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儒林三

劉莊孫劉彭壽林起宗戚崇增程端禮端學倪淵陳澔 師凱劉友益馮翼翁彭絲宇文公諒史季敷趙有桂聞人夢吉陳剛 陳樵牟楷程時登程復心史伯璿詹道傳黃景星曾貫周仁榮仔肩孟夢恂鐘律黃清老單庚金俞漢朱公遷朱隱老劉霖陳謨 周聞孫邵光祖俞燮元趙汸江克寬

劉莊孫,字正仲,天台人。在大學五年,不獲釋褐,以諸生卒。喜著書。《尚書》有古文、今文,陳振孫掇拾援據,確然明白,言傳心者猶依違不敢置論。莊孫憤然曰:“吾不能接響相附和,各爲論者,不沒其實。”著《書傳》上下篇,二十卷。又著《易志》十卷,《詩傳音指補》二十卷,《周官集傳》二十卷,《春秋本義》二十卷,詩文集曰《芳潤稿》,共五十卷,《和陶詩》一卷。

劉彭壽,眉州人。

父淵,經術深邃,事母以孝聞。著有《讀易記》、《易學須知》、《春秋例義》、《春秋續傳記》、《左氏記事本末》等書。用薦爲永州路學正,卒。

彭壽有俊才,延祐三年進士,授桂陽路平陽縣丞,轉嶽州路行用庫使,擢建德路淳安縣尹。每月朔日,輒幅巾深衣,升座講書,淳安士庶聽講無惰容。卒年六十四。

彭壽教學者,必以經術爲本。爲文,先義理,而後詞章。著有《四書提要》、《春秋澤存》《春秋正經句釋》。

林起宗,字伯始,順備內邱人。初,四方傳佈程、朱遺言,起宗誦之知敬。時劉因以風節、學問著名當世,起宗欲從遊,而無以爲介。提簦負笈齋沐,立於其門者三日,因嘉其志,受而教之。起宗明於講說,深思力行,極其至而後已。久之,以家貧思省其親,因授以治家之法。

歸而行之,事親溫清定省,皆有禮節。親喪,廬墓三年,隱居教授,率其徒立爲程限,以驗日進之功。其言曰:“學當以聖賢爲準,是非得失瞭然,常在目前,從事於博文約禮之誨,循序漸進,至於日至之時,有不期而然者矣。”起宗儀容奇偉,晨起正襟危坐,雖造次必依禮法。鄉人有一不善,惟恐爲其所知,其爲人所敬畏如此。

晚號魯庵。嘗作《志學指南圖》,以爲學道之標準,《心學淵源圖》,以爲入聖之極功,及《中庸大學論語孟子諸圖》《考經圖解》、《小學題辭發明》、《魯庵家說》共數十卷。

至大間,王結官順德,薦於朝。蘇天爵薦知名之士十餘人,起宗與焉。後至元三年卒。年七十有六。

戚崇增,字仲鹹,金華人。少好學,能爲詩、古文辭。年二十七,始盡棄其學,從同縣許謙遊。著有《春秋學講》一卷,《春秋纂例原指》三卷,《四書儀對》二卷,《復古編》一卷,《昭穆圖》一卷,《歷代指掌圖》一卷。以經籍之文傳寫訛舛,乃考許慎《說文》,參以近代諸儒之所訂,用古文寫《易》、《》、《詩》、《儀禮》、《春秋》、《孝經》、《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將獻於有司,未及上而卒。

程端禮,字敬叔,慶元鄞縣人。慶元自宋季皆尊尚陸氏之學,端禮獨從史蒙卿遊,傳朱子之緒論。用舉者,授廣德建平縣、池州建德縣兩縣儒學教諭。又爲建康路江東書院山長。文宗在潛邸,遣近侍子弟來學,賜以金幣,甚加禮敬。後遷鉛山州儒學教授,秩滿,以將仕郎、台州儒學教授致仕。至正五年卒,年七十五。

初,鉛山牲湖書院旁有道觀,一日,端禮過其處,有驢跑隙地發之,得石碣十餘,刻羣賢像。因作羣賢堂以祀之。所著有《進學規程》,國子監頒其書於郡縣,以爲學者法。

弟端學,字時叔,通《春秋》。至治元年進士,授仙居縣丞。尋改國子助教,遷國子博士,命未下而卒。

端禮色莊而氣夷,善誘學者。端學剛嚴方正,人皆敬憚之。當時以比河南兩程子云。

端學有《春秋本義》三十卷,《三傳辨疑》二十卷,《春秋或問》十卷。

倪淵,字仲深,湖州烏程人。從殲繼公受《易》及《三禮》之學。高克恭爲行省左右司郎中,深器之,謂淵曰:“君大才不可小用也。”及遷行臺侍御史,以殲繼公、鄧文原、陳康祖、姚式與淵,並薦於朝。授杭州路儒學教授。先是,廟學釋奠多用俗樂,淵得宋太常樂工二人,使以雅樂教諸生習之。國子監聞其事,因召兩樂工爲國子樂師。太學備金石之樂,實自淵倡之。

秩滿,調湖州路儒學教授,淵用胡青舊法,葺經義、治理兩齋,又創仁智軒爲遊息之地。其後學者爲淵立生祠,淵自往撤之。

遷太平路當塗縣主簿,有能名。江東廉訪副使元永貞按部還,謂廉訪使王士熙曰:“吾分按太平、池州兩路,廉能之吏,惟一當塗主簿而已。”未幾,以年垂七十,授承務郎、杭州路富陽縣尹致仕。卒,有《易說》二十卷,《圖說》、《序例》各一卷。

陳澔,字可大,江西都昌人。父大猷,宋開慶二年進士,官通直郎、黃州軍判官,師事雙峯饒氏,以禮名家。

澔承其家學,會萃演繹,而附以己見,著《禮記集說》三十卷。隱居不仕,郡守延爲白鹿洞山長,卒。金溪危素嘗以《集說》與陳櫟《禮記集解》質於吳澄,澄復書曰:“二陳君可謂善讀書者,其說禮無可疵矣。”

子師凱,於易象、樂律多所撰述,能世其家學。

至或問澤:“自閟如此,寧無不傳之懼。”澤曰:“聖經興廢,上關天運,子以爲區區人力天文、地誌、律歷、象數之學,無不研究。宋亡,兄弟遇亂皆死,友益絕而復甦。飢困著書,不與世接,以爲聖人之志,莫大於《春秋》,繼《春秋》之跡,莫尚於《通鑑綱要》。凡司馬氏宜書而未書者,朱子書之;宜正用未正者,朱子正之,恐朱子之意不白於天下後世,乃著《通鑑綱目書法》五十九卷,歷三十年而後成。至順三年卒,年八十五。

同縣馮翼翁,字子羽,著《春秋集解大義》、《性理羣書》、《通鑑小錄正統》、《五德類編》、《文章旨要》、《五子旨要》、《禮考正》、《古正僞》等書。

彭絲,字曾叔,著《皰易》、《春秋辨疑》,《禮記集說》、四十九卷,《黃鐘律說》八篇。俱爲名儒。

宇文公諒,字子貞,其先成都人,父挺祖徙湖州。公諒弱冠有操行,嘉興富民延爲子弟師。夜將半,有叩門者,問之,乃一婦人,公諒叱去。翼日即辭歸。

至順四年,登進士第,授徽州路同知婺源州事。改同知餘姚州事。省檄察實松江海淤田,公諒以潮汐不常,後必遺患,請一概免科,省臣從之。除國子助教,調應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誥,兼國史院編修官。改僉嶺南廉訪司事,以疾請老。

公諒平居,雖暗室必正衣冠端坐。嘗挾手記一冊,晝有所爲,夜必書之,其不可書即不敢爲。門人私諡曰純節先生。

史季敷,以字行,明州人。世傳《夏小正》爲夏書,在《大戴禮》中,傳之者戴氏也。鄭康成爲之注。或曰盧辯注,謂爲鄭氏者非也。山陰傅崧卿,加以訓釋,多所補正。朱子集《儀禮》,尊信《小正》而用之,其論益定。季敷參考同異,作《夏小正經傳考》三卷,參以傅氏本,及採《儀禮》集解,附以釋音,復取先儒解經所引《小正》語,及事相附近者,綴於傳文下,脫衍者列敘於後,尤稱詳密。

時括蒼趙有桂,字詵仲,有《夏小正集解》,蓋取諸家說而更之解者。

聞人夢吉,字應之,金華人。父詵,老遊王柏之門。夢吉受學家庭,父子自相師友,手抄七經傳疏,深究義理,閉戶逾十年,悉通奧旨,乃開門講學。泰定間,貢授泉州教諭。平生信道既篤,涵養益純,識與不識,莫不稱爲有道君子。門人諡曰凝熙先生。

陳剛,字公潛,溫州平陽人。受業胡長孺之門,晝夜研索,通《易》、《詩》、《》三經旨要,著《五經問難》、《四書通辨》、《述歷代正閏圖》、《說渾天儀》、《說歷代官制、《說禹貢洪範》。手抄後,兩目盲,人有求其文者,獨能口授。雅正高古,人稱潛先生。

陳樵,字君採,陳陽人。父取青,從鄉先生石一鰲遊,與聞朱子之學。樵承空傳,繼受《易、《詩》、《》、《春秋》於程直方,精思四十年,恍然有得。著《易象數解新說》、《洪範傳經解》、《四書本旨》、《孝經新說》、《鹿皮子集》。樵常制鹿皮爲衣,種藥閆谷中,自稱鹿皮子,故以名其集雲。

牟楷,字仲裴,黃岩人,刻志誠正之學,論文務以性命爲先,詞華爲後。有《九書辨疑》、《致中和議河圖洛書》、《說春秋建正》、《辨深衣刊誤定武成錯簡》、《管仲子糾辨》、《桐葉封弟辨》、《四書疑義篇》。門人名其書爲《理窟》,尊之曰靜正先生。

程時登,字登庸,樂平人。時德興董銖,得朱子之學,傳其鄉里。有程正則者,私淑之。時登從之遊,深徹性命奧義。著《大學本末圖說》、《中庸中和說》集朱子之論述問答之語,審示發已發之幾,而探索性情體用之極。《太極圖》、《通書》、《西銘》,則錯綜爲之互解。又有《周易啓蒙輯錄》、《律呂新書贅述》、《臣鑑圖》、《文章原委》等書。

時婺源程復心,字子見,自幼潛心理學,會輔氏、黃氏之說,折衷成章,名《四書章圖總要》二十二卷,皇慶二年,江浙省臣上其書,優詔擢用,辭不出。

史伯璿,字文璣,平陽人。幼強記,精究四書,深得朱子本意。時饒氏輯講許氏《聚說》胡氏《通旨》、陳氏《發明》,有與朱子背馳者,伯璿著《四書管窺》五卷,多所辨正。

臨川詹道傳,亦言四書之旨,晦蝕於訓詁,幸朱傳出,而大義曉然。讀者未易窺測,乃用許衡所定句讀,著《四書纂箋》二十六卷,行於世。

又餘姚黃景星著《四書集說啓蒙》,發明朱子之學,尤多心得。

泰和曾貫,字傳道,篤志聖賢之學,倜儻有大志。至正中,爲紹興路照磨,御龍泉賊,戰歿。著有《四書類辨》、《周易變通》、《學庸標旨》諸書。

周仁榮,字本心,台州臨海人。父敬孫,宋太學生。從金華王柏講學於上蔡書院,與同郡楊珏、陳天瑞、車若水、黃超然、朱致中、薛鬆年等同門。嘗著《易象佔》、《尚書補遺》、《春秋類例》。

仁榮承其家學,又師玨,天瑞,治《易》、《禮》、《春秋》。用薦者,署美化書院山長。地在處州萬山中,人鮮知學,仁榮舉行鄉飲酒禮,士俗爲變。后辟江浙行省掾史,省臣皆呼以先生。泰定初,召拜國子博士。遷翰林修撰。卒。

弟子多知名士,以泰不花爲最著。仁榮居台州,築一室,甫落成,有友人楊公道輿疾至門,曰:“願假君新宅以死。”仁榮讓正寢居之,未幾,楊死,有遺財。楊之弟詣仁,求分之,仁榮不許。對衆封籍所貯物,遣人至平陽,呼其子至,悉與之。其篤於親故如此。

仁榮弟他戶,字本道,以《春秋》登延祐五年進士第,終惠州路總管府判官,亦以文學名。

同郡孟夢恂,字長文,黃岩人。與仁同師楊珏、陳天瑞。以薦,署本郡學錄。至正十三年,授常州路宜興縣判官,未受命而卒,賜諡曰康靖先生。所著有《性理本旨》、《四書辨疑》、《漢唐會要》、《七正疑解》及《筆海雜錄》五十卷。

鐘律,字伯紀,開封人。元末鄉貢士,不應辟召,肆力經學。元末治《春秋》者,多泥於胡傳褒貶之說,其能脫去積習,一以經文爲正者,於筆削精義,又往往失之律。採諸家精義,載各條之下,而間附己意,名《春秋案斷補遺》,蓋取程子傳爲案,而經爲斷者,一時稱爲通儒。

又,黃清老,字子肅,邵武人,累官湖廣等處儒學提舉,著《春秋經旨》、《四書一貫》,學者號爲樵水先生。

剡溪人單庚金,字君範,隱居三十年,著《春秋傳說集略》十二卷。

諸暨人俞漢,字仲雲,著《春秋傳》三十卷,闢儒學官,不就,卒。

朱公遷,字克升,饒州鄱陽人。肆力聖賢之學,以正心誠意爲入德之門。至正七年,以遺逸徵至京師,授翰林直學士,勸帝:“親賢遠佞、修德恤民,庶天意可回;不然,恐憂在旦夕。”執正惡其切直,不能用,出爲處州學正。著《朱子詩傳疏義》甘卷,《四書通旨》六卷。

朱隱老,字子方,豐城人。受業於同郡桂莊、塗應、雷遠,承朱子遣緒。隱居荷山,精《易》理,及邵子《先天》、橫渠《正蒙》諸書。謂:“先天之學,心學也。其圖皆從中起。邵子探是圖,著《皇極經世》,性命物理之說,重明於世。”學者畏其難,棄而弗講。乃作《》經世書說》。張子《正蒙》,實與《太極圖》、《通書》、《西銘》並傳,而未有爲之注者,乃作《正蒙書說》。《禮經》殘缺已久,朱子雖定爲《儀禮經傳》,而其輯錄,皆出門子,予奪多有未當,乃作《禮說》。《易》之論,精深廣大,非近世儒者所知,乃作《易說》。學者稱灊峯先生。

同時,劉霖,字雨蒼,安福人,博通五經。元季,避地泰和,學者尊師之。性耿介,不隨世俯仰。著有《太極圖解》、《易本義》、《童子說》、《四書纂釋》、《杜詩類注》諸書。

又,泰和陳謨,號心吾,其學亦爲鄉人所宗,著《書經會通》、《詩經演疏》二書,及《海桑集》。

周聞孫,字以立,吉水人。由鄉貢薦入史館,修宋、遼、金三史,同事多遼、金故臣後,不肯以正統予宋,聞孫疏爭之,不報,棄職歸。著《尚書一覽》《河圖洛書序說》、《詩學舟楫》諸書。

同時,俞元燮,字邦亮,其先自建寧徙長洲。通蔡氏《書傳》,博採羣說,著《尚書集傳》十卷。

又,邵光祖,字宏道,亦長洲人,博通好古,研精經傳,窮六書之旨。張士誠闢爲湖州學正,不赴。著《尚書集說》俱行於世。

趙汸,字子常,體寧人。姿稟卓絕。幼讀朱子四書,多所疑難,乃盡取朱子書讀之。聞九江黃澤有學行,往從之遊,得六經疑義千餘事以歸。復往,留二年,得口授六十四卦大義與《春秋》之學。又從學於臨川虞集,聞吳澄之緒論。著《春秋集傳》十五卷、《左氏補註》十卷、《春秋師說》三卷,發明師說,度越唐寧諸家。學者稱東山先生。卒年五十一。

汪克寬,字德一,祁門人,祖華,爲饒魯門人,傳黃勉齋之學。

克寬十歲,其父授以《雙峯問答》,輒有悟。後從浮樑吳仲迂受業。泰定中,應進士舉,以策對伉直,見黜。乃棄科舉業,盡力於經學。著《春秋經傳附錄纂疏》、《程朱傳義音考》、《詩集傳音義會通》、《禮經補逸》、《綱目凡例考異》,又《環谷集》八卷。元末,爲朱子之學者,以克寬爲大師。明初,聘修《元史》,欲官之,固辭不受。卒年六十九。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