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行集經卷二十

△車匿等還品下

時淨飯王。復作是言:我今心願所有四方護世神王。護諸衆生。今爲我子。成利益故。恆相佐助。天上帝釋。千眼天主。舍脂之夫。大力天王。及諸天衆。左右圍繞。願爲我子。所有心求。願作佐助。又世諸神。風神水神。火神地神。四方四維。彼等諸神。皆作佐助。汝最勝者,無上丈夫。何故棄捨四大天下。彼之我子。今捐家出。志慕無上極妙聖果。其所欲求。願速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使早證明。其淨飯王。臥於地上。以種種語。呵責乾陟。作如是言:汝不善馬。從來多種。爲我所作。愛樂之事。今日何緣。忽不饒益。如是損害於釋種家。我之太子。恆常愛汝。與我心合。常作歡喜。汝今如是,汝須覆滅汝。可將我向太子處。我共愛子。共行苦行。我今離別所愛子故。命在須臾。不久存活。而說偈言:

乾陟汝馬速疾行,將我詣彼還回返。我無子故命難活,如重病人不得醫。

時淨飯王。說是語已,因愛子故。苦切所逼。臥在於地。作如是等。受苦惱事。舉聲大哭。乍撲乍起。言音哽咽。

爾時有一智慧大臣並及國師婆羅門等。見淨飯王。宛轉於地。左倒右扶。心大愁毒。悲苦纏迫。意不暫歡。身心一時。生大熱惱。其等欲開解王意故。故現顏色。自無憂愁。共白王言:大王。今者宜可舍諸憂愁苦惱。定於自心。須作健想。不應如是悶絕自撲,猶如凡人涕泣流淚。所以者何。大王。當知。如昔過去。多有諸王。棄捨王位。如萎華鬘。背而入山。又復大王。太子悉達宿緣。當受如是業報。大王。今者應憶往昔阿私陀仙預授其記。白大王言:彼童子者,不可拘以人天果報。並及轉輪聖王之位。而期待之。使令貪愛暫往於世。大王。今者若決定欲喚大子還。但敕我等二人令去。當隨王命終不敢違。

時淨飯王。即報之言:汝等二人。若知時者,可速疾往至太子邊。若不爾者,我今身命。無有吉祥。爲諸苦惱之所纏逼。是時大臣並及國師婆羅門等。聞淨飯王如是敕已,即共發行。詣太子所。而說偈言:

太子應受如是業,王當念昔私陀言:記彼不貪天轉輪,寧樂人間五欲樂。

時彼大臣及國師等。說是語已,相與俱行。其馬乾陟。處處聞於如上苦切呵責言已,意甚憂愁。生大熱惱。以熱惱故。無暫時歡。心既不歡。即便命荊命盡之後。應時上生三十三天。既生彼天。後知如來得成道已,即從彼天。舍來下生中天竺國於那波城。其城有一婆羅門種。具行六法。即爲彼家。而作子息。乃至漸大。至如來邊。如來知彼往昔之時作於馬身命終生天。時佛即說彼馬因緣。既聞法已,漏盡解脫。入般涅槃。

佛本行集經觀諸異道品第二十四。

爾時太子。自手執刀。割於頭髻。剃除鬚髮。身著袈裟。即時無量百千諸天。生大歡喜。遍滿其體。不能自勝。以喜歡心。齊出聲叫。大歌大嘯。弄諸衣裳。口大唱言:悉達太子。今已出家。悉達太子。今已出家。其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已一切生法衆生。當得解脫於彼生法。乃至應受苦惱別離諸衆生等。悉得解脫於此係縛。

爾時菩薩。割髻之處。其後起塔名割髻塔。菩薩身著袈裟之處。後起塔稱受袈裟塔。車匿乾陟。辭別回還向宮之處。後起塔名車匿乾陟回還之塔。菩薩行路。諦視徐行。有人借問。默然不答。彼等人民。各相語言:此仙人者,必釋種子。因此得名釋迦牟尼爾時菩薩。自心發起如是思惟。我今既已,舍於王位。捐自眷屬境界國城。不可生悔。此事成已,是滅相法。如是念已,心轉勇猛爾時菩薩。從彼阿尼彌迦聚落。漸漸欲向於毗耶離中。路有一仙人居處。彼舊仙入名跋伽婆(隋言瓦師)。菩薩入彼仙人處。時光明顯赫。照彼山林。菩薩既除諸嬰珞具。並舍一切迦屍迦衣。直是身威。猶尚出光。耀彼山林諸仙人眼。而有偈說。

菩薩象王師子行,除舍妙衣及嬰珞。直著袈裟粗法服,身猶威耀彼諸仙。

時其林內。所有持行婆羅門仙。行住坐臥。或手執持。隨威儀祝彼等一切。向菩薩面。起恭敬心。愛樂尊重。或復生疑瞻仰菩薩。然彼林內。有諸耆舊婆羅門仙。或取華果藥木草根。其餘他行。未集聚者,彼等未見不生疑心。但遠遙聞菩薩之聲。既聞聲已,心驚速疾來還林中本所住處。應所作者更不復作。應所取者更亦不齲其餘華果及藥草根。設已取者亦悉舍之。但心速欲來菩薩前。

時彼林內。所有諸鳥。所謂鴻鶴鵝鴨鸚鵡鴝鵒鴛鴦命命孔雀及迦陵伽俱翅羅等一切諸鳥。彼諸鳥等。見於菩薩入林中已,各各自出和雅之音。作微妙聲。又彼林中。所有蟲獸。其等一切。悉舍水草。不食不飲。歡喜來向於菩薩前。

是時彼林諸婆羅門。爲祭祀故。[W169]諸牸牛。取於乳汁。彼等牸牛。雖復捋訖。而其乳汁。猶更如初。自然流下。

時彼一切諸婆羅門。各相謂言:曾聞有八婆娑娑天。此人莫非是於其一。或復有言:諸婁宿天。此是其一。何以故?自從其來。入此林中。此林放光。皆悉明耀。如日初出照於世間。而說偈言:

或八婆娑此是一,或二婁宿中一天。若不此林何故光,譬如世間日初照。

爾時彼等諸婆羅門。修習仙法。居彼林者,隨林所出供養之具。將如是等諸供養具。請於菩薩。各各一心。齊頂禮足。同共白言:善來聖者,我等諸仙。欲請聖者住於此處。此處所有華果樹林藥草根葉流泉冷水。隨時堪可納受充用。此是古仙之所居處。欲求解脫。易得安心。此處空閒。經行寂靜。

爾時菩薩。以微妙語。辭采音句。美麗可觀。聲隱隱深,猶如雷鼓。隨所堪受。問訊相詶。是時諸仙衆中。有一婆羅門仙。善巧居林苦行之法。彼見菩薩好容儀已,別更告一娑羅門言:仁者知不。此天童子,洞識人心。善解方便。何以故?凡世間人。各相謂言:我生諸子。應當養育。諸子長成。則能爲我。興立家計。販賣求財。造作生活。我於當時。求智求道。若負他債。悉償令了。如是思惟。諸恩愛故。養育諸子。此則不然。爲他求道。不計自死。不求自利。

時彼衆中。復更別有一婆羅門。告彼已前婆羅門言:仁者仁者,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世間之人不自覺知。不自辨了。常不知足。但言我今須如是辨。明日復須作如是辨。我行法時。猶尚未至。如是一切諸世間人。以迷惑故。既不辨於此世自利。然未來世亦復不得成就諸利。

爾時菩薩。從兜率天下來之時,入釋種胎。欲受生日。彼時先於其跋伽婆仙人林中所居之處。自然涌出二金色樹。時彼二樹。高峻長大。而彼二樹。當於菩薩出家之夜。忽然沒地。一時不現。其跋伽婆仙人。見彼二樹同夜沒不現已,心大憂惱。悵怏低頭。思惟念言:必我衰時。相貌所至。或復更有惡相來耶。菩薩見彼跋伽仙人如是憂愁低頭悵怏。心不歡樂。漸至彼邊。而白仙言:尊者,何故顏色憂愁。低頭而坐。

時彼仙人。報菩薩言:天善童子,此我居處。往昔以來。有二金樹。從地涌出。彼樹高峻。嚴麗可觀。我見彼樹。今忽不現。以其沒故。我今憂愁。心意不樂。如是低頭。思惟坐耳。菩薩即問彼仙人言:尊者,彼等二樹出來幾時。仙人答言:到今已來。二十九年。菩薩又問。彼樹滅沒爾來幾時。仙人報言:昨夜半時。始沒不現。菩薩即語彼仙人言:彼二樹者,是我福力果報故生。若我當作轉輪聖王。我於此處。作一善地園林之所。我今既其舍離出家。以是義故。彼樹昨夜。沒而不現。以是因緣。尊者,勿復自生憂愁。

爾時菩薩。爲於彼等一切諸仙。左右圍繞。於前行至彼所居處。隨意遊行。觀看種種坐起安禪苦行精進求道之處。時彼林內。有一仙人。恆修苦行。在菩薩後。隨逐而行爾時菩薩。入彼林中。至於仙人居坐處已,東西南北。觀看彼中。行住坐臥。苦行居所。欲求彼等最勝處故。問於彼等諸仙人言:我今始入。求道未久。是故我欲借問。諸仙。唯願如法爲我。解說汝此法行。我曾未知。汝等示現。爲我宣說。我得聞已,如法奉行。此處求利真實行者,如於汝等所有苦行。我亦依行。彼等諸仙答菩薩言:仁。問我等一切苦行及求道法我等爲仁。次第解釋。凡行苦行。此之衆內。或有食菜。或有食荑。或食尼拘陀樹枝者,或食頭拘羅樹枝者,或食迦尼迦羅枝者,或復止食一樹之枝。或食牛糞。或食麻滓雜果藕根。或食雜種諸樹軟枝。或復飲水而用活命。或如蜣螂。而自活命。或復有如獐鹿食草而以活命。或有立地而用稱心。或有坐地而稱消適。或食四口食而活命。或復有持麻作衣者,或黑羊毛而作衣者,或草作衣。或以野蠶綿作於衣。或龍鬚草以用作衣。或以莎草持作於衣。或鹿皮作。或以故破皮作衣者,或亂髮作。或毛<毛旁>作。或以死人幡作於衣。或糞掃衣。或復裸形臥蕀刺上。或臥板上。或臥株上。或臥杵上。或覆住於尸陀林中。或住蟻垤,猶如蛇居。或住露地。或復入水。或復事火。或逐日轉。或舉兩手。安然立祝或地蹲坐。或不洗梳。身坌塵土。或復镸累髻。或拔頭髮。或拔髭髯。然我等輩。以如是行。自住持己。次或觀時。思惟而行。或復願欲求生天上。或復有欲求生人間。以苦行故。然後其身。始得安樂。所以者何。求法甚難。要修苦行。以爲根本。而說偈言:

如是修習苦行時,自有三十三天報。苦行精進後得樂,是故苦爲諸樂因。

爾時菩薩。雖聞諸仙如是苦行。而眼未見其法極處。心不喜歡。而知此言未是真善。還緩聲報彼仙人言:我今觀看汝法。雖有然苦須滅。而後果報。更無所去。唯當生天。又其一切諸天宮殿。所有果報。是無常法。以行如上少果報故。如是苦行。既須捐舍所愛親族。復去世間一切諸樂行。於苦行遠離諸樂。以求樂故。乃更入於大牢獄中。而說偈言:

汝舍愛親及世樂,行於苦行欲生天。雖復謂言此出昇,不覺未來還入獄。

爾時菩薩。說此偈已,復作是言:若當有人爲苦逼身。悕求勝處。欲生天上。以天中受五欲樂故。不知厭離。於未來世。不免煩惱之所患害。彼等仙人。以苦行故。還求大苦。是諸衆生。命終之時,見大怖故。求後好生。以求生故。還復不離於彼無常。所以者何。何處世間。有諸恐怖。還復染著彼之處。所以於此世。苦切逼故。求欲生天。受於樂故。悕望渴仰。願求生彼。所作未辦。還復墮於無利益處。而亦不求厭離苦行。亦不求離苦身之法。欲覓勝處過天上樂。若有智人。離此五欲。漸漸須覓勝上之處。如足步前。以證勝處。更須求過彼最勝處。若其苦身。以得法者,此苦身法。是名非法。若苦身故。天上得樂。是因行法。得於非法。但此身動。由心故行。是故應當先調於心。莫苦其身。而說偈言:

此身動時由心轉,應先調心莫苦身。身如木石無所知,何故隨心而困體。

爾時菩薩。復作是言:若前所說,因於斷食。當得福者,其野獸等。應得大福。又復貧人。以其先業果報微淺。不深植故。資財乏少,猶如世間無功德人。常求地上一切神祇功德之水。以澡浴身。望應得於如心所願。其事不然爾時彼諸苦行師等。白菩薩言:明智仁者,仁於此處。見何等患。菩薩答彼苦行師言:汝今行此苦行之事。後日還來入此有處。其苦行師。復更詳共問菩薩言:我此處有如是法行。菩薩報言:云何得知如此苦行。還入有處。汝等此行。非究竟入非無畏處。

時苦行師。復更重白於菩薩言:大德仁者,唯願仁者,莫作如是說。我今此居。所行道路。是無畏處。有大功德。若人依此道路行者,舍此惡形。得勝妙身。

菩薩報言:雖舍惡形後得妙身。而實未是離有之法。因今苦身。得於後身。然彼後身。亦未離苦。所以者何。雖復行於多種苦行。望欲求樂。而不離苦。其苦行師。復更執理。白菩薩言:仁者不然。不以苦行後還得苦。但以我等苦此身故。後世決定。得於快樂。菩薩復答如此之言:亦是無智。何以故?譬如有人。欲求於利。不知其內而有大失。以知失故。欲求利者,此非智人。

爾時彼有一婆羅門。在於衆中。高聲唱言:希有希有。此之王子。是真實智。譬如有人。得美飲食。而和雜毒。誰樂欲啖。如是此事。後雖得樂。而未離於有爲生老病死之法。此豈非是還求後生。

爾時菩薩。復作是言:苦苦世間。憎死命鬼。復求後生此大癡騃。苦行師言:善哉王子。仁慎莫深諦觀此行。此行過去無量大德。共行此行。此之居處。往昔無量諸王仙等。百千萬億。行此苦行。而共求於後世之樂。菩薩又言:如汝今言千萬歲者,希有大癡。嗚呼妄語。此處大德。以苦行故。分別境界。求後世樂。於未來世。受生死有。不曾知足。於煩惱中。不作所作。展轉其中。以其世間求於樂故。反多得苦時苦行師。復作是言:仁者王子。此境界主。寐(亡私反)洟(陀利反)羅城。其王欲作無遮之會。祭祀諸天。殺害衆生。其數不少。求後受樂。菩薩復言:凡以殺害。而得法者,可名行乎。其苦行師。又復白言:我相承來。祭祀諸天法用如是,菩薩報言:何有苦他名爲法也。有塵坌身。還將塵拭。能得淨乎。有血塗身。還以血洗。豈能得淨。有行非法。當得於法。無有是處。苦行師言實有是處。菩薩又言:有何因緣。苦行師言:依韋陀論。往仙所說,菩薩又言:此是何義。苦行師言:若有諸人。祭祀諸天。是名爲法菩薩又言:我且問汝世間近法。若人殺羊。祭祀天已,得如法者,何故不殺所愛親族而祭祀天。是故我知殺羊祭祀。無有功德。汝行雜法。意欲如是,

爾時菩薩遙見。去此坐處不遠。有一叢樹。如尸陀林。菩薩見已,告彼苦行諸師等言:尊者但看彼地處所。名何苦行。而彼林下。或有死屍。諸鳥所食。或有死屍。白骨而聚。今者現見。或有死屍。以火焚燒。成一聚骨。或有死屍。懸著樹上。或有死屍。被其眷屬之所殺害。莊嚴其座。依法而葬。後生慚愧。或有死屍。眷屬圍繞。相送來向尸陀林中。安置於地訖還歸舍。其苦行師。又復更言:仁者王子。然其彼處尸陀林者,四輩共同。無有簡眩平等施身。福德之地。名爲曠野。此處地方。佈施身者,不用苦力。速生天上。求世勝處。速得受樂。或有仁者,投身絕崖。或燒或施。而生天上菩薩復言:若當如是,修行行者,後求富貴。嗚呼大癡。嗚呼無常。而求後世。多有怨讎。求後富貴。嗚呼大苦。還求大苦。彼等癡愚。無智之人。入大火聚。入大蛇口。菩薩如是辯才之舌。向諸仙人。說解脫言:作微妙語。如是說時。日將向沒。

是時菩薩。還彼仙人所居之處。一夜停宿。後日天曉。更餘處行。彼等諸仙。隨菩薩後。次第而行。

爾時菩薩。少時行已,見彼諸仙隨後而行。菩薩見已,即便依一樹下而坐。彼等諸仙。圍繞菩薩。或坐或立。

是時彼諸衆仙之中。最老仙人。向於菩薩。生希有心。而白之言:仁者王子。自汝來至我所住處。時彼地方。而自莊嚴。仁者出已,彼處如今即成曠野。以是義故。唯願仁者,莫舍於我所坐之處。何以故?凡人慾得疾生天上。在此福地。而修行者,不久即生。向於天上。是故仁者,不應舍此如是微妙先聖所行清淨之所而行餘處。而說偈言:

仁來我林威德嚴,今去忽然成曠野。是故不應相棄背,如人愛命莫捨身。

爾時諸仙。說是偈已,即更白言:仁者王子。今在此處。得不見於無有恩義鄙惡人乎。或見墮於雜行之人。或復見於不淨行人。若不如是,仁者何故不樂於我所居停處。我等諸仙。欲隨仁者作於善友。隨順不逆。奉教隨行。欲共仁者求勝妙處。假使歲星共仁者居。猶得勝處。何況我等。苦行諸仙。

爾時菩薩。得彼諸仙上首。請欲同求解脫。見其意已,即說自心本所誓願。兼復讚歎彼等苦行一切諸仙。而語之言:仁者諸仙。今者已得無礙之辯。而身久來習行如法。內心淨故。能於未曾所識人邊。

生大殷重敬念之心。今若欲舍猶如親愛。乃生大愁。其事雖然。但仁者輩。所求之法。爲生天果。我不然也。我今乃欲志求解脫。不欲取有我之意。願決定如是,我心既觀如是相已,見於汝等所居之處。心不願樂。一欲求還。一欲求去。此二甚遠。然我亦非不樂此處。又亦不復憎疾他人。亦非見於他人過咎。而不祝

此舍背行也。然汝等輩。皆住於法。隨昔仙聖有所言說。汝等一切。皆悉已得大仙之法。是時彼等諸仙人。見菩薩所求解脫勝上。於菩薩所。更生殷重愛敬心想。

爾時彼衆。其中有一梵志仙人。恆臥灰中。或編椽上。身著死屍。糞掃衣服。耳目青黃。鼻長身白。手執軍持。聞菩薩說如是語已,向菩薩面。歡喜以報嘆菩薩言:仁者所語。極大微妙。最上誓願。汝今乃能年少之時,未受五欲。見諸過患。若不渴仰。欲生天者,豈能得知天上後患。如是觀已,而求解脫。彼人不久。便得解脫。若當仁者,有如是意。決定欲求彼解脫者,汝今宜應速疾而行。去此不遠。有一仙人住止之所。名日穿藏。彼有一仙。名阿羅邏。彼仙已得決定正智清淨之眼。仁者可至彼邊諮問。應聞至真方便行路。仁者若聞此之方便。必至彼真。如我意觀仁者所見。必過於彼。如今仁者,心想及身。一切相貌。決定當度諸智彼岸。勝於往昔諸仙人等未曾證者,今悉得之。

爾時菩薩。報彼梵志仙人等言:願如仁者所述可也。

是時菩薩。舍彼仙人殷勤勸請。背之而行。意欲向於阿羅邏所。而有偈說。摩訶釋種聖王子,善巧美語慰諸仙。決欲前向羅邏邊,所有諸仙還自祝

佛本行集經王使往還品第二十五上。

爾時國師大婆羅門。及一大臣。二人齊共受淨飯王悲哀瀝淚啼號敕已,即便整備賢善好車駕馭而立。奉承大王威德勢力。從所住城迦毗羅出。出已尋逐菩薩腳跡。速疾而行。漸漸至於彼跋伽婆仙人住處。其跋伽婆。遙見使來漸將向近。即起前迎。而口唱言:善來仁者,云何忽屈來到此間。願且消息。少時停止。此草鋪上解歇暫坐。我當具辦甘果冷水。隨意飲食。時二使人。即便頂禮彼跋伽婆仙人之足。禮已卻退坐於一面。坐安隱已,其跋伽婆。種種慰勞王二使人。

爾時大臣。即便逆止跋伽婆。語而問之言:大仙尊師。我等今被彼甘蔗種大淨飯王敕命而來。我身即是彼王大臣。指國師示。此是彼王國之尊師大婆羅門。彼甘蔗王。有一太子。字悉達多。以畏生老病死之故。欲求解脫。舍宮入山。傳聞道其已至此處。我等求彼故來至此。作是語已,跋伽婆仙。即便報彼二使人言:實有此事。然其脩臂功德具足勝上丈夫。曾至此處。至此處已,而問於我所修行法。我依實說。彼既知已即雲:此雖勝於人間。其後還來入生死中。非是究竟解脫之處。嫌故舍去。欲求出離解脫生死。今者進向於阿羅邏仙人居所。而說偈言:

脩臂丈夫功德具,至此聞我法非真。欲求至極大涅槃,揹我今向阿藍所。

爾時二使大臣。國師婆羅門等。聞跋伽婆仙人語已,以至孝心於淨飯王殷重敬故。不覺疲乏。無有懈倦。不食甘果。不飲水漿。依跋伽婆仙人之語。即共相尋向菩薩所。彼等漸至到菩薩邊。遙見菩薩在於林中。於一樹下。鋪草而坐。除其一切諸寶嬰珞。身體放光。巍巍顯赫。而自莊嚴。譬重雲中。忽然日出。照耀天下。滿林樹間。見已相與從車而下。安庠徒步。向菩薩邊。至已頂禮於菩薩足。口同唱言:唯願聖子。一切常勝。更自前立。近菩薩邊。

爾時菩薩。慰勞彼等。隨於彼等所能堪受。勞謝語言:而慰問已,菩薩命令相近而坐。二使坐已,白菩薩言:大智太子。聖子之父。淨飯大王。以心愛敬於聖子故。大受苦惱。所以者何。當於聖子出宮之日。大王聞已,立地自撲。迷悶而絕。全不覺醒。以水灑噴。良久乃穌。既複本心。流淚滿面。憶念聖子。其狀如是,今遣我等。來聖子邊。唯願聖子。正心專聽正如是敕。我以知汝正意樂法。我以知汝不住我宮。必應出家求無上道。其理雖然。但今非是汝入山時。我既見汝非時入山。是故我今憂愁苦毒。全身被然,猶如猛火焚燒大林。汝今且可割意。還來入於我宮。暫舍於汝愛法之心。受我愛重若如此者,是汝法行。若汝不還。至我目下。今我受苦如是增長。譬如大河。長遠流注。於一時頃。兩岸崩頹。其水被填。忽然斷絕。又如猛風吹大雲陣。譬如熱天火燒乾草。譬如旱月煎涸諸泉。譬如雹摧盛春苗稼。善子我今心亦如是,以爲憶念恩愛汝故。心大沸惱。煎燒破碎。是故汝且回還向宮。享受王位。治化天下。於後若見有善惡事。當任汝心。入山求法。

上一頁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