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志第五十一 禮四

△宗廟上

宗廟祭享之禮,割牲、奠馬潼,以巫祝致辭,蓋蒙古舊俗也。世祖中統元年秋七月丁丑,神位於中書省,用登砍樂,遣必闍赤致祭焉。必闍赤,譯言典書記者。十二月,初命制太廟祭器,法服。二年九月庚申朔,徙中書省,奏遷神主於聖安寺。辛巳,藏於瑞像殿。三年十二月癸亥,即中書省備三獻官,大禮使司徒攝祀事。禮畢,神主復藏瑞像殿。四年三月癸卯,詔建太廟於燕京。十一月戌,仍寓祀事於中書省,以親王合丹、塔察兒、王磐、張文謙攝事。

至元元年冬十月,奉安神主於太廟,初定太廟七室之制。皇祖、皇祖妣第一室,皇伯考、伯妣第二室,皇考、皇妣第三室,皇伯考、伯妣第四室,皇伯考、伯妣第五室,皇兄、皇后第六室,皇兄、皇后第七室。凡室以西爲上,以次而東。二年九月,初命滌養犧牲,取大樂工於東平,習禮儀。冬十月己卯,亨於太廟,尊皇祖爲太祖。三年秋九月,始作八室神主,設祐室。冬十月,太廟成。丞相安童、伯顏言:“祖宗世數、尊諡廟號、配訊功臣、增祀四世、各廟神主、七祀神位、法服祭器等事,皆宜以時定”。乃命平章政事趙璧等集議,上尊諡廟號,定爲八室。烈祖神元皇帝、皇曾祖宣懿皇后第一室,太祖聖武皇帝、皇祖妣光獻皇后第二室,太宗英文皇帝、皇伯妣昭慧皇后第三室,皇伯朮赤、皇伯妣別土出迷失第四室,皇伯考察合臺、皇伯妣也速倫第三窒、第四室皇伯考、妣,舊列皇考、妣之後,今更易。第五室,皇考睿宗景襄皇帝、皇妣莊聖皇后第六室,定宗簡平皇帝、欽淑皇后第七室,憲宗桓肅皇帝、貞節皇后第八室。十一月戊申,奉安神主於祐室,歲用冬杞,如初禮。

四年二月,初定一歲十二月薦新時物。六年冬,時享畢,十二月,命國師僧薦佛事於太廟七晝夜,始造木質金錶牌位十有六,設大榻金椅奉安祐室前,爲太廟薦佛事之始。七年十月癸酉,敕宗廟祝文書以國字。來年,太廟牲牢勿用豢豕,以野豬代之,呆品勿市,取之內園。八年八月,大廟殿柱朽。從張易言,告於列室而後修,奉遷慄主金牌位與舊神主於饌幕殿,工畢奉安。自是修廟皆如之。丙子,敕冬享勿用犧牛。

十二年五月,檢討張謙言:“昔者因修太廟,奉遷金牌位於饌幕殿,設金椅,其慄主與舊主牌位各存箱內,安置金椅下,禮有非宜。今擬金牌位遷於八室,其祐室慄主與舊主牌位,宜用彩輿遷納,置箱內爲宜”。七月,修太廟,將遷神主別殿,遣官告奈。九月丁丑,敕太廟牲複用牛。十月己未,遷金牌位於八室。太祝兼奉禮郎申屠致遠言:“竊見木主既成,又有金牌位,其日月山神主及中統初中書設祭神主,奉安無所。博士議曰:“合存祐室粟主,舊置神主牌位,俱可隨時埋瘞。”太常少卿以聞,詔曰:“其與張仲謙諸老臣議行之。”十三年正月,以平宋,遣官告祭祖宗於上都之近郊。八月,以銅爵二、豆二獻於太廟。九月丙申,薦佛事於太廟,命即佛事處大祭。己亥,享於太廟,加薦羊鹿野豕。是歲,改作金主,太祖主曰“成吉思皇帝”,睿宗題曰“太上皇也可那顏”,皇后皆題名諱。

十四年正月,以白玉、碧玉、水晶爵六獻於太廟。八月乙丑,詔建太廟於大都。十五年五月,太常卿還自上都,議廟制,據博土言同堂異室非禮,以古今廟制畫圖貼說,令博十李天麟賚往上都,分議可否以聞:

一曰都宮別殿,七廟、九廟之制。《祭法》曰:“天子立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大夫、士降殺以兩。“晉博士孫毓以謂外爲都宮,內各有寢廟,別有門垣。太祖在北,左昭右穆,以次而南是也。前廟後寢者,以象人君之居,前有廟而後有寢也。廟以藏主,以四時祭;寢有衣冠几杖象生之具,以薦新物。天子太祖百世不遷,宗亦百世不遷,高祖以上,親盡則遞遷。昭常爲昭,穆常爲穆,同爲都宮,則昭常在左,穆常在右,而外有以不失其序。一世自爲一廟,則昭不見穆,穆不見昭,而內有以各全其尊,必袷享而會於太祖之廟,然後序其尊卑之次。蓋父子異宮,祖禰異廟,所以成事亡如事存之義。然漢儒論七廟、九廟之數,其說有二。韋元成等以謂周之所以七廟者,以後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廟不毀,與親廟四而七也。如劉歆之說,則周自武王克商,以後夜爲太祖,即增立高圉、亞圉二廟於公叔、太王、王季、文王二昭二穆之上,已爲七廟矣。至懿王時,始立文世室於三穆之上,至孝王時,始立武世室於三昭之上,是爲九廟矣。然先儒多是劉歆之說。

二曰同堂異室之制。後漢明帝遵儉自抑,遺詔無起寢廟,但藏其主於光武廟中更衣別室。其後章帝又復如之,後世遂不敢加。公私之廟。皆用同堂異室之制。先儒朱熹以謂至使太祖之位,下同孫子,而更僻處於一隅,無以見爲七廟之尊;羣廟之神,則又上厭祖考,不得自爲一廟之主。以人情論之,生居九重,窮極壯麗,而設祭一室,不過尋丈,甚或無地以容鼎俎,而陰損其數,子孫之心,於此宜亦有所不安矣。且命士以上,其父子婦姑,猶且異處,謹尊卑之序,不相褻瀆。況天子賁爲一人,富有四海,祖宗神位數世同處一堂,有失人子事亡如事存之意矣。

是年,太廟常設牢醴外,益以羊、鹿、豕、蒲萄酒。敕常德府歲貢苞茅。

十六年八月丁酉,以江甫所獲玉爵及坫四十九事,納於太廟。十七年十二月甲申,告遷於太廟。癸巳,承旨和禮霍孫,大常卿太出、禿忽思等,以祐室內慄主八位並日月山牌位、聖安寺木主俱遷。甲午,和禮霍孫、太常卿撒裏蠻率百官奉安太祖、睿宗二室金主於新廟,遂大享焉。乙未,毀舊廟。

十八年二月,博士李時衍等議:“歷代廟制,俱各不同。欲尊祖宗,當從都宮別殿之制;欲崇儉約,當從同堂異室之制,“三月十一曰,尚書段那海及太常禮官奏曰:“始議七廟,除正殿、寢殿、正門、東西門已建外,東西六廟不須更造,餘依太常寺新圖建之。”遂爲前廟、後寢,廟分七室。

是時,東平人趙天麟獻《太平金鏡策》,其議宗廟之制曰:

天子立七廟,在都城內之東南。太祖中位於北,三昭在東,三穆在西。廟皆南向,主皆東向。都宮用於外,以合之牆,宇建於內,以別之門。堂、室、寢一一分方庭砌堂,除區區異地,山節藻梲腒,以示崇高,重檐列茅,以示嚴肅,斬礱其桷,以示麗而不奢,覆之用茅,以示合儉而有節,此廟之制度也。祖功宗德,百世不易。親盡之廟,因親而祧。祧舊主於太祖之夾室,袝新主於南廟之室中。昭以取其嚮明,而班乎昭,穆以取其深遠,而常從其穆。穆袝而昭不動,昭袝而穆不遷。二世祧,則四世遷於二室,六世遷於四世,以八世袝昭之南廟。三世祧,則五世遷於三世,七世遷於五世,以九世袝穆之南廟。孫以子袝於祖,父孫可以爲王,父屍由共昭穆之同,非有尊卑之辨。故祧主既藏袷則出,餘則否,袝廟貫新。易其檐,改其塗,此廟之祧袝也。散齋七日,致齋三日,牲銓肥脂,旨酒嘉慄,粢盛豐潔,器皿具務,祠宜羔豚膳膏,薌禴宜腒禴膈膳膏,臊嘗宜犢麝膳膏,腥烝宜鱻羽膳膏。羶設守祧所掌之遺衣,陳奕世遞傳之宗器,王后及賓,禮成九獻,闢公卿士,奔執豆籩,此廟之時祭也。大祖廟主尋常東面,移昭南穆北而合食,就已毀未毀而制禮,四時皆陳,未毀而祭之,五年兼己毀而祭之,此廟之袷祭也。三年大祭,祭祖之所自出,以始祖配之,此廟之祶祭也。

其言皆援據古禮。世祖雖善其言,而不能盡用雲。

二十一年三月丁卯,太廟正殿成,奉安神主。二十二年十二月丁未,皇太子薨。太常博士與中書翰林諸老臣議,宜加諡,立別廟奉祀。遂諡曰明孝太子,作金主。是月,丹太廟楹。二十三年九月,以太廟雨壞,遣宮致告,泰安神主於別殿。二十五年五月,奉安神主於太宙。是年冬享,制用白馬一。三十年十月朔,皇太子袝於太廟。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追尊皇考明孝太子爲皇帝,廟號裕宗。元貞元年冬十月癸卯,有事於太廟。中書首臣言:“去歲世祖、皇后、裕宗袝廟,以綾代玉冊。今玉冊、玉寶成,請納諸各室。”帝曰:“親饗之禮,祖宗未嘗行之。其奉冊以來,朕躬祝之。”命獻官迎導入廟。大德元年十一月,太保月赤察兒等奏請廟享增用馬,制可。二年正月,特祭太廟,用馬一、牛一、羊鹿野豕天鵝各七,餘品如舊,是爲特祭之始。四年八月,以皇妣、皇后袝。六年五月戊申,太廟寢殿災。

十一年,武宗即位,追尊皇考爲皇帝,廟號順宗。太祖室居中,睿宗西第一室,世祖西第二窒,裕宗西第三室,頎宗東第一室,成宗東第二室。追尊先元妃爲皇后,袝成宗室。睿宗、裕宗、頎宗並未踐大位,入廟稱宗,而黜太宗、定宗、憲宗不在六室之列,又躋順宗於成宗之上,皆失禮之甚者也。至大二年春正月乙未,以受尊號,恭謝太廟,是爲親祀之始。十月,以將加諡太祖、睿宗,擇日請太祖、睿宗尊諡於天,擇日請光獻皇后、莊聖皇后尊諡於廟,改金主,題寫尊諡廟號。十二月乙卯,親享太廟。奉玉冊、玉寶。加上太祖聖武皇帝尊諡曰法天啓運,廟號太祖,光獻皇后曰翼聖。加上睿宗景襄皇帝曰仁聖,廟號睿宗,莊聖皇后曰顯懿。其舊主以櫝貯兩旁,自是主皆範金作之。先是,太廟皆遣官行事,帝復欲如之。大司徒李邦寧諫曰:“先胡非不欲親致享祀,誠以疾廢禮耳。今逢繼成之初,正宜開彰孝道以率天下,躬祀太室,以成一代之典。循習故事,非臣所知也。”帝曰:“善。”即日備法駕宿齋官,且命邦寧爲大司徒。三年,丞相三寶奴等言:“太祖祠祭用瓦尊,乞代以銀。”從之。

四年閏七月,奉武宗神主,袝於太廟。

延祐七年六月,新作太祖幄殿。八月,袝仁宗及莊懿慈聖皇后於太廟。時議仁宗升袝,增置廟室。太常禮儀院下博士檢討歷代典故,移書禮部、中書集議曰:“古者天子祭七代,兄弟同爲一代,廟室有神主,增置宙室。”又議:“大行皇帝升袝太廟,七室皆有神主,增室不及。依前代典故,權於廟內止設幄座,面南奉安。今相視得第七室遠南對室地位,東西一丈五尺,除設幄座外,餘五尺,不妨行禮。”乃結綵爲殿,置武宗室甫,權奉神主焉。

十月戊子,英宗將以四時躬祀太廟,命大常禮官與中書、翰林、集賢等官集議,帝覽其禮制曰:“此追遠報本之道也,毋以朕勞而有所損,其一遵典禮。”丙寅,中書以躬謝太廟儀注進。十一月丙子朔,帝御齋宮。丁丑,備法駕儀衛,躬謝太廟,至櫺星門駕止,有司進輦不御,步至大次,服袞冕端拱以挨。禮儀使靖署祝,帝降御座正立書名。及讀祝,敕商贊御名。至仁宗室,輒歔欷流涕,左右奠不歔感動。退至西神門,殿中監受圭,出降沒階乃授圭。甲辰,太常進時享太廟儀式。

至治元年正月乙酉,始命於太廟垣西北建大次殿。丙戌,始以四盂月時享,親祀太室。禮成,坐北建大次殿。丙戌,始以四孟月時享,親祀太室。帝服袞冕,以左丞相拜住亞獻,知樞密院事曲絀終獻。禮成,坐大次,謂羣臣曰:“朕纘承祖宗丕緒,夙夜祗慄,無以報稱,歲惟四祀,使人代之,不能致如在之誠,實所未安。自今以始,歲必親祀,經終朕身。”

五月,中書省臣言:“以廟制事,集徂史臺、翰林院、太常院臣議。謹按前代廟室,多寡不同。晉則兄弟同爲一室,正室增爲十四間。東西各一間。唐九廟,後增爲十一室。宋增室至十八,東西夾室地各一間,以藏祧主。今太廟雖分八室,然兄弟爲世,止六世而已。世祖所建前廟後寢,往歲寢殿災。請以今殿爲寢,別作前廟十五間,中三間通爲一室,以奉太祖神主,餘以次爲室,庶幾情文得宜。謹上太常廟制。”帝曰:“善,期以來歲營之。”十二月,以受尊號,宜謝太廟。拜住言:“世祖議行一獻禮,武宗則躬行謝禮。”詔依武宗故事。

二年春正月丁丑,始陳鹵簿,親享太廟。丞相拜住奏建太廟前殿,議行?神配享之禮。三月二十三曰,以新作太廟正殿,權止夏秋二祭,秋八月丙辰,太皇太后崩,太常院官奏:“國哀以日易月,旬有二日外。乃舉祀事。有司以十月戊辰,有事於太廟,取聖裁。”帝曰:“太廟禮不可廢,迎香去樂可也。“又言:“太廟興工未畢,有妨陳宮縣樂,請止用登歌。”從之。三年春三月戊申,袝昭獻元聖皇后於順宗室。夏四月六日,上都分省參議速速,以都堂旨,太廟夾室未有制度,再約臺院等官議定。博士議曰“按《爾雅》曰‘室有東西廂曰廟”,注‘夾室前堂’。同禮曰‘西夾南向’,注曰‘西廂夾室。’此東西夾室之正文也。賈公孽曰,室有東西廂曰廟,其夾皆在序。是則夾者,猶今耳房之類也。然其制度,則未之聞。東晉太廟正室一十六間,東西儲各一間,共十有八。所謂儲者,非夾室與?唐貞觀故事,遷廟之主,蔑於夾室西壁,南北三間。又宋哲宗亦嘗於東夾室奉安,後雖增建一室,其夾室仍舊。是唐、宋夾室,與諸室制度無大異也。五帝不相沿樂,三王相汀襲禮。今廟制皆不合古,權宜一時。宜取今廟一十五間,南北六間,東西兩頭一間,準唐甫北三間之制,壘至棟爲三間,壁以紅泥,以準東西序,南向爲門,如今室戶之制,虛前以準廂,所謂夾室前堂也。雖未盡合於古,於今事爲宜。”六月,上都中書省以聞,帝從之。壬申,敕以太廟前殿十有五間,東二間爲夾室,南向。秋七月辛卯,太廟落成。

已而國有大故,晉王即皇帝位。有司疑於昭穆之次。集羣臣議之。翰林學士吳澄議曰:“世祖混一天下。悉考古制,遵而用之。古者天子七廟,廟各有宮。太祖居中,左三廟爲昭,右三廟爲穆。神主各以次遞遷。其廟之宮,如今之中書六部。夫省部之設,仿於金、宋。豈宗宙次序,而不考古乎?”然有司急於行事,竟如舊次雲。十二月戊辰,追尊皇考晉王爲皇帝,廟號顯宗,皇妣晉王妃爲皇后。庚午,盜入太廟,失仁宗及慈聖皇后神主。壬申,重作仁廟二金主。丙午,御史趙成慶立:“太廟失神主,乃古今莫大之變。由太常禮官不恭闕職,宜正其罪,以謝宗廟,以安神靈。”制命中書定罪。泰定元年春正月甲午,奉安仁宗及慈聖皇后二神主。丁丑,御史宋本、趙成慶、李嘉賓言:“太廟失神主,已得旨,命中書定太常失守之罪。中書以爲事在太廟署令,而大常官屬居位如故。昔唐陵廟皆隸宗正。盜斫景陵門戰架,既貶廢令丞,而宗正卿亦皆貶黜。且神門戟架比之太廟神主,孰爲輕重?宜定其罪名,顯示黜罰,以懲不恪。”不報。

先是,博士劉致建議曰:

竊以禮其大於宗廟。宗廟者天下國家之本。禮樂刑政之所自出也。唐、虞、三代而下,靡不由之。聖元龍興朔陲,積德累功,百有餘年,而宗廟未有一定之制。方聖天子繼統之初,定一代不刊之典,爲萬世法程,正在今日。

周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昭處於東,穆處於西,所以別父子親疏之序,而使不亂也。聖朝取唐、宋之制,定爲九世,遂以舊廟八室而爲六世,昭穆不分,父子並坐,不合《禮經》。新廟之制,一十五間,東西二間爲夾室,太祖室既居中,則廟、宋之制不可依,惟當以昭穆列之。父爲昭,子爲穆,則睿宗當居太祖之東,爲昭之第一世,世祖居西,爲穆之第一世。裕宗居東,爲昭之第二世,兄弟共爲一世,則成宗、頎宗、顯宗三室皆當居西,爲穆之第二世。武宗、仁宗二室皆當居東,爲昭之第三世。昭之後居左,穆之後居右,西以左爲上,東以右爲上也。苟或如此,則昭穆分明,秩然有序,不違《禮經》,可爲萬世法。

若以累朝定製,依室次於新廟遷安,則顯宗躋頎宗之上,頎宗躋成宗之上。以禮言之,春秋閔公無子,庶兄僖公代立,其子文公遂躋僖公於閔公之上,史稱逆祀。及定公正其序,書曰“從事先公”。然僖公猶是有位之君,尚不可居故君之上,況未嘗正位者乎?

國家雖曰以右爲尊,然古人所尚,或左或右,初無定製。古人右稷極而左宗廟,國家宗廟亦居東方。豈有建宗廟之方位既依《禮經》,而宗廟之昭穆反不應《禮經》乎?且如今朝賀或祭祀,宰相獻官分班而立,居西則尚左,居東則尚右。及行禮就位,則西者復尚右,東得復尚左矣。

致職居博士,宗廟之事所宜建明,然事大體重,宜從使院移書集議取旨。

四月辛巳,中書省臣言:“世祖皇帝始建太廟。太祖皇帝居中南向,睿宗、世祖、裕宗神主以次袝西室,順宗、成宗、武宗、仁宗以次袝東室。邇者集賢、翰林、太常諸臣言,國朝建太廟遵古制。古尚左,今尊者居右爲少屈,非所以示後世。太祖皇帝居中南向,宜奉睿宗皇帝神主袝左一室,世祖袝右一室,裕宗袝睿宗室之左。顯示、順宗、成宗兄弟也,以次袝世祖室之右。武宗、仁宗亦兄弟也,以附裕宗室之左,英宗袝成宗室之右。臣等以其議近是,謹繪室次爲圖以欹,惟陛下裁擇。“從之。五月戊戌,附顯宗、英宗凡十室。

三年十二月,御史趙師魯以大禮未舉,言:“天子親祀郊廟,所以通精誠,迓福釐,生烝民,阜萬物,百王不易之禮也。宜講求故事,對越以格純嘏。”不報。四年,臺臣復以爲言,帝曰:“朕遵世祖舊制,其命大臣攝之。”

是年夏四月辛未,盜入太廟,失武宗神位及祭器。太常禮儀院官皆斥罷。壬申,重作武宗金主及祭器。甲午,奉安武宗神主。

致和元年正月,享太廟。御史鄒惟享言:“時享太廟,三獻官舊皆勳戚大臣。而近以戶部尚書爲亞獻,人既疏遠,禮難嚴肅。請仍舊制,以臺省院重臣爲亞獻。”從之。

天曆元年冬十月丁亥,毀顯宗室。詔時享改用仲月。十一月,帝宿齋服袞冕,享於太廟。

元統二年四月,親奉文宗神主袝於太廟,時寢廟未建,權於英宗室次結綵殿以奉安神主。御史臺言:“宜因升袝有事於太廟。”從之。是年,罷夏季時享。

後至元三年正月,袝寧宗神主於太廟。八月,京師地大震,太廟樑柱裂,各室牆壁盡壞,文宗神主及御牀皆碎。敕作文宗新主、玉冊,依典禮祭告焉。十月,平章徹裏帖木兒以星變,議減太廟四祭爲一,御史呂思誠等十九人劾之,不聽,竟罷冬享。自後二年、三年、四年一祭,以墾變而減宗廟之祭享。其去恐俱修省之意遠矣。如仞裏帖木兒者,宜科以擅議宗廟之罪,帝乃信用其言,何也?

至正三年,荷有事於南郊,告祭太廟。至寧宗室,問曰:“朕寧宗兄也,當拜否?”太常博士劉聞對曰:“寧宗雖弟,其在位時陛下爲之臣。春秋時,魯閔公弟也,僖公兄也。閔公先爲君,宗廟之祭,未聞僖公不拜。禮當拜。”從之。十五年十月,以郊祀,命皇太子祭告太廟。二十年十二月詔:“太廟影堂祭祀,乃子孫報本之事。近以兵興歲歉,累朝四祭減爲春秋二祭,今宜復之。”然國事日棘,竟不能舉行舊典雲。

六年六月,詔毀文宗室。是月,監察街史言:“嘗聞《五行傳》曰:“簡宗廟,廢祭祀,則水不潤下。近年雨澤愆期,四方多旱,而歲減祀事,變更成憲,原其所致,恐有感召。欽惟國家四海乂安,百有餘年,列聖相承,典禮具備,莫不以孝治天下。古者宗廟四時之祭,皆天子親享,莫敢使有司攝也。蓋天子之職,莫在於禮,禮莫大於孝,孝莫大於祭。世祖皇帝自新都城,首建太廟,可謂知所本矣。《春秋》之法,國君即位,逾年改元,辦行告廟之禮。伏自陛下即位以來,於今七年,未嘗躬詣太廟,似爲闕典。方今政化更新,並遵舊制,告廟之典,理宜親享。”時帝在上都,臺臣以聞,詔曰:“俟朕到大都行之。”

九月二十七曰,中書省奏以十月初四日皇帝親祀太廟,制曰:“可”。前期,告示以太師、右丞相馬札兒臺爲亞獻官。樞密院知院阿魯禿爲終獻官,知院潑皮、翰林承旨老章爲助奠官,大司農愛牙赤爲七祀獻官,侍中二人,門下侍郎一人,大禮使一人,執劈正斧一人,禮儀使四人,餘各如故事。

幾天祭祀,尤貴馬潼。將有事,敕太僕寺挏馬官,奉尚飲者革囊盛送焉。其馬牲既與三牲同登於俎,而割奠之饌,復與籩豆俱設。將奠牲盤酹馬潼,則蒙古太祝升詣第一座,呼帝后神諱,以致祭年月日數、牲齋品物,致其祝語。以次詣列室,皆如之。禮畢,則以割奠之餘,撒於南櫺星門外,名曰拋撤茶飯。蓋以國禮行事,尤其所重也。

割奠之禮,惟太常卿設之。桑哥爲初獻,乃有三獻等官同設之儀。博士議曰:“凡陳設祭品、實樽罍等事,獻官皆不與也。獨此親設之,然後再升殿,恐非誠愨專一之道。且大禮使等官,尤非其職。”大樂署長:“割奠之禮,宜別撰樂章。”博士議曰:“三獻之禮,實依古制。若割肉,奠葡萄酒、馬潼,別撰樂章,是又成一獻也。”又議:燔□月率與今燒飯禮合,不可廢。形鹽、糗餌、粉餈、□食、糝食,非古。雷鼓、路鼓、與播鞀之制不同。攝祀大禮使終夕豎立,無其義。”知禮者皆有取於其言。英宗初,博士又言:“今冬祭,即烝也,天子親裸太室,功臣宜配享。”事亦弗果行。

廟制:“至元十七年,新作於大都。前廟,後寢。正殿東西七間,南北五間,內分七室。殿陛二成三階。中曰泰階,西曰西階,東曰阼階。寢殿東西五間,甯北三間,環以宮城,四隅重屋,號角樓。正南、正東、正西宮門三,門各五門,皆號神門,殿下道直東西神門曰橫街,直南門曰通街,甓之。通街兩旁井二,皆覆以亭。宮城外,繚以崇垣。饌幕殿七間,在宮城南門之東,南向。齊班廳五間,在宮城之東南,西向。省饌殿一間,在東城東門少北,南向。初獻齋室,在宮城之東,東垣門內少北,西向。其南爲亞終獻、司徒、大禮使、助奠、七祀獻官等齋室,皆西向。雅樂庫在官城西南,東向。法物庫、儀鸞庫在宮城之東北,皆南向。都監局在其東少南,西向。東垣之內,環築牆垣爲別虜。內神廚局五間,在北,南向。井在神廚之東北,有亭。酒庫三間,在井亭南。西向。祠祭局三間,對神廚局,北向。院門西向。百官廚五間,在神廚院南,西向。宮城之南,復爲門,與申神門相值,左右連屋六十餘間,東掩齊班廚,西值雅樂庫,爲諸執事齋房。築崇墉以環其後,東西南開櫺星門三,門外馳道,抵齊化門之通衢。

至治元年,詔議增廣廟制。三年,別建大殿一十五間於今廟前,用今廟爲寢殿,中三間通爲一室,餘十間各爲一室,東西兩旁際牆各留一間,以爲夾室。室皆東西橫闊二丈。南北入深六間,每間二丈。宮城南展後,鑿新井二於殿南,作亭。東南隅、西南隅角樓,南神門、東西神門,饌幕殿、省饌殿、獻官百執事齋室,中南門,齊班廳、雅樂庫、神廚、祠祭等局,皆南徙。建大次殿三間於宮城之西北,東西櫺星門亦甯徙。東西櫺星門之內,鹵簿房四所,通五十間。

神主:至元三年,始命太保劉秉忠考古制爲之。高一尺二寸,上頂圓徑二寸八分,四廂合剡一寸一分。上下四方穿,中央通孔,徑九分,以光漆題尊諡於背上。匱趺底蓋俱方。底自下而上,蓋從上而下。底齊趺。方一尺,厚三寸。皆準元祐古尺圖。主及匱趺皆用慄木。匱趺並用元漆,設祐室以安奉。帝主用曲幾,黃羅帕覆之。後主用直幾,紅羅帕覆之。祐室,每室紅錦厚褥一,紫錦薄褥一,黃羅覆帳一,龜背紅簾一,緣以黃羅帶飾。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國師奉旨造木質金錶牌位十有六,亦號神主。設大榻金椅位,置祐室前。帝位於右,後位於左,題號其面,籠以銷金絳紗,其制如櫝。

祝有二:祝冊,親祀用之。制以竹,每副二十有四簡,貫以紅絛條。而用膠粉塗飾,背飾以絳金綺。藏以楠木縷金雲龍匣。塗金鎖鑰。韜以紅錦囊,蒙以銷金雲龍絳羅復。擬撰讀文、書祝、讀祝,皆翰林詞臣掌之。至大二年親祀,竹冊長一尺二寸,廣一寸二分,厚三分。至治二年正月親祀,竹冊八副,每冊二十有四簡,長一尺一寸,廣一寸,厚一分二釐。

祝板,攝祀用之,制以楸木,長二尺四寸,廣一尺二寸,厚一分。其面背飾以精潔楮紙。

祝文,至元時,享於太祖室,稱孝孫嗣皇帝臣某;睿宗室,稱萃子嗣皇帝臣某。天曆時,享自太祖至裕宗四室,皆稱孝曾孫嗣皇帝臣某;頎宗室,稱孝孫嗣皇帝臣某;成宗至英宗三室,皆稱嗣皇帝臣某;武宗室,稱孝子嗣皇帝臣某。

幣:以白繒爲之,每段長一丈八尺。

牲齊庶品:大祀,馬一,用色純者,有副;牛一,其角握,其色赤,有副;羊,其色白;豕,其色黑;鹿。凡馬、牛、羊、豕、鹿牲體。每室七盤,單室五盤。太羹,每室三登,和羹,每室三鉶,籩之實,每室十有二品。豆之實。每室十有二品。凡祀,先期命貫臣率獵師取鮮獐鹿免,以供脯臡醓醢。稻樑爲飯,每室二簠;黍稷爲飯,每室二簋。彝尊之實,每室十有一。明水元酒,用陰鑑取水於月,與井水同,鬯用鬱金爲之。五齊三酒,醞於光祿寺。□□蕭蒿,至元十八年五月弗用,後遂廢。茅香以縮酒,至元十七年,始用沅州麻陽縣包茅。天鵝、野馬、塔剌不花、其狀如獾。野雞、鶬、黃羊、胡寨兒、其狀如鳩。湩乳、葡萄酒,以國禮割奠,皆列室用之。羊一,豕一,籩之實二慄、鹿脯,豆之實二菁菹、鹿臡。簋之實黍,簋之實稷,爵尊之實酒,皆七祀位各用之。薦新鮪、野彘孟春用之。雁、天鵝,仲春用之。葑韭、鴨雞卵,季春用之。冰、羔羊,孟夏用之。櫻桃,竹筍、蒲荀、羊,仲夏用之。瓜、豚、大麥飯、小麥面,季夏用之。雛雞,孟秋用之。菱芡、慄、黃鼠,仲秋用之。梨、棗、黍、粱、鶿老,季秋用之。芝麻、兔、鹿、稻米飯,孟冬用之。麇、野馬。仲冬用之。鯉、黃羊、塔剌不花,季冬用之。至大元年春正月,皇太子言薦新增用影堂品物,羊羔、炙魚、饅頭、饌子、西域湯餅、圓米粥、砂糖飯羹,每月以配薦。

祭器:籩十有二,冪以青巾,巾繪彩雲。豆十有四,一實毛血,一實□□。登三,鉶三,有柶。簠二,簋二,有匕箸。俎七,以載牲體,皆有鼎。後以盤貯牲體,盤置俎上,鼎不用。香案一,銷金絳羅衣。銀香鼎一,銀香奩一,茅苴盤一,實以沙。已上並陳室內。燎爐一,實以炭。篚一,實以蕭蒿黍稷。祝案一,紫羅衣。置祝文於上,銷金絳羅覆之。雞彝一,有舟;烏彝一,有舟,加勺;春夏用之。斝彝一,有舟;黃彝一,有舟,加勺;秋冬用之。虎彝一,有舟;蜼彝一,有舟,加勺;特祭用之。凡雞彝、斝彝、虎彝以實明水,鳥彝,黃彝、蜼彝以實也。犧尊二,象尊二,春夏用之。著尊二,壺尊二,秋冬用之。太尊二,山尊二,特祭用之。尊皆有坫勺,幕以白布巾,巾繪黼文。著尊二,山罍二,皆有坫加冪。已上並陳室外。壺尊二。太尊二,山罍四,皆有坫加冪,藉以莞席,並陳殿下,北向西上,設而不酌,每室皆同。通廊御香案一,銷金黃羅衣,銀香奩一,貯御祝香,銷金帕覆之,並陳殿中央。罍洗所罍二,洗二,一以供爵滌,一以供盥潔。篚二,實以璋瓚巾,塗金銀爵。七祀神位,籩二,豆二,簠一,簋一,俎一,爵一有坫,香案一,沙池一,壺尊二有坫加冪,七祀皆同。罍一、洗一、篚一,中統以來,雜金宋祭器而用之。至治初,始造新器於江浙行省,其舊器悉置幾閣。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