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②。善有果③而已,不敢④以取強⑤。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⑥則老,是謂不道⑦,不道早已⑧。
譯文
依照“道”的原則輔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強於天下。窮兵黷武這種事必然會得到報應。軍隊所到的地方,荊棘橫生,大戰之後,一定會出現荒年。善於用兵的人,只要達到用兵的目的也就可以了,並不以兵力強大而逞強好鬥。達到目的了卻不自我矜持,達到目的了也不去誇耀驕傲,達到目的了也不要自以爲是,達到目的卻出於不得已,達到目的卻不逞強。事物過去強大就會走向衰朽,這就說明它不符合於“道”,不符合於“道”的,就會很快死亡。
註釋
1、其事好還:用兵這件事一定能得到還報。還:還報、報應。
2、凶年:荒年、災年。
3、善有果:果,成功之意。指達到獲勝的目的。
4、不敢:帛書本爲“毋以取強”。
5、取強:逞強、好勝。
6、物壯:強壯、強硬。
7、不道:不合乎於“道”。
8、早已:早死、很快完結。
引語
歷來在解釋《道德經》的學者中,有一派認爲《道德經》是一部兵書。究竟它是不是一部兵書,這個問題在本章評析中再作論述,但老子具有反戰思想則是無疑的。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動盪不安,大小戰爭此伏彼起,給國家帶來破壞,給老百姓的生活造成災難。老子反對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和願望。在本章裏,老子認爲戰爭是人類最愚昧、最殘酷的行爲,“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揭示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老子主張反戰的思想,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有其積極的意義。
評析
在《道德經》的這一章和下一章里老子都講到用兵問題。但必須重申,《道德經》主要是一部哲學著作而不是兵書,他論兵是從哲學的角度,而不是軍事學的角度。講到許多哲學問題時,也涉及到軍事,因爲哲學與軍事雖非屬於同一學科,但有許多內在相通之處。他着重講戰亂給人們帶來的嚴重後果,這是從反對戰爭這一角度出發的。因爲戰爭是人類最殘酷最愚昧的行爲。本章中所講“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就是講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災難。
唐代王真《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說,“五千之言”,八十一章,“未嘗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明未王夫之也認爲《道德經》可爲“言兵者師之”。近人章太炎說,《道德經》一書概括了古代兵書的要旨。他指出,“老聃爲柱下史,多識故事,約《金版》、《六韜》之旨,著五千言,以爲後世陰謀者法。”(《訄書·儒道》)當代學者張鬆如認爲,八十一章中直接談兵的,本章、下章及六十九章,共三章而已。講哲理偶以兵事取喻者不及十章。所以《道德經》不是兵書,例如從軍事學角度講,它無論如何也不能與《孫子兵法》相提並論。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是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哲學家、思想家們對這些社會實際問題並不會熟視無睹。他們從這些戰爭的過程中,觀察到某些帶有哲理性的問題,並上升到哲學高度加以分析研究,尋找到包括戰爭在內的一般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如“物壯則老”等,這無疑具有普遍的啓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