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衆聽說是指佛教之僧侶團的。後來日本人把幾種有閒通俗小說題名爲大衆小說,不過,我們用不着去把它清算,我們曉得大衆乃無產階級內的大多數人便好了。
-
一早晨七時,聽見起牀鍾,在牀中轉動一下,跳起,穿衣服。這種宿舍沒有洗面間,取出一小管的用剩牙膏,用剪刀剪開,把內容拆出,今天用光後,再沒有牙膏用了,坐下來寫一封信給廣州羅宗洛,他叫
-
有一天,我的蘇高子居來了一位賓客,他是一位教育家,他說,他在辦一個教育機關,近來發起一個衛生實驗模範區,要請我去當主任,本來他先找到一個某醫師,某醫師從前爲他們講演過醫學的,他說,
-
文化產物,有各種多樣,但都可以用文字來表現,所以我們知道,文化可使用文字來批評。
-
我國人往往把文化和文藝混同着。如說文藝先行於文化,而哲學是在後面的,這樣說就似乎把文化和文藝的混同分開了。
-
識字有兩種:一種是小孩,女子,走卒在賬房先生旁邊學得幾個字。還有一種是上學;上學的裏面再有兩種:一種是“之乎者也”,一種是“父母兄弟,我的你的”。
-
鴛鴦蝴蝶之要素爲:甜蜜的戀愛,禮教上不許的,多多有各種手段的,有智者的紛糾。他們的舞臺有古時的升官發財,現時的經理髮財,古時的後園亭子,現時的旅館舞場。
-
十一月一日,院子裏的一棵小菊花總算開了幾朵小花,讀陳長衡的走投無路的人口論,嘆了一口氣,到了薄暮,坐公共汽車,看見有一個青年上來,開着一本新出版的《文友》看。
-
天下極樂之根源莫如愛,天下極苦之根源亦莫如愛。然苟得愛之勝利,則雖極苦之中有極樂存焉。
-
前中華職業學校校長顧蔭亭先生新自歐洲考察教育回國,足跡遍歷十數國,經時四年以上。
-
一個人做事,在動手以前,當然要詳慎考慮;但是計劃或方針已定之後,就要認定目標進行,不可再有遲疑不決的態度。
-
我們待人,金錢的勢力有限,威勢的勢力也有限,最能深入最能持久的是感情的勢力,深切懇摯的感情,是使人心悅誠服的根源。
-
我們試冷眼觀察國內外有學問的人,有擔任大事業魄力的人,和富有經驗的人,富有修養的人,總有一個共同的德性,便是“靜”。
-
我們尋常大概都知道敬重“勇氣”和敬重“正氣”。昔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從理直氣壯中所生出的
-
據日本文部省調查,去年度日本全國學生因思想犯罪而被處分的事件,計一百四十八件,被處分人數計八百六十二人,打破以前之紀錄,就中高等學校佔五十一件,四百十名,爲總數之百分之五十,至本年
-
據說在美國對於人的觀察,很通行所謂4P要訣。第一個P是Personality,譯中文爲“人格”;第二個P爲Principle,可譯爲“原則”或“主義”;第三個P爲Programme
-
記者前天(二十一日)上午寫《到新加坡》那篇通訊時,不是一開始就說了一段平風浪靜的境界嗎!昨天起開始渡過印度洋,風浪大起來了,船身好像一蹲一縱地向前邁進,坐在吸菸室裏就好像天翻地覆似
-
今天(八月六日)下午兩點鐘,佛爾第號可到意大利的布林的西(Brindisi),算是到了意大利的第一商埠,明天中午可到該國名城威尼斯(Venice),那時記者離船上岸,此次近三萬裏的
-
記者上次曾經談起倫敦一般居民的住宅,除貧民窟的區域外,都設備得很清潔講究,在馬路上就望得見華美的窗帷。
-
倫敦不能不算是世界上一個大規模的城市,面積近七百方里之廣,人口在七百五十萬人左右;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都集中在倫敦。
-
有獨立觀念的不該做叫花子,做叫花子的似乎就不會有什麼獨立觀念,但是就記者在倫敦所見的許多叫花子,“獨立觀念”和“叫花子”這兩個名詞竟可以聯在一起;有獨立觀念的叫花子,其現象比單純的
-
資本主義社會裏面,因個人主義之高度的發展,家屬的關係也比較地疏淺。這是西洋社會一般的情形,是我們所早知道的。
-
從倫敦到紐約的情形,記者在上次已談過一些,現在要隨意談些到紐約以後的見聞——有的是在歐洲不常有的現象。
-
說起我的母親,我只知道她是“浙江海寧查氏”,至今不知道她有什麼名字!這件小事也可表示今昔時代的不同。
-
我在上次和諸君談過,我們在香港的報館因爲試辦的經費是由幾個書呆子勉強湊借而成的,爲數很有限,所以是設在貧民窟裏。
-
從上次所談的情形,已可看出《生活》週刊的創辦並沒有什麼大宗的開辦費。寥若晨星的職員三個,徐先生月薪二十幾塊錢,孫先生月薪幾塊錢,我算是主持全部的事業,月薪最多的了,每月拿六十塊錢。
-
我們所住的高等法院看守分所裏的這個病室,因爲是新造的,所以比較的清潔。牆上的白粉和牆上下半截的黑漆,都是簇簇新的;尤其僥倖的是,沒有向來和監獄結着不解緣的臭蟲。
-
除“家長”外,我們還有幾個“難兄難弟”,倘若這裏所用的“難”字可作“共患難”的“難”字解。
-
我們這幾個“難兄難弟”裏面,居然有着三個學徒,這也可算是這幾個人的奮鬥史的特色。
-
離開我的故鄉,到現在,已是足足的七個年頭了。在我十四歲至十八歲這四年裏面,是安安靜靜地過着平穩的學校生活,故每年一放暑假,便由天津而上海,而馬江,回到家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