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中華民國十三年秋,小可看了一場西洋鏡之後,葉落歸根,依然精赤條條跑回這九里三分的成都來時,在前六年與幾個朋友共同辦理的《川報》,還未被楊督理子惠先生封閉,仍一天兩大張的在印行
-
英國十八世紀有一位文學家大概是Fielding(菲爾丁)吧曾經刻毒地調侃當時的傳記文學。他說在許多傳記裏只有地名,人名,年月日是真的,裏面所描寫的人物都是奄奄一息,不像人的樣子;小
-
一個月以來的恐怖生活總算已經過去。現在,經過了長途的山道汽車的奔馳,終於來到這海濱的汽船站,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清鮮的空氣。
-
一先生的故鄉西曆一八六六年,在民國紀元前四十六年,就是清同治五年,陰曆十月初六日,先生生於廣東香山縣的翠亨村。
-
——沒有想到我還能在這個城安然地住下來,而且還住得這麼好。那些好意地擔心着我不適於在這個城居住的友人也覺得十分驚訝起來了:“想不到啊,你住得這麼好。
-
我嘗說詩與小說,是文學中兩大主幹,其形式上應行改革之外,已就鄙見所及,說過一二。
-
(特勒舒門譯)蒙旦是近代小品文的鼻祖,同時他又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小品文家。他除開幾十篇長長短短絕妙的小品文外,沒有別的文學作品,但是這一千多頁的無所不談的絮語已夠固定他在文學史裏的
-
啊,這過去的時代啊!到處微微地鋪上了一層黃昏,陳列着些個軟弱的幻影。不躍動,只鎮靜而等待。
-
我們所住的高等法院看守分所裏的這個病室,因爲是新造的,所以比較的清潔。牆上的白粉和牆上下半截的黑漆,都是簇簇新的;尤其僥倖的是,沒有向來和監獄結着不解緣的臭蟲。
-
——考古遊記之二去年3月26日午夜,我從西安到了洛陽。這個城市也是很古老的,又是很年輕的。
-
在臨清,被此間主人“投轄”相留,每日吃睡,更無事可做。案頭有一部“野書”,叫什麼《永慶昇平》。
-
苦痛和快樂我逡巡在苦痛和快樂的邊沿上,小心地邁着我的腳步;原以爲它們中間有遙遠的距離,不曾想它們卻是那麼相近。
-
告訴你,在那裏,沒有黑夜,也沒有黎明,天色永遠是茫然的。真的,是茫然的,你不大明白麼?一切都是掛在或有或無之間,讓你感覺不到什麼,不能說強,也不能說弱。
-
據日本文部省調查,去年度日本全國學生因思想犯罪而被處分的事件,計一百四十八件,被處分人數計八百六十二人,打破以前之紀錄,就中高等學校佔五十一件,四百十名,爲總數之百分之五十,至本年
-
“誰的胳膊粗,拳頭大,誰是主子。”有人這樣說。這句話彷彿是對的。自從狀元老爺倒了運,輪着軍官大人出風頭了。軍官大人不但胳膊粗拳頭大,而且還有洋槍洋炮,飛機毒瓦斯,坦克車……!
-
在寒風呼嘯的夜裏,拽着疲倦的腿,沿着碎石子鋪成的高低不平的路,我如同一個永遠也不休息的旅人,向着市外暫時寄住的家走了去。
-
在某一會議,有人提議說,新聞紙要給他通俗化些。對於這個試題,議論很有趣,有人說如改白話,字數要增加,新聞紙張不足之時,這是難辦。
-
和我同時被捕的幾個“難兄難弟”,關於他們的生平,我已和諸君談過了。最後要談到我們的一個“難妹”。
-
中國的算命先生最善於替人家“看日子”。討老婆,出殯,安葬,開工等等都要挑選吉日。
-
雖然是才踏上了中年的邊沿,也深深地感覺到舊日的相識者成爲古人了已經是過多。在這個歲月中想活下去自然是不容易的事,可是像我這樣只有窄小的友羣的人在兩三個月中便以警惕來聽受三四個友人的
-
今天是北京大學第二十二週年的紀念日。承校長蔡先生的好意,因爲我不日就要往歐洲去了,招我來演說,使我能與諸位同學,有個談話的機會,我很感謝。
-
花也憐儂所作《海上花列傳》,現由上海亞東圖書館標點重印。當其清樣打成時,恰巧我經過上海,館中就把校閱清樣這一件事囑付了我。
-
—獻給已故的先生和友人許寂寞,難受的奴役,被奪的自由,無盡的秋冬,執拗的疾病……唉,可憐的,可憐的亞夫尼爾……—自屠格涅夫底《死》讀着別人對於舊友的追憶,我就會記起你來,深陷的眼睛
-
“自修有許多的困難,這是實在的。但這些困難並不是不能克服的。第一,我們要有決心。
-
“山中無曆日。”這是一句古話,然而我在山中卻把歷日記得很清楚。我向來不記日記,但在山上卻有一本日記,每日都有二三行的東西寫在上面。
-
江南人的食糧以稻米爲主。“八一三”後,米糧的問題,一天天的嚴重起來。其初,海運還通,西貢米、暹羅米還不斷的運來。
-
據說,今年是國貨年。但是,今年出現了茅盾的《子夜》。《子夜》裏的國貨大王——或者企圖做國貨大王的吳蓀甫,“他有發展民族工業的偉大志願,他向來反對擁有大資本的杜竹齋之類專做地皮、金子
-
圓圓的紅的光和綠的光向我的身上撲來,待傾斜着軀體躲避時,才陡地想到行爲的可笑,因爲是正安適地倚坐在車上層的近窗座位上。
-
“經理……您說說……我幹了五年……哪一天我不是早到晚歸?……不能辭了我……公司的事又不是不好……就是,就是您給我減點薪我也得幹——”這一個月裏,幾乎每天他都要這樣地說着,有時候向了
-
適之兄:六月前接到你寄給我的《新青年》,直到今天才能寫信說聲“多謝”,也就荒唐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