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三

△勸受世利品中

爾時菩薩。過是夜已,於晨朝時。正著衣服。從般茶山。安庠而行。至王舍城。爲乞食故。觀諸陰等苦空無常。欲求無餘大涅槃故。視地一尋。調伏諸根。所染著處。皆悉除斷。不令點污。復作是念。我今乞食。無有鉢器。若我得食。於何處盛。是時菩薩。左右前後。求器未得。忽見一處有大花池。見已即語傍一人言:仁者汝可乞我此中池蓮藕葉。彼人聞已,即便入池。取彼藕葉。以奉菩薩。是時菩薩。受彼藕葉。向城乞食。時王舍城。內外人民。觀見菩薩如是詳審。復見菩薩威神巍危見已各生大希有心。共相謂言:此是三目大自在天。來至於此。其中或有遠行諸人。欲營事故。至於他方。彼等既見菩薩。還回向菩薩所。或復有人。欲造作事。中道既見菩薩形容。便舍其業。來向菩薩。若有坐人。見菩薩已,不覺自起。速疾來詣向菩薩所。或復有人。合十指掌。恭敬一心。向菩薩者,或復以頭禮菩薩者,或復有以微妙音聲白菩薩言:善來善來。時王舍城。所有人民見菩薩者,無有一人不生歡喜愛樂之心。其王舍城。或多舌人。亂言綺語。彼等諸人。在菩薩前。默然而祝隨菩薩行。又王舍城。周匝四方。或男或女。丈夫婦人。欲營餘者,悉舍來看。生希有心。觀看菩薩。眼目不瞬。所觀菩薩。支節面額。眉目肩項。手足行步。於一一處。各皆愛樂。不能更看其餘處相。

爾時菩薩。盛壯少年。可喜端正。興樂花豔。花色之時,舍宮出家。眉間毫相。宛轉右旋。眉細脩揚。目寬長廣。威德遍滿。其體光明。巍巍堂堂。普照遠近。手足羅網。皆悉普縵。其二十指。善能治化一切天人。菩薩威神。世間無比。而有偈說。

菩薩行於道路上,所有一切諸看人。但睹身之一分光,見已即便生愛著。雙眉細揚若初月,兩目青紺似牛王。身體常放大光明,諸手足指有羅網。

觀者以見微妙色,衆人不覺隨後行。看此殊妙相莊嚴,各各心生大歡喜。

爾時王舍守護城神。見於菩薩。有是威儀。心生驚怖。戰慄不安。謂言:此是何處大神。欲來我此間坐處。

爾時菩薩。以彼無量無邊人衆左右圍繞。或後或前。諸人觀看。安庠徐步。漸漸而行。向王舍城。欲乞於食。舉動俯仰。進止雍容。躡足前趍。不遲不疾。專注平視。斂攝諸根。臂肘傭齊。衣披整肅。擎蓮荷器。其葉不萎。寂定一心。人見歡喜。最上最勝。得奢摩他柔軟調和。如制伏象。無有濁穢。猶清淨池。離身一尋。常光明照。如娑羅樹衆花開敷。若金象形從地涌出。具足圓滿。諸相莊嚴。如夜虛空衆星圍繞。菩薩日月朗於世間。

時王舍城。有諸人輩。彼等皆悉生大歡喜發希有心。見菩薩行於街巷裏。城內商賈估販交關。一切自停。不復市買。若在店舍醉亂心迷。悉得醒酥。不復飲酒。各舍一切宴會音聲。奔走皆來向菩薩所。或復隨逐左右而觀。或覆在前。回顧而視。或覆在後。順菩薩行。其王舍城。無量無邊。諸婦女等。或倚門側。或立窗間。或在樓中。或居屋上。舊作生活。今悉不爲。並廢事緣。遙觀菩薩。家家出戶。各各喜歡。共相謂言:今此是誰。從何來到。是誰種族。其名字誰。如是端正。可喜行動。我等昔來。未曾得見。或復沙門。或婆羅門。相貌如是,容止異常。稱歎之聲。遍城內外爾時摩伽陀國。王舍城主。姓施尼氏。名頻頭娑羅。未作王時。曾乞五願。一者願我年少之時,早得王位。二者若得王位已後。願我化內。有佛世尊,出現天下。三者若佛出現世時。願我自身承事供養。四者若得承事已後。唯願爲我如應說法。五者佛若爲我說法。我聞法已,願莫謗毀。得證法已,依而奉行。

爾時頻頭娑羅王。在高樓上。與諸大臣。圍繞而坐。遙見菩薩。爲諸大衆前後導從。安庠而行。入王舍城。頻頭娑羅。既睹菩薩。心生大疑。即從樓下。出宮門外。見菩薩身。威儀舉動。端正無匹。乃至猶如夜空衆星。爲諸觀者之所愛樂。如摩尼寶。內外光明表裏洞徹。菩薩之身。亦復如是,威德熾盛。照耀巍危時頻頭王。見於菩薩如是相已,敕諸臣言:我生已來。未曾見人如是形貌。身色面目。頂額廣平。皎潔分明。顯赫照曜。如蓮花葉在於水中。而不爲水之所點著。是身威德。毛悉右旋。眉間毫相。如琉璃淨。亦如白珂。亦如泡乳色炎光具如滿月輪。其二足趺。蹈地千輻。步舉文現。跡不差移。不怖不驚。不戰不慄。智慧安靜,猶如須彌。從何所來。忽然至此。汝諸臣下。應當觀看。此誰種姓。誰之兒子。何國土生。名字何等。端正可喜。歷此遊行。

爾時彼諸大臣衆等。或有說言:此是天王。或言帝釋。或復有言:是大龍王。或復有言:毗摩質多阿修羅王。或復有言:此是婆梨阿修羅王。或復有言:是毗沙門護世神王。或復有言:此是日天。或言月天。或復有言:大自在天。或復有言:此是梵天。

復更別有餘諸佔相婆羅門言:大王當知。如我等論先後所說,此人必成轉輪聖王。何以故?今此大士身體。遍滿一切諸相。

爾時諸臣大衆之中。別有一臣。而白王言:大王當知。實有斯事。所以者何。去此不遠。十由旬外。正在北方雲山之下。有一種姓。稱爲釋氏。然彼釋氏。有一國界。名曰迦毗羅婆蘇都。彼國土中。有一王治。名爲淨飯。是釋種王。彼王生子。字悉達多。既釋種生。姓瞿曇氏。其彼太子。初生之日。父王即便召集解相婆羅門等。遣佔相之時,諸相師既佔看訖。白大王言:大王當知。今此太子。具二種相。若在家者,必當成就轉輪聖王。王四天下。守護大地。乃至如法治化世間。若舍王位。必定得成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名遍十方。大王當知。此必是彼太子不疑。所以者何。其人現今。剃除鬚髮。身黃金色。著袈裟衣。舍國出家。遊行到此。而說偈言:

彼國相師說此言,不居王位定作佛。斯決是彼釋種子,出家苦行求菩提。

爾時大臣。說是語已,是時其王頻頭娑羅。內心思惟。如我往昔曾發誓願。若如是者,我願得成。時頻頭王。敕二臣言:卿若知者,速往彼看此出家人居停何方。在於何地。汝等驗已,速報我知。然後我當自至於彼觀看供養。諮受未聞。

時彼二臣。奉王敕已,即便相共隨逐菩薩所向而行。不暫舍離。

爾時菩薩。在王舍城。乞食之時,見彼大衆處處充滿。內心思惟。如是方便。此諸大衆。無有歸依。無救無護。常爲生老病死所纏。不畏不驚。不怖不恐。亦復不知求究竟道。無有導師。愚迷惛闇。沒溺煩惱。癡無有智。日日滅損。染著諸陰。苦空無常。不知厭離。

爾時菩薩。作是念已,起慈悲心。倍更增加精進勇猛。折伏其意。作是念言:我今當作一切世間歸依之處。我當救護苦惱世間。當爲世間。說於生老病死盡處。

爾時菩薩。舉目唯觀前一犁軛。默然諦視。徐徐動步。齊整容儀。遍王舍城。次第乞食。既得食已,從王舍城。庠序而出。漸漸至彼般茶婆山。其山麓下。有一泉池。坐彼水邊。正念安置。隨得粗細。如法啖之。食訖斂衣。洗於手足。即便進上般荼頂頭上已,向於山南觀看。求覓林樹。妙好枝條。蓊鬱扶疏。饒諸鳥獸飛走遊戲。花果泉流。擇好樹間。安施草鋪。向於東面。端身正心。結累加趺。儼然而坐,猶如師子入孔穴中。不畏不驚。著袈裟服。其光顯赫。巍巍堂堂。熾盛照曜。如日初出。而有偈說。

彼山蓊鬱饒樹林,鳥獸相娛受諸樂。身披袈裟人月者,光明熾盛如日初。

爾時菩薩。坐彼樹下。如是思惟。我此處學。更無有人。無富伽羅。無衆生。無壽者,無命者,無禪兜。無摩?闍。無摩那婆。無養育者,此之五陰。一切皆空。無命無識。一切諸法。唯有假名。名衆生耳。

爾時頻頭娑羅王所使二臣。隨逐菩薩。恆不捨離。其一臣。去菩薩不遠。於前而坐。一臣速還摩伽陀國頻頭王邊。到已長跪。而白王言:大王當知。彼出家人。從王舍城。乞飯食訖。到般荼山。乃至端身。南面而坐。如前所說,大王。今者若欲觀者,宜須疾往。

爾時頻頭娑羅王。聞其使人如是語已,即便裝束賢善好車。坐於其上。嚴駕而往。向般荼婆。時頻頭王。既至彼山。遙見菩薩。可喜端正。心甚愛樂。乃至猶如夜空衆星。如暗山頭大猛火聚。如大雲裏出閃電光。摩伽陀王。見於菩薩在彼樹下。亦復如是,見已生大希有之心。歡喜遍體。身毛皆豎。下乘徒步。詣菩薩邊。到已問訊。白菩薩言:少病少惱。四大安乎。而有偈說。

王見菩薩如帝釋,身光明曜心喜歡。問訊起居四大和,少病少惱身無患。

爾時菩薩。以微妙口和軟語言:如梵天音。辯才字句。不染不著。告摩伽王。頻頭娑羅。慰勞問訊。作如是言:善治大王。大吉大祥。從何遠來。可坐憩息。營求何事。而詣此乎爾時頻頭娑羅王。聞於菩薩如是語已,進菩薩前。在一石上。安隱而坐。王欲度量菩薩意故。白菩薩言:仁者今若不辭疲勞。我欲諮問心內所疑。唯願仁者,爲我決斷。即便問言:仁者何也。爲天爲龍。爲梵爲釋。爲人爲神爾時菩薩。以無憍慢貪慾恚心。除斷一切煩惱諸刺。不諂曲語。報摩伽陀頻頭王言:大王當知。我非天也。非龍非梵。我是於人。大王我以求寂靜故。所以出家。時摩伽王。頻頭娑羅。白菩薩言:仁者比丘。我今見仁。甚大歡喜。是故我今欲有發問。我爲愛敬於仁者故。欲說一言:唯願聽受。所以者何。仁今壯少。正在盛年。端正無雙。身體微妙。堪當嬉戲遊縱之時,今者何爲發如是意。行作沙門。厭離王宮。空山獨坐。又仁者身。如是相貌。止可合塗赤栴檀香。不應著此袈裟之服。仁之二手。乃可指劃治化世間。百味盈前。隨時飲啖。豈可執器從他乞行。而說偈言:

仁身合塗赤檀末,不應服此弊袈裟。手指正可撝世間,豈宜從他乞食活。

時頻頭王。說是語已,白菩薩言:仁今若爲愛敬父故。不取王位。捨出家者,我今請仁在我境界。受於五欲種種所須。當隨仁意。須財與財。及諸采女。若佐助我。我當與仁。分國半治。可居我境。受我王位。我承事仁。不令乏少。何以故?仁者沙門。身體柔軟。不應住於空閒蘭若。若坐草鋪。在於地上。損仁者身。恐畏成玻但經少時。仁父衰敗。還可自受本國王位。是故仁今若愛念我。憐愍我者,受我王位。住我境中。如其仁者,稱大種姓。嫌我境狹。土地穢雜。我及羣臣。諸百官等。更別爲仁開拓他國。使令寬廣。與仁共治。又我願得仁者貴族。共作因緣。親厚眷屬。願不生疑。謂爲非實。而說偈言:

仁者若稱大種姓,嫌我境狹不肯停。我共諸臣及百官,當更吞併令寬廣。

時摩伽王。說是語已,更復重白於菩薩言:我於仁邊。有愛敬心尊重之心。仁者今既乞食活身。但當努力發寬廣意。受法受財。受五欲樂。所以者何。受此三種。在於宮中。觀諸采女。歡娛受樂。亦能令人得現世報。未來亦然。若人不受此三種法。但舍一事。彼人現世。或復未來。終不能得具足果報。設其受之。必有缺減。是故仁者,若弘廣心。所以應須具足受此三種之樂。受三樂故。用年少時。端正果報。受法受財。及受諸欲。世間丈夫。受欲之時,生子繼立。此是大財。是故仁者,勿令空過。

又復仁者,如是臂髆。堪牽弓弩。莫令徒損。如斯一世。

又復往昔頂生之王。以勇健故。王四天下及忉利宮。如是仁者,堪當此事。所以者何。我今亦爲憐愍一切諸衆生故。如是勸請。我亦不爲自王位故。勸請仁者,我今見仁。身體端正。悲酸流淚。情懷不忍。爲是倍更生希有心。所以殷勤如是苦請。仁今盛年。且行世欲。待後衰老。可行法時。乃可舍家。

又復仁者,先祖以來。自種姓內。到年老時。乃依國法。以王化事。付其太子。或復大臣。方始舍位。出家入山。

又復仁者,往昔諸仙。作如是說。凡年少時。先行欲事。中年求財。以自養活。至老耄時。乃可棄捐修學於法。如是乃能建立一切。又人年少。不行諸欲。不求覓財。此是身怨。亦名爲賊。毀敗諸根。難得攝受。

又復仁者,假使年少。欲求法時。但爲諸根。牽著五欲。至於老時。內心思惟。斷絕衆事。能攝諸根。心生慚愧。意得寂靜。

又復仁者,世間少年。正放逸時。不見遠道。多有過失至中年時。血氣漸弱。放逸已過。譬如人行度於曠野。止而嘆息。言我已越此之處所。是故仁今正年少時。正放逸時。隨意多少。願且受欲。

又復仁者,年少之時,諸根難回。仁者若欲行於法事。愛樂法者,依仁家法。祭祀諸天。因祭祀故。亦得生天。在於家內。莊嚴自身。金銀諸寶挍飾兩臂。衆寶放光,猶如明燈。

又復仁者,往昔諸王。頭戴寶冠。嚴飾身體。常在家內。祭祀諸天。行於法行。立無遮會。或有入山。行大仙行。而求解脫。仁者今既學於彼等。順時而行。其摩伽王。如是種種譬喻語言:方便欲將勸請菩薩。

爾時菩薩。聞摩伽王如此語已,不怖不驚。不怪不異,猶如山王。身心不動。寂然安祝守攝諸根。不生餘意。三業清淨。報彼王言:而有偈說。摩伽陀王諫菩薩,猶諸朋友利相教。

菩薩清淨三業行,如花不著水報彼。

摩伽大王。吐辭不善。此說猶如無智人語。不稱天下王法之言:王若於我。有真正心。此語實誠。非深利益。亦非愍我。於我甚損。世有惡人。無有慈心,猶如富貴怯弱之人。若欲利益於世間者,應當教示如彼往昔相承來事。是名朋友。是名增長。凡人若見至於厄難。不相舍離。三業等同。是名知識。我意如是,富貴之時,誰不能作朋友知識。若人得財。依法處分。不令散失。是名知識。是人久後。能用財寶。教授之時,彼不取語。或以先業。自失於財。後不生悔。王若與我爲知識。意愛敬我者,顯示是事。我或嘆王。或不嘆王。爾時菩薩。作是語已,更復爲王。說如是言:大王當知。我今求道。止爲怖畏生老病死。以是義故。欲求解脫。故受此形。親族眷屬。實可愛戀。可敬難捨。流淚滿面。啼泣懊惱。或爲我故。舍於命者,我已棄背。來至此處。然其世間五欲之事。貪惜染著。多因不善。

又復大王。我今實不畏彼毒蛇。亦復不畏天雷霹靂。亦復不畏於猛火炎被大風吹燒野澤者,但畏五欲境界所逼。何以故?大王當知。諸欲無常,猶如劫賊。盜諸劫德。虛空無真,猶如幻化。現於世間。觀看謂實體是誑惑。世人不知。強以心著。況復正行其五欲者,

爾時菩薩。即說偈言:五欲無常害功德,六塵相幻損衆生。世間果報本誑人,智者誰能暫停祝愚癡天上不滿意,況復人間得稱心。

欲穢染著不覺知,猶如猛火然乾草。往昔頂生聖王主,降伏四域飛金輪。復得帝釋半座居,匆起貪心便墮落。假令盡王此大地,心猶更欲攝他方。

世人嗜慾不知厭,如巨海納諸流水。

爾時菩薩。說此語已,復更告言:大王當知。往昔有一轉輪聖王。其王名曰那睺沙王。統四天下。及忉利天。化總天人。猶不知足。以是義故。還墮世間。

又復伊羅。轉輪聖王亦復如是,王四天下及忉利天。不知足故。而取命終。

又復婆梨阿修羅王。既得王位。因共帝釋。鬥戰不如。遂被侵奪。帝釋得已,又復轉爲彼那睺沙轉輪王奪。那睺沙王。既獲得已,還復更被天帝釋奪。如是天人境界。翻覆並皆無常。誰功德勝。至於彼邊。若有智人。能作如是思惟觀察。無常境界。變易須臾。云何可信。唯有山林居住諸仙。食諸藥草根果花葉。身著樹皮。或復衣諸死獸毛革。形體尫羸。唯皮骨在。欲得度脫出離世間一切諸苦。希求解脫涅槃無爲。若縱五欲之所纏逼。墜墮還來。有智之人。誰樂貪此。若著五欲。如自求怨。爾時菩薩。更說偈言:

居住山谷諸仙輩,食果飲水衣樹皮。雖復镸累髻身體羸,規求解脫離欲故。彼等不能自制伏,猶被五欲之所牽。如是無常諸欲怨,有智之人不應著。

爾時菩薩。說是語已,復更告言:大王當知。欲界之內。欲取味故。而作和合。得彼已後。而不知足。若無智者,現受諸欲。不知足故。受大苦惱。復於來世。更受其殃。是故智人。不取欲想。是以智者見有人行黑業法者,受於大苦。欲自安隱。莫作莫樂。一切諸欲。應須舍離。若有集會。即知離別。縱慾恣情。則心放逸。放逸若增。便造不善。不善成就。即墮泥犁。過去世時作大苦行。現得諸欲。得諸欲後。勤劬保持。不能守護。還當失落。

又復大王。如是諸欲。若有智者,作是思惟。世間人天,猶如假借。既非常物。何故心貪此之天人一切果報。如草上露。如毒蛇頭。如彼空林死屍骸骨。又如婦女。初胎肉摶。如夢如幻,猶如火聚。如是種種。多諸患殃。恆爲一切苦惱逼迫。智人應不愛樂著心。

又復大王。如諸論說。乃往昔時。寐梯羅城。於彼城內。有一瞽王。其王名曰提頭賴吒王。雖無目。多育諸子。滿一百人。並有才智。王弟別復有子五人。伯叔弟兄。足一百五。其父各沒。爭作國王。以欲報緣。相殺害荊

又復大王。如檀荼迦空曠野澤被火燒時。其頞誰那。殺諸雜類。

又復如彼須彌山下。有阿修羅。然其兄弟。各爲貪故。愛一玉女。二人相爭。而自鬥戰。傷害俱死。

又如世間屠膾之所。豎立諸木。懸於雜類諸畜生形。而行宰戮。諸欲如是,智者云何而心貪樂。便說偈言:往昔修羅兩兄弟,爲一玉女自相殘。骨肉憐愛染著憎,智人觀知不貪慾。

菩薩又言:大王當知。或復有人。爲五欲故。或欲生天。或生人間。既得生已,著五欲故。投身透水。或復赴火。如是無常。誑或境界。爲五欲故。自求怨讎。何意戀樂。又說偈言:

癡人愛慾故貧窮,繫縛傷殺受諸苦。意望此欲成衆事,不覺力盡後世殃。

菩薩復言:摩伽陀王。我知五欲如是種種多諸過患。王今不可以是五欲而勸於我。我今欲行無畏道路。王若是我真好善友。應當數數勸諫於我。作如是言:仁之所發弘誓大願。願早成就。速離煩惱。何以故?我既不被他人趁逐。而入山林。亦復不爲怨敵所驅。亦非他奪王位而走。又亦不求往昔古仙而欲還退。是故我今不取王語。

又復大王。若有人執瞋毒蛇頭。既放舍已,復還欲捉可有得不。如猛火炬。以燒手放。放已更捉。如是如是,我已舍彼五欲出家。今復還齲亦復如是,

又復大王。譬如明眼有目之人。豈可羨於盲瞎人不。譬如解脫無事之人。豈可羨於牢獄繫縛有事人不。譬如饒財鉅富之人。豈可羨於貧窮飢凍乞索人不。譬如明瞭黠慧之人。豈可羨於狂顛人不。然其彼等。猶有可羨。我今已離如是五欲。無一可貪。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住我境界。受我五欲。隨意娛樂。我與多財並及采女。大王當知。我今不取世間五欲。如上所說,一切諸事。

又復大王。我在本宮。多饒五欲。已能棄捨六萬采女。出家入山。大王當知。諸欲如是,有於無量無邊患害。牽人直向大地獄中。餘報復來畜生餓鬼現身。又離一切善根。不爲聖人之所讚美。

又復大王。世間諸欲,猶如浮雲。無有暫祝如猛風起。須臾不停。如山水流。奔濤迅急。

又復大王。若人愚癡。耽染五欲。不知本際。沈淪生死。被煩惱縛。不能得解。如遠行人。困苦疲極。乃飲鹹水。更增其渴。如是如是,受五欲人。不知其患。亦復如是,

又復大王。我今要說。若當有人。得天五欲及以人間上妙五欲。清淨具足。是等諸欲。一人得已,不知厭足。更復增長。諸處尋求。

又復大王。如王前言:共我治化摩伽陀國。我當減半分治天下。或復說言:受我王位。我悉舍與。我亦承事。或復興兵。開拓境土。使令清淨寬廣莊嚴。

又復大王。我今已舍彼四天下。一切豐足。無所乏少。舊有七寶。棄捨出家。我今豈更爲此一國細小王位。而貪羨乎。

又復大王。譬如大海娑伽龍王果報。既得大海水。停以爲宮殿。寬博具足。七寶莊嚴。豈可復貪牛蹄水耶。大王當知。如是如是,我今既已發勇猛心。舍四天下七寶宮觀。染衣剃髮。出家入山。今若還貪世間王位。亦復如是,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