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集首都到处有文章

  北京是我们六亿五千万人民的首都,也是世界上的一座名城。无论是从历史文物上来看,还是从解放后的建设上来看,不管是从文化教育上看,还是从工农业生产上看,北京都有取之不竭的文章资料,随时随处都有值得写下来的好事情。

  不要说久居于此的“老北京”,就是一位只到北京参观几天的,也会得到一些印象,一些享受,一些好处,值得写下来,发生影响。

  以“老北京”来说,十几年来他会天天发现周围起着变化:这里街道展宽了,那里添了新的工厂或学校,这里的医院扩大,那里正在修整一所古建筑。他是“老北京”,可是眼前的北京正在天天突破他记忆中的那个北京。假若他不经常出去走走、看看,他就会连街道也不认识了,只好自动取销“老北京”的资格!

  是的,北京是用跃进的步子向前走呢。谁若迈着方步慢慢地扭,谁就远远落在后边。可千万别落在后边,因为北京的改造与发展并不是随意乱拆乱改,而是集思广益,计画周详,符合人民的利益与需要的。这里不仅是孤立的一座高楼,那里也不仅是一条孤立的新路。这高楼,那新路,都是与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系的。是呀,那些新建筑新设施中都穿着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红线啊。明乎此,一楼一路便也值得想想、写写了。

  很难想象:北京只是街道更宽更美了,工厂与学校更多更大了,而北京人民的精神面貌,与社会风尚,还是原封未动,毫无变化。事实上,一种有集体思想的,热爱劳动的,勤俭朴实的北京人正在成长起来,作出许许多多值得歌颂,值得学习的先进事迹来。这种人不单在工厂与人民公社里,而且也在小胡同与大院里。这就使我们更有的可写,而且应当多写了。“老北京”们只须闭上眼想一想,就能想起多少旧时代的人来,和他们的所作所为。用这些过去的人与事和今天的人与事一比,就比出文章来了,也就不能不热爱今天的北京了。

  我自己虽然离开北京多年,可究竟是生在北京,多少记得些北京的老人老事儿。因此,现在我每逢在街上逛逛,就觉得路上行人非常可爱,总想跟他们都打个招呼,说几句亲切的话儿。这点感情是我在解放前所没有的,也不可能有。是呀,小时候上街打一个钱的醋,母亲都要嘱咐我几遍:“直去直回来,别跟生人说话!”真的,那时候“生人”多,其中有的确实可怕。今天,似乎生人不多了。看看警察,可爱;看看店员,可爱;看见别人可爱,自己也就想作个可爱的人。看见个女工人,不由地就想到:她也许就是个先进工作者!看见个进城来买东西的农民,就又想到:说不定他就是个劳动模范或植棉能手!对了,往年见人,总有些猜疑;如今见人,总希望他是有功于国家、社会的。这样回忆过去,瞻望未来,心中就有了一股热气儿,情不自禁地想去颂扬新北京的新人新事了。

  我也会想到,那只来京参观几天的,也不能不动心。北京在各方面都有特点,有些特点还是举世无双的。随便举一个例子说:北京有多少树木啊!我游览过一些欧美名城,都没见过这么多的树木。夏日登白塔或景山看看吧,北京是一座绿海,闪动着金色的波浪——宫殿上发着光的黄琉璃瓦。是呀,连我的小院里也有几棵果树呀。北京人有种树的传统,加以解放后政府大力提倡栽树造林,北京的绿海便越来越壮观了。

  北京的社会风气也好哇!走个十里八里的,保管看不见一个奇装异服,招摇过市的人妖。北京的人民是多么勤俭朴素啊!是呀,不到节日,姑娘们连花裙子都不高兴穿出来。这里有一股子表里一致的革命干劲!同时,无论在哪里都看得见许多笑脸,使人感到温暖。是的,谁都能一眼便看出北京城有它的特点,北京人也有他们的特点。这些特点不是古怪离奇,而是大方美丽,使人感到亲切、高兴。怪不得到过北京的,尽管只停留十天八天,都一辈子也忘记不了它呢!

  假若来北京参观的人是这样,那么在这里住了半年八个月的,或三年五载的,就必更多闻多见,可以发为文章了。这么说来,不管是“老北京”,还是“新北京”,都可以写点反映首都生活的文字。有的事情虽小,可是经过作者的深思默虑,就可以写出较深的意义来,发生影响。文章么可长可短,在北京就反映北京总是值得作的事。北京是我们的首都啊。

  《北京晚报》拟征刊反映北京的文字,这的确有些意思,大家就都写写吧!认识北京,反映北京,从而热爱北京,对己对人都有好处!

原载1963年3月17日《北京晚报》

上一页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