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人間四月天第134章 死是安慰 (1)

    個個連環,永不打開,



    生是個結,又是個結!



    死的實在,一朵雲彩。



    一根繩索,永遠牽住,



    生是張風箏,難得飄遠,



    死是江霧,迷茫飛去?



    長條旅程,永在中途,



    生是串腳步,泥般沉重,



    死是盡處,不再辛苦。



    一曲溪澗,日夜流水,



    生是種奔逝,永在離別!



    死只一回,它是安慰。



    第一章 附錄1  悼志摩[ 原載1931年12月7日《北平晨報》9版“北晨學園哀悼志摩專號”。]



    \/林徽因



    十一月十九日我們的好朋友,許多人都愛戴的新詩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殘酷的,在飛機上遇險而死去。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針刺觸到許多朋友的心上,頓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慟的咽哽鎖住每一個人的嗓子。



    志摩……死……誰曾將這兩個句子聯在一處想過!他是那樣活潑的一個人,那樣剛剛站在壯年的頂峯上的一個人。朋友們常常驚訝他的活動,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認真,誰又會想到他死?



    突然的,他闖出我們這共同的世界,沉入永遠的靜寂,不給我們一點預告,一點準備,或是一個最後希望的餘地。這種幾乎近於忍心的決絕,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現在那不能否認的事實,仍然無情地擋住我們前面。任憑我們多苦楚的哀悼他的慘死,多迫切的希翼能夠仍然接觸到他原來的音容,事實是不會爲我們這傷悼而有些須活動的可能!這難堪的永遠靜寂和消沉便是死的最殘酷處。



    我們不迷信的,沒有宗教地望着這死的帷幕,更是絲毫沒有把握。張開口我們不會呼籲,閉上眼不會入夢,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邊沿,我們不能預期後會,對這死,我們只是永遠發怔,吞嚥枯澀的淚;待時間來剝削着哀慟的尖銳,痂結我們每次悲悼的創傷。那一天下午初得到消息的許多朋友不是全跑到胡適之先生家裏麼?但是除去拭淚相對,默然圍坐外,誰也沒有主意,誰也不知有什麼話說,對這死!



    誰也沒有主意,誰也沒有話說!事實不容我們安插任何的希望,情感不容我們不傷悼這突兀的不幸,理智又不容我們有超自然的幻想!默然相對,默然圍坐……而志摩則仍是死去沒有回頭,沒有音訊,永遠地不會回頭,永遠地不會再有音訊。



    我們中間沒有絕對信命運之說的,但是對着這不測的人生,誰不感到驚異,對着那許多事實的痕跡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盡有定數?世事盡是偶然?對這永遠的疑問我們什麼時候能有完全的把握?



    在我們前邊展開的只是一堆堅質的事實:



    “是的,他十九晨有電報來給我……



    “十九早晨,是的!說下午三點準到南苑,派車接……



    “電報是九時從南京飛機場發出的……



    “剛是他開始飛行以後所發……



    “派車接去了,等到四點半……說飛機沒有到……



    “沒有到……航空公司說濟南有霧……很大……”只是一個鐘頭的差別;下午三時到南苑,濟南有霧!誰相信就是這一個鐘頭中便可以有這麼不同事實的發生,志摩,我的朋友!



    他離平的前一晚我仍見到,那時候他還不知道他次晨南旅的,飛機改期過三次,他曾說如果再改下去,他便不走了的。我和他同由一個茶會出來,在總布衚衕口分手。在這茶會裏我們請的是爲太平洋會議來的一個柏雷博士,因爲他是志摩生平最愛慕的女作家曼殊斐兒的姊丈,志摩十分的殷勤;希望可以再從柏雷口中得些關於曼殊斐兒早年的影子,只因限於時間,我們茶後匆匆地便散了。晚上我有約會出去了,回來時很晚,聽差說他又來過,適遇我們夫婦剛走,他自己坐了一會兒,喝了一壺茶,在桌上寫了些字便走了。我到桌上一看:——



    “定明早六時飛行,此去存亡不卜……”我怔住了,心中一陣不痛快,卻忙給他一個電話。



    “你放心。”他說,“很穩當的,我還要留着生命看更偉大的事蹟呢,哪能便死?……”



    話雖是這樣說,他卻是已經死了整兩週了!



    現在這事實一天比一天更結實,更固定,更不容否認。志摩是死了,這個簡單殘酷的實際早又添上時間的色彩,一週,兩週,一直的增長下去……



    我不該在這裏語無倫次的儘管呻吟我們做朋友的悲哀情緒。歸根說,讀者抱着我們文字看,也就是像志摩的請柏雷一樣,要從我們口裏再聽到關於志摩的一些事。這個我明白,只怕我不能使你們滿意,因爲關於他的事,動聽的,使青年人知道這裏有個不可多得的人格存在的,實在太多,決不是幾千字可以表達得完。誰也得承認像他這樣的一個人世間便不輕易有幾個的,無論在中國或是外國。



    我認得他,今年整十年,那時候他在倫敦經濟學院,尚未去康橋。我初次遇到他,也就是他初次認識到影響他遷學的狄更生先生。不用說他和我父親最談得來,雖然他們年歲上差別不算少,一見面之後便互相引爲知己。他到康橋之後由狄更生介紹進了皇家學院,當時和他同學的有我姊丈溫君源寧。一直到最近兩個月中源寧還常在說他當時的許多笑話,雖然說是笑話,那也是他對志摩最早的一個驚異的印象。志摩認真的詩情,絕不含有任何矯僞,他那種癡,那種孩子似的天真實能令人驚訝。源寧說,有一天他在校舍裏讀書,外邊下起了傾盆大雨——惟是英倫那樣的島國纔有的狂雨——忽然他聽到有人猛敲他的房門,外邊跳進一個被雨水淋得全溼的客人。不用說他便是志摩,一進門一把扯着源寧向外跑,說快來我們到橋上去等着。這一來把源寧怔住了,他問志摩等什麼在這大雨裏。志摩睜大了眼睛,孩子似的高興地說“看雨後的虹去”。源寧不止說他不去,並且勸志摩趁早將溼透的衣服換下,再穿上雨衣出去,英國的溼氣豈是兒戲,志摩不等他說完,一溜煙地自己跑了。



    以後我好奇地曾問過志摩這故事的真確,他笑着點頭承認這全段故事的真實。我問:那麼下文呢,你立在橋上等了多久,並且看到虹了沒有?他說記不清但是他居然看到了虹。我詫異地打斷他對那虹的描寫,問他:怎麼他便知道,準會有虹的。他得意地笑答我說:“完全詩意的信仰!”



    “完全詩意的信仰”,我可要在這裏哭了!也就是爲這“詩意的信仰”他硬要借航空的方便達到他“想飛”的宿願!“飛機是很穩當的”他說,“如果要出事那是我的運命!”他真對運命這樣完全詩意的信仰!



    志摩我的朋友,死本來也不過是一個新的旅程,我們沒有到過的,不免過分地懷疑,死不定就比這生苦,“我們不能輕易斷定那一邊沒有陽光與人情的溫慰”,但是我前邊說過最難堪的是這永遠的靜寂。我們生在這沒有宗教的時代,對這死實在太沒有把握了。這以後許多思念你的日子,怕要全是昏暗的苦楚,不會有一點點光明,除非我也有你那美麗的詩意的信仰!



    我個人的悲緒不竟又來擾亂我對他生前許多清晰的回憶,朋友的原諒。



    詩人的志摩用不着我來多說,他那許多詩文便是估價他的天平。我們新詩的歷史纔是這樣的短,恐怕他的判斷人尚在我們兒孫輩的中間。我要談的是詩人之外的志摩。人家說志摩的爲人只是不經意的浪漫,志摩的詩全是抒情詩,這斷語從不認識他的人聽來可以說很公平,從他朋友們看來實在是對不起他。志摩是個很古怪的人,浪漫固然,但他人格里最精華的卻是他對人的同情,和藹,和優容;沒有一個人他對他不和藹,沒有一種人,他不能優容,沒有一種的情感,他絕對地不能表同情。我不說了解,因爲不是許多人愛說志摩最不解人情麼?我說他的特點也就在這上頭。



    我們尋常人就愛說了解;能瞭解的我們便同情,不瞭解的我們便很落寞乃至於酷刻。表同情於我們能瞭解的,我們以爲很適當;不表同情於我們不能瞭解的,我們也認爲很公平。志摩則不然,瞭解與不瞭解,他並沒有過分地誇張,他只知道溫存,和平,體貼,只要他知道有情感的存在,無論出自何人,在何等情況下,他理智上認爲適當與否,他全能表幾分同情,他真能體會原諒他人與他自己不相同處。從不會刻薄地單支出嚴格的迫仄的道德的天平指摘凡是與他不同的人。



    他這樣的溫和,這樣的優容,真能使許多人慚愧,我可以忠實地說,至少他要比我們多數的人偉大許多;他覺得人類各種的情感動作全有它不同的,價值放大了的人類的眼光,同情是不該只限於我們劃定的範圍內。他是對的,朋友們,歸根說,我們能夠懂得幾個人,瞭解幾樁事,幾種情感?哪一樁事,哪一個人沒有多面的看法!爲此說來志摩的朋友之多,不是個可怪的事;凡是認得他的人不論深淺對他全有特殊的感情,也是極爲自然的結果。而反過來看他自己在他一生的過程中卻是很少得着同情的。不止如是,他還曾爲他的一點理想的愚誠幾次幾乎不見容於社會。但是他卻未曾爲這個鄙吝他給他人的同情心,他的性情,不曾爲受了刺激而轉變刻薄暴戾過,誰能不承認他幾有超人的寬量。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