略,任之不疑,此金所以亡也。”又問魏徵、曹彬,對曰:“讜言忠論,唐之諍臣,徵爲第一。彬伐江南,不妄殺一人,擬之方叔、召虎可也。”又問:“今有如魏徵者乎?驛曰:“近世側媚城風,欲求魏徽之賢,實難其人。”又問人才賢否,對曰:“天下未嘗無才,求則得之,舍則失之。如魏璠、王鶚、李獻卿、藺光庭、趙復、郝經、王約等,皆有用之才,又皆王所聘者,舉而用之,何所不可。然四海之大,豈上此數子。誠能旁求於外,則人才匯進矣。世祖嘉納之。

中統元年,復聘之,欲處以清要,以老病,退乞還山。至元二年,召爲翰林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就職斯月,復以老病辭。

冶精於算法,著《測圓海鏡》十二卷。其自序曰:“數本難窮,吾欲以力強窮之,不惟不能得其凡,而吾之力且憊矣。然則數果不可窮耶!既已名之數矣,則又何爲而不可究乎?故謂數爲難窮,斯可;謂爲不可窮,斯不可。何則?彼冥冥之中,固有昭昭者存。夫昭昭者,其自然之數也。非自然之數,其自然之理也。推自然之理,以明自然之數,則雖遠而乾端坤倪幽,而神情鬼狀未有不合者矣。予自幼喜算數,恆病考圓之術乖於自然,如古率、微率、密率之不同,截弧、截矢,截背之互見內外諸角,析剖支條,莫不各自名家。及反覆研究,而卒無以當吾心者。老大以來,得洞淵之術,日夕玩繹,而向之病我者始爆然落手而無遺。客有從餘求其說者,於是又爲衍之,遂累一百七十問。既成紡,客複目之爲測圓海鏡。昔半山老人集唐百家詩選,自謂廢日力於此,良可惜,明道以謝上蔡。記誦爲元物喪志,況九九之賤技乎。耆好酸鹼,平生每自戒約,竟莫能已。吾亦不知其然而然也。故嘗爲之解曰:“由技兼乎事者言之,夷之,禮夔之,樂亦不免爲一技。由技進乎道者言之,石之斤,之輪,非聖人之所與者乎。覽吾之書,其憫我者,當以百數,笑我者,當以千數,乃吾之所得,則自得焉耳,寧秒計人憫笑哉?”又著《益古演段》三卷,以發揮天元如積之術與《測圓海鏡》相表裏。冶病且革。語春子克修曰:“吾平生著述可盡燔,獨《測圓海鏡》雖小術,吾嘗精思致力,後世必有知者,庶可布廣垂永乎。”卒年八十有八,諡文正。冶之立天元術,在算學中爲最精。

同時有朱世傑,充類盡義,演爲四元,與冶並稱絕學。世傑,字漢卿;寓大都,不知何許人。著《四元玉鑑》三卷,凡二百八十問,列開方演段諸圖凡四:一曰今古開方會用之圖,二曰四五較自乘演段之圖。謂算學精妙,無過演段,前明五和,後辨五較,自知優劣也。次則假令四問。其立天元曰一氣混元,天地二元曰兩儀象元,天地人三元曰三才運元,天地人物四元曰四象會元。法以元氣居中,立天元一於下,地元一於左,人元一於右,物元一於上。乘除往來,用假象真,以虛問實,錯綜正負,分成四式,必以寄之剔之,餘籌易位而和會,以成開方之式焉。又撰《算學啓蒙》三卷,自乘除加減以至天元如積總二十門,較《四元玉鑑》爲便於初學。世傑書之茭草形段如象招數果垛疊藏諸術,與郭守敬授時草平立定三差,所謂垛積招差者相通。故祖頤序世傑之書,謂與授時術相爲表裏焉。

楊恭懿,字元甫,奉元高陵人。父天德,金興定進士,以安化令兼錄事及州判官。金章南郊,太常卿孫通樣授幣而立,御史將劾其不恭,從天德問之,曰:“授坐,不立。”御史慚而止,由是知名。

恭懿博學強記,通《易》、《禮》、《春秋》三經。年二十四,始得朱子集註章句及《太極圖說》、小學、《近思錄》諸書,嘆曰:“人倫日用之常,天道性命之妙,皆萃於此書矣。”許衡至陝西,償懿敬事之,所造益深。丁父憂,水漿不入口者五日,杖而後起,斥浮屠法不用。衡會葬歸,謂問人曰:“楊君居喪盡禮,其功可當於肇修人紀也。”御史王惲薦其賢。

至元七年,與許衡俱被召。恭懿辭。衡拜中書左丞,與丞相安童共事,日譽恭懿賢,安章以聞。十年,帝遣協律郎申敬召之,以疾辭。十一年,容宗教下中書,使如漢聘四皓者以聘恭懿。安童遣郎中張元智致裕宗命,恭懿始至京師。帝遣國王和童勞之,召見,詢其先世及師孫本末甚悉。恭懿退而嘔血,帝復賜醫藥。侍講學士徒單公履請設科取士,詔與恭懿議之。恭懿言:“明詔有云:‘士不治經學、孔孟之道,日爲詩賦空文’,此言誠萬事治安之本。今欲取士,宜敕有司舉有行檢、通經史之士,使無投牒自薦,試以五經四書大小義,史論、時務策。夫既從事實學,則士風純,民俗厚,國家得識治之才矣。”奏入,帝善之。安童諮世務於恭懿,倚以自助,會其北征,恭懿遂乞病歸。

十三年,詔修曆法。或薦恭懿嘗推歷,終一甲子,得日月薄食者七十有奇。十六年,召恭懿撰《歷議》。十七年,《授時歷》成,恭懿與許衡等上之。是日,諸臣方跪讀奏,帝命衡與恭懿起曰:“卿二老,毋自勞也。”授集賢學士,兼太史院事。明年,復告歸。二十年,召爲太子賓客。二十二年,召爲昭文館大學士,領太史院事。二十九年,召議中書省事。皆不行。三十一年卒,年七十,諡文康。

恭懿疾革,門人問之,忽太息曰:“有是哉,國衰矣!”聞者亂以他言。後成宗登極,詔下,則世祖果以是日崩,人以爲至誠所格雲。子宙,莆城令。

王恂,字敬甫,中山唐縣人。父良,金末爲中山府掾,時民遭寇亂,多以詿誤繫獄,良前後所活數百人。已而棄去吏業,潛心伊洛之學及天文、律歷,無不精究,年九十二卒。

恂性穎悟,生三歲,家人示以書,輒識風、丁二寧。母劉氏,授以《千字文》,再過目,即成誦。六歲就學,十三學九數,盡通其法。太保劉秉忠北上,過中山,見而奇之。及南還,從秉忠學於易州之紫金山。

秉忠薦之世祖,召見於六盤山,命輔導裕宗爲太子伴讀。中統二年,擢太子贊善,時年二十八。三年,裕宗封燕王,守中書令,兼判樞密院事,敕兩府大臣,凡有諮稟,必令王恂與聞。初,中書左丞許衡集唐、虞以來嘉言善政,爲書以進。世祖嘗令恂講解,且命太子受業焉。又詔恂於太子起居飲食慎爲調護,非所宜接之人,勿令得侍左右。恂言:“太子,天下本,付託至重,當延名德與之居處。”帝深然之。

恂早以算術名,裕宗嘗差問焉。恂曰:“算數,六藝之一。定國家,安人民,乃大事也。”每侍左右,必發三綱五常、爲學之道及歷代治忽興亡之所以名。又以遼、金之事近接耳目者,論著其得失上之。裕宗問以心之所守,恂曰:“許衡嘗言,人心如印板,惟板本不差,則雖摹千萬紙皆不差;本既差,則摹之於紙,無不差矣。”詔擇勳戚子弟,使學於恂。及恂從裕宗撫軍稱海,乃以諸生屬之許衡,衡告老而去,覆命恂領國子祭酒。國學之制,實始於此。帝以金《大明曆》歲久浸疏,欲釐正之,知恂精於算術,遂以命之。恂薦許衡能明歷理,驛召衡赴闕,命領改歷事,官屬悉聽恂闢置。至元十六年,授嘉義大夫、太史令。十七年,歷成,賜名《授時歷》。

十八年,卒年四十七。初,恂病,裕宗屢遣醫診治,及葬,賻鈔二千貫。后帝思治歷之功,以鈔五十貫賜其家。延佑二年,賜推忠守正功臣、光祿大夫、司徒、上柱國、定國公,諡文肅。

子寬、賓,並從許衡遊,得星曆之傳於家。裕宗嘗召見,語之曰:“汝父起於書生,貧無貲蓄。今賜汝五千貫鈔,用盡可復以聞。”因恤之厚如此。寬由保章正,歷兵部郎中,知蠡州。賓由保章副,累遷祕書監。

郭守敬,字若思,順德邢臺人。生有異稟,巧思絕人。祖父榮,通算學,飛水利。時劉秉忠、張文謙、張易、王恂同學於易州紫金山,榮使守敬從秉忠受學。

中統三年,文謙薦守敬於世祖。召見,面陳水利六事:一,引中都玉泉水至通州,又於蘭榆河口開河,避浮雞甸之險。二,引順德達活泉灌田。三,開順德澧河故道。四,引漳澄三河入澧河灌田。五,引懷孟沁河人御河灌田,六,開黃河引河,由新、舊孟州至溫縣灌田。世祖嘆曰:“任事者如此,人不爲素餐矣。”授提舉諸路河渠。四年,授銀符、河渠副使。

至元元年,從張文謙行省西夏。修中興路唐來、漢延二渠,凡舊渠之壤廢者,皆更立閘堰,以通灌溉,民便之。

二年,授都水少監。守敬言:“京師西麻峪村,分引盧溝水東流,穿西山而出,是爲金口,灌溉之利,不可勝言。兵興以後,典守者以大石塞之。若按故積,使水通流,可以助京畿之漕運。”又言:“當於金口西預開減水口,通大河,防漲水突入之患。”帝善之,而未施行。十二年,丞相伯顏伐宋,議立水站,命守敬按視。守敬自陵州至大名,又自濟州至沛縣,又南至呂梁,又自東平至綱城,又自東平清河逾舊黃河至御河,自衛州河至東平,自東平西南水泊至御河,乃得汶、泗與御河相通形勢,爲圖奏之。

初,秉忠以《大明曆》自遼、金承用二百餘年,浸已後天,議修正之,事未及行而秉忠卒。十三年,宋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與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測驗推步於下,而命文謙與樞密副使張易領之,左丞許衡以通算理,亦命參預其事。守敬以測驗由於儀表,作簡儀、仰儀、正方案、景符、眺幾諸器,測驗之精,不爽毫釐。是年,都水監並於工部,守敬除工部郎中。

十六年,改局爲太吏院,王恂爲太史令,守敬爲同知太史院事,賜印,立官署。及奏進儀表式,守敬當世祖前指陳算理,至於日昃,帝聽之無倦容。奏請設監侯官二十七所,立表取直測景,從之。自丙子之冬至日測晷景,得丁丑、戊寅、己卯三年冬至加時,減《大明曆》十九刻二十分,又增損古歲餘歲差法,上考春秋以來冬至,無不盡合。以月食術及金水二星距、冬至日躔,校舊曆,退七十六分。以日轉遲疾中平行度,驗月離宿度,加舊曆三十刻。以線代管窺測赤道宿度,以四正定氣立損益,以定日之盈縮,分二十八限爲三百六十六,以定月之遲疾。以赤道變九道定月行,以遲疾轉定度分定朔,而不用平行度,以日月實合時刻定晦,而不用虛進法,以距離綧?肉定交食,其法視古皆密。又悉去諸歷積年日月法之傅會,一本天道自然之數,可以施之永久。

十七年,新曆成。守敬與諸臣奏上,賜名《授時歷》,頒行天下。

十九年,王恂卒。時新曆雖頒,然推步之式,與立成之數,皆未有定稿。守敬比次編類,整齊分秒,爲《推步》七卷,《立成》二卷,《歷議稿》三卷,《乾坤選釋》二卷,《上中下三曆法式》十二卷。二十年,守敬拜太史令,奏上之。又有《時候箋註》二卷,《修改源流》七卷,《儀象法式》二卷,《晷景考》二十卷。《五星細行考》五十卷,《古今交食考》一卷,《新測二十八舍雜坐諸星入宿去極》一卷《新測無名諸星》一卷,《距離考》一卷,並藏之官。

二十八年,守敬建言引白浮泉水經甕山泊,自西水門入城,匯於積水潭,復出南水門入舊運糧河,可省通州至大都陸運之費。從之。事具《河渠志》。

三十年,世祖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臚蔽水,大悅,賜名通惠河,賜守敬鈔一萬二千五百貫,以舊職兼提調通惠河漕運事。三十一年,拜昭文館大學士、知太史院事。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議開鐵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頻年暴下,非大爲渠堰,廣六七步不可。”執政難之,縮其廣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下注,渠不能容,漂沒人畜盧帳,幾犯行宮。成宗謂左右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七年,詔內外官年及七十,並聽致仕,獨守敬不允。自是翰林、太史院、司天臺官不致仕,著爲令。延佑三年卒。

其門人齊履廉謂守敬純德實學,爲世師法,其不可及者有三:一曰水利之學,二曰歷數之學,三曰儀象製造之學。許衡尤推服守敬,以爲異人云。

史臣曰:“先正阮文達公有言,推步之要,測與算二者而已。郭守敬簡儀、仰儀之制,前此言測候者未及也。垛積招差句股弧矢之法,前此言步算者弗知也。測之精,算之密,上考下求,若應準繩,可謂集古法之大成,爲將來之典要者矣。

齊履謙,字伯恆,大名人,父義,通算術。履謙年十一,教以推步星曆之法。

至元十六年,初立太史局,改治新曆,履廉補星曆生。太史王恂問以算數,履廉隨問隨答,恂大奇之。新曆成,復預修《歷經》、《歷議》。二十九年,授星曆教。都城刻漏,舊以木爲之,其形如碑,名碑漏,內設曲筒,鑄銅爲丸,自碑首轉行而下,鳴鐃以爲節,久壞,晨昏失度。大德元年,中書省使履謙視之,因見刻汛漏旁有宋舊銅壺四,於是按圖考定蓮花、寶山等漏,命工改作。又請重建鼓樓,增置更鼓,當時遵用之。

二年,遷保章正,始專歷官之政。三年八月朔,時加巳,依歷,日蝕二分有奇,至其時不蝕,履謙曰:“當蝕不蝕,在古有之,矧時近午,陽盛陰微,宜當蝕不蝕。”遂考唐開元以來當蝕不蝕者凡十事以聞。六年六月朔,時加戌,依歷,日蝕五十七秒。衆以涉交既渚,且近濁,欲匿不報。履謙曰:“吾所掌者常數也,其食與否,則繫於天。”獨以狀聞,及其時,果食。衆嘗爭沒日不能決,履廉曰:“氣本十五日,而間有十六日者,餘分之積也。故曆法以所積之日,命爲沒日,不出本氣者是。”衆服其議。

七年,上以地震,詔問弭災之道。履謙按《春秋》言:“地爲陰而主靜,妻道、子道、臣道也,三者失其道,則地爲之弗寧。大臣當反躬責己,去專制之威,以答天變。”時成宗寢疾,宰相有專威福者,故履謙言及之。九年冬,始立南郊,祀昊天上帝,履謙攝司天臺官。舊制,享祀,司天雖掌時刻,無鐘鼓更漏,往往至旦始行事。履謙請用鐘鼓更漏,俾早晏有節,從之。

至大二年,太常請修社稷壇浚太廟庭中井。或以太歲所直,欲止其役。履謙曰:“國家以四海爲家,歲君豈專在是耶!三年,擢授時郎秋官正,兼領冬官正事。四年,仁宗即位,臺臣言履謙學行,可教國學子弟,擢國子監丞,改授奉直大夫、國子司業,與吳澄並命,時號得人。未幾,復以履謙僉太史院事。

皇慶二年春,彗星出東井。履謙奏宜增修善政以答天意。因陳時務八事。仁宗爲之動容,顧宰臣命速行之。延祐元年,復以履謙爲國子司業。時初命國子生歲貢六人,以入學生後爲次第。履謙曰:“不考其業,何興善得人。”乃酌舊制,立升齋、積分等法,復季考其學行,以次遞升,既升上齋,又必逾再歲,始與私試。孟月、伸月試經疑、經義,季月試古賦詔誥章表策,蒙古色目試明經策問。辭理俱優者一分,辭平裏優者爲半分,歲終積至八分者充高等,以四十人爲額。然後集賢、禮部定其藝業及格者六人以充歲貢。三年不通一經及在學不滿一歲者,並黜之。帝從其議。五年,出爲濱州知州,丁母憂,不果行。

至治元年,拜太史院使。泰定二年九月,以本官奉使宣撫江西,福建、黜罷官吏貪污者四百餘人,州縣有以先賢子孫充房夫諸設者悉遣之。福建憲司職田,每畝歲輸米三石,民不勝苦。履謙命準令輸之,由是召怨,及還都,憲司果以他事誣之。未幾,皆坐事免,履謙始得直,復爲太中史院使。天曆二年九月卒。

著《大學四傳小注》一卷,《中庸章句續解》一卷,《論語言仁通旨》二卷,《書傳詳說》一卷,《易檾辭旨略》二卷,《易本說》四卷,《春秋諸國統紀》六卷,《經世書入式》一卷,《外篇微旨》一卷,《二至晷景考》二卷,《經串演操八法》一卷。

履謙以律本於氣,氣候之法具載前史,欲擇僻地爲密室,取金門之竹及河內葭莩以候氣,列其事上之。又得黑石古律管一,長尺有八寸,外方,內圓空,中有隔,隔中有小竅,隔上九寸,其空均直,約徑三分,以應黃鐘之數;隔下九寸,其空自小竅殺至管底,約徑二寸餘。其制與律家所說不同。蓋古所謂玉律者也。適履謙遷他官,事遂寢,有志者深惜之。至順三年五月,贈翰林學士、資善大夫、上護軍,追封汝南郡公,諡文懿。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