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歲暮驚風駭浪之中傳來了消息,帶來了人們底嘶和吼。我們底纖細的神經戰慄了,而日子就一天一天地過去。
-
民國紀元前一年,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就在那時發行。不知在第幾期上,看見了十首遊戲詩,題名叫做《都門窯樂府》,不經意的一讀,立刻就感覺到一種濃郁的趣味,於是讀了又讀,一直讀到背
-
五月的一天我到施高塔路住處看看,綠色的爬山虎多麼美麗啊。我們舊居的牆上這種水盈盈的嫩葉全都出來了。K氏留下的白楊樹已被戰火所摧而枯萎,而我們所扶育的私生子已經長大,幼葉也出來了。
-
10日,5時即起身。6時20分由張家口開車。過陽高時,本想下去遊白登堡,因昨夜大雨滂沱,遍地泥濘,不能下足,只好打消此議。
-
我在這裏所要說的春天的菜,是柳花菜。不嘗柳花菜者,已廿餘年。每到初春,望見柳樹嫩綠的枝葉,舌端便朦朧地泛起苦味的芳鮮。
-
“……還是臘月天,桃花卻已開了,乍看到那一叢叢深紅淺紅,還以爲是另一種冬日的花樹,待走近了,果真是伴着春天的豔桃。
-
“想不到,那個說是在前線打死的當兵的丈夫,前幾天又回來了,——”我那個隱居的朋友,頂着正午的大太陽,從離城十里的鄉間跑進城,還是那麼急躁地無頭無尾地衝出了這一句話,然後就把自己交付
-
鷹乏了,憩息于山巖之上,沉默着,垂着雙翼遮住她底爪子。我看過鷹飛,也聽過鷹底歌唱,而如今,鷹是乏了。
-
一九三八年夏在武漢……雖然敵人已經摧毀了馬當,並且北路的平漢線上,駐馬店一帶的交通也被截斷了,但留在武漢的人,卻沒有什麼異樣。
-
古代的北京有海港嗎?回答:有海港。那麼,什麼地方是古海港呢?回答:就是什剎海和積水潭的那一片水面。這個海港現在雖然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這一段歷史卻很值得我們研究。
-
——二十六年四月十四日星期三日記昨夜做了不少的夢。早晨起來,頭目也不大清楚,知道又該疏散疏散了。
-
季候已經入了秋,可是早晚和白天的熱度,仍然徘徊在寒暑表的九十至一百的兩條細線之間。
-
在地上用粉塊寫着尺大的三個“飛白”字:“一人班。”這是在什剎海的最南邊,隔了一面殘缺的牆。
-
那簡直像夢一般地,她又從遙遠的地方飛回來了。她孩子似的撲向母親的懷裏,就把她那沾滿了塵砂的短髮的頭,埋在母親的胸前。
-
雙流劉豫波先生與英國蕭伯納同年,都是九十一歲有零的老人。我們從報紙雜誌上,偶爾得到關於蕭伯納的記載,又從朋輩口中,偶爾聽到關於劉先生的傳說,使我們深深感到這兩位中外有名的老人,在八
-
早晨剛給你一信,現在又要給你寫信了。上午9時半早餐後,出發遊昭君墓。墓在綏遠城南二十里。
-
據說中國識字的人很少。然而咱們沒有統計過,如果說中國的識字人只有一萬,或者兩萬,大概你總要搖頭罷?可是,事實上所謂新文學——以及“五四式”的一切種種新體白話書,至多的充其量的銷路只
-
——讀鄒韜奮編譯的《革命文豪高爾基》……想着,也許這是——一本好書,誠心誠意地寫了的,不少人讀着它而感動
-
山野之中,有一種落葉的喬木,叫做楮樹,在我國南方生長茂盛,北方也能生長。但是,過去有許多人認爲它不是好木材,不願意栽培,因此,這種樹木似乎越來越少了,這是很可惜的。
-
所謂海,是什剎海,俗或叫作十家海的。爲什麼要寫這《海涯瑣記》呢?日昨,可以君到小庵來,說是《紅藍白》將出版了,要我寫點什麼文章之類。
-
近來正是窘極,要想在聲樂範圍之內,找些有趣的題目研究,竟是左也找不着,右也找不着。
-
疲憊的列車歪歪倒倒地駛進土臺邊上時,已經快近黃昏了。北部的黃土平原,顯得異樣遼闊而且荒涼,一望蒼茫的暮色,是無邊無際,在朦朧裏面隱伏着的,好像是無數從遠古以來所遺留下來的大的和小的
-
有人說,現在的文壇正是一個空白時代,那或許也對,因爲目下雜誌上作品雖多,指導的藝術作品卻並不多。
-
一個人的信用可喪失於一朝一夕一事一語,但培養信用卻在平日之日積月累,而不能以一蹴幾,故欲憑空一旦取人信用是不可能的事情。
-
我該記得那是一個寒冷的天,在那近北的古舊的大城裏冬日自有它的威嚴。幾個人從茶店中出來,立刻拉起衣領,雖然只是十點鐘,已經是路靜人稀了。
-
話說中華民國十三年秋,小可看了一場西洋鏡之後,葉落歸根,依然精赤條條跑回這九里三分的成都來時,在前六年與幾個朋友共同辦理的《川報》,還未被楊督理子惠先生封閉,仍一天兩大張的在印行
-
××,不知是往事丟下了我,或是我丟下了往事;在那一面我真的感覺到十分平靜。這麼多年情感的折磨,也儘夠我忍受的了,使我猛然醒過來的仍是那麼一個人。
-
英國十八世紀有一位文學家大概是Fielding(菲爾丁)吧曾經刻毒地調侃當時的傳記文學。他說在許多傳記裏只有地名,人名,年月日是真的,裏面所描寫的人物都是奄奄一息,不像人的樣子;小
-
一個月以來的恐怖生活總算已經過去。現在,經過了長途的山道汽車的奔馳,終於來到這海濱的汽船站,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鮮的空氣。
-
一先生的故鄉西曆一八六六年,在民國紀元前四十六年,就是清同治五年,陰曆十月初六日,先生生於廣東香山縣的翠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