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除卻天邊月,莫人知。
-
據日本文部省調查,去年度日本全國學生因思想犯罪而被處分的事件,計一百四十八件,被處分人數計八百六十二人,打破以前之紀錄,就中高等學校佔五十一件,四百十名,爲總數之百分之五十,至本年
-
——在先生逝世五週年紀念會講紀念魯迅先生,我想,最好用學術演講。今天有曹靖華先生講“魯迅與翻譯”,郭沬若先生講“魯迅與王國維”,都是極有價值的演講。
-
雖然是冬天,天氣卻並不怎麼冷,雨點淅淅瀝瀝的滴個不已,灰色雲是瀰漫着;火爐的火是熄下了,在這樣的秋天似的天氣中,生了火爐未免是過於燠暖了。
-
我剛剛從漢林路的一個朋友家裏,遷居到現在住的地方時,覺得很高興;因爲有了兩個房間,一做臥室,一做書室,顯得寬敞得多了;二則,我的一部分的書籍,已經先行運到這裏,可讀可看的東西,頓時
-
最近看見張耀翔君在《心理》雜誌做的一篇文章,題目是《新詩人的情緒》,(《心理》第三卷第二號,)內容論的是“感嘆符號車載斗量。
-
來津以後得見知堂老人所作《魯迅的故家》一書,署名周遐壽,一九五三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
-
高爾基是我受影響最大,得益最多,而且最敬愛的一個作家。當從報紙上得到他的病訊的時候,我正應一個朋友的邀約,準備到杭州去作一個短時間的旅行,爲了掛念這病着的大作家,我帶了兩本最心愛的
-
惡運緊緊地包住他,不幸一件一件地發生:父來死了,母親也死了,妻又染了很重的病。終日悲傷着,煩惱着,可是在事實上一點用也沒有。
-
朝晨,當雲雀飛翔在空際,新晴的天色照着黎明底彩霞的時候,我是悵然了,如同由一個夢裏覺醒。
-
一天,接着一天,流過去了。我們應當因這而感激吧?除此,我們還能有什麼感激的呢?太陽升起的時候,我們是懶惰的;太陽沉落的時候,我們是憂愁的……太陽沉落以後呢?我們底夢是一個平安的夢麼
-
據說在美國對於人的觀察,很通行所謂4P要訣。第一個P是Personality,譯中文爲“人格”;第二個P爲Principle,可譯爲“原則”或“主義”;第三個P爲Programme
-
說起我的母親,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寧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麼名字!這件小事也可表示今昔時代的不同。
-
——魯迅先生逝世五週年雜感之二魯迅先生始終是一個作家、學者,乃至是一個思想家或批評家。他對於國家民族,對於社會,對於人類,都有熱烈真誠的愛。
-
一別了,我愛的中國,我全心愛着的中國。當我倚在高高的船欄上,見着船漸漸的離岸了,船與岸間的水面漸漸的闊了,見着許多親友揮着白巾,揮着帽子,揮着手,說着Adieu,Adieu!①聽着
-
爲了和弟弟面相的相肖,多少人都生着可笑的誤會,就是有一點熟的人,有的時候也分不清了。
-
喂,你沒有看見過上海麼?就是那邊,你看,那一派紅光。那不是火,傻孩子,那不是我們那裏燒山的野火,那是那個不眠的大城冒出來的光。
-
今天是北京大學第二十二週年的紀念日。承校長蔡先生的好意,因爲我不日就要往歐洲去了,招我來演說,使我能與諸位同學,有個談話的機會,我很感謝。
-
花也憐儂所作《海上花列傳》,現由上海亞東圖書館標點重印。當其清樣打成時,恰巧我經過上海,館中就把校閱清樣這一件事囑付了我。
-
—獻給已故的先生和友人許寂寞,難受的奴役,被奪的自由,無盡的秋冬,執拗的疾病……唉,可憐的,可憐的亞夫尼爾……—自屠格涅夫底《死》讀着別人對於舊友的追憶,我就會記起你來,深陷的眼睛
-
“自修有許多的困難,這是實在的。但這些困難並不是不能克服的。第一,我們要有決心。
-
“山中無曆日。”這是一句古話,然而我在山中卻把歷日記得很清楚。我向來不記日記,但在山上卻有一本日記,每日都有二三行的東西寫在上面。
-
江南人的食糧以稻米爲主。“八一三”後,米糧的問題,一天天的嚴重起來。其初,海運還通,西貢米、暹羅米還不斷的運來。
-
雖然是才踏上了中年的邊沿,也深深地感覺到舊日的相識者成爲古人了已經是過多。在這個歲月中想活下去自然是不容易的事,可是像我這樣只有窄小的友羣的人在兩三個月中便以警惕來聽受三四個友人的
-
“經理……您說說……我幹了五年……哪一天我不是早到晚歸?……不能辭了我……公司的事又不是不好……就是,就是您給我減點薪我也得幹——”這一個月裏,幾乎每天他都要這樣地說着,有時候向了
-
適之兄:六月前接到你寄給我的《新青年》,直到今天才能寫信說聲“多謝”,也就荒唐極了。
-
是在黃昏,我攜着我底孩子逃了出來。孩子非常慌張,他還沒有他底力量;至於我,我卻太老了。
-
霧是沉重的,江面如同掛起了一層純白的罩紗,夜航的小船掛着紅燈,在白色的霧裏時隱時現,好像是失眠的人勉強地睜開的眼睛。
-
我國文人是要考科任官的,他們不能和娼優隸卒成爲伍。讀書人不勞動,勞動人爲苦力人,所以我國讀書人不肯打掃自己房間,俯下去揩一揩地板的。
-
“理想爲事實之母”,這句話好像是很合於真理的,尤其是因爲很耳熟的一句成語,我們往往不假思索地把它認爲確切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