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通釋雜述第三十四

在昔三墳、五典、春秋、杌,即上代帝王之書,中古諸侯之記。行諸歷代,以爲格言。其餘外傳,則神農嘗藥,厥有《本草》;夏禹敷土,實著《山經》;《世本》辨姓,著自周室;《家語》載言,傳諸孔氏。是知偏記小說,自成一家。而能與正史參行,其所由來尚矣。

爰及近古,斯道漸煩。史氏流別,殊途並鶩。榷而爲論,其流有十焉:一曰偏紀,二曰小錄,三曰逸事,四曰瑣言,五曰郡書,六曰家史,七曰別傳,八曰雜記,九曰地理書,十曰都邑簿。夫皇王受命,有始有卒,作者著述,詳略難均。有權記當時,不終一代,若陸賈《楚漢春秋》、樂資《山陽載記》、王韶《晉安陸紀》、姚最《樑昭後略》。此之謂偏紀者也。普天率土,人物弘多,求其行事,罕能周悉,則有獨舉所知,編爲短部,若戴逵《竹林名士》、王粲《漢末英雄》、蕭世誠《懷舊志》、盧子行《知己傳》。此之謂小錄者也。國史之任,記事記言,視聽不該,必有遺逸。於是好奇之士,補其所亡,若和嶠《汲冢紀年》、葛洪《西京雜紀》、顧協《瑣語》、謝綽《拾遺》。此之謂逸事者也。街談巷議,時有可觀,小說厄言,猶賢於已。故好事君子,無所棄諸,若劉義慶《世說》、裴榮期《語林》、孔思尚《語錄》、陽鬆《談藪》。此之謂瑣言者也。汝、潁奇士,江、漢英靈,人物所生,載光郡國。故鄉人學者,編而記之,若圈稱《陳留耆舊》、周斐《汝南先賢》、陳壽《益部耆舊》、虞預《會稽典錄》。此之謂郡書者也。高門華胄,奕世載德,才子承家,思顯父母。由是紀其先烈,貽厥後來,若揚雄《家諜》、殷敬《世傳》、《孫氏譜記》、《陸宗系歷》。此之謂家史者也。賢士貞女,類聚區分,雖百行殊途,而同歸於善。則有取其所好,各爲之錄,若劉向《列女》、梁鴻《逸民》、趙採《忠臣》、徐廣《孝子》。此之謂別傳者也。陰陽爲炭,造化爲工,流形賦象,於何不育。求其怪物,有廣異聞,若祖臺《志怪》、幹寶《搜神》、劉義慶《幽明》、劉敬叔《異苑》。此之謂雜記者也。九州土宇,萬國山川,物產殊宜,風化異俗,如各志其本國,足以明此一方,若盛弘之《荊州記》、常璩《華陽國志》、辛氏《三秦》、羅含《湘中》。此之謂地理書者也。帝王桑梓,列聖遺塵,經始之制,不恆厥所。苟能書其軌則,可以龜鏡將來,若潘岳《關中》、陸機《洛陽》、《三輔黃圖》、《建康宮殿》。此之謂都邑簿者也。

大抵偏紀小錄之書,皆記即日當時之事,求諸國史,最爲實錄。然皆言多鄙樸,事罕圓備,終不能成其不刊,永播來葉,徒爲後生作者削稿之資焉。逸事者,皆前史所遺,後人所記,求諸異說,爲益實多。及妄者爲之,則苟載傳聞,而無銓擇。由是真僞不別,是非相亂。如郭子橫之《洞冥》,王子年之《拾遺》,全構虛辭,用驚愚俗。此其爲弊之甚者也。瑣言者,多載當時辨對,流俗嘲謔,俾夫樞機者藉爲舌端,談話者將爲口實。及蔽者爲之,則有詆訐相戲,施諸祖宗,褻狎鄙言,出自牀第,莫不升之紀錄,用爲雅言,固以無益風規,有傷名教者矣。郡書者,矜其鄉賢,美其邦族,施於本國,頗得流行,置於他方,罕聞愛異。其有如常璩之詳審,劉之該博,而能傳諸不朽,見美來裔者,蓋無幾焉。家史者,事惟三族,言止一門,正可行於室家,難以播於邦國。且箕裘不墮,則其錄猶存;苟薪構已亡,則斯文亦喪者矣。別傳者,不出胸臆,非由機杼,徒以博採前史,聚而成書。其有足以新言加之別說者,蓋不過十一而已。如寡聞末學之流,則深所嘉尚;至於探幽索隱之士,則無所取材。雜記者,若論神仙之道,則服食煉氣,可以益壽延年;語魑魅之途,則福善禍淫,可以懲惡勸善,斯則可矣。及謬者爲之,則苟談怪異,務述妖邪,求諸弘益,其義無取。

地理書者,若朱贛所採,浹於九州;闞所書,殫於四國。斯則言皆雅正,事無偏黨者矣。其有異於此者,則人自以爲樂土,家自以爲名都,競美所居,談過其實。又城池舊跡,山水得名,皆傳諸委巷,用爲故實,鄙哉!都邑簿者,如宮闕、陵廟、街廛、郭邑,辨其規模,明其制度,斯則可矣。及愚者爲之,則煩而且濫,博而無限,論榱楝則尺寸皆書,記草木則根株必數,務求詳審,持此爲能。遂使學者觀之,瞀亂而難紀也。於是考茲十品,徵彼百家,則史之雜名,其流盡於此矣。至於其間得失紛糅,善惡相兼,既難爲縷,故粗陳概。且同自鄶,無足譏焉。

又案子之將史,本爲二說。然如《呂氏》、《淮南》、《玄晏》、《抱朴》,凡此諸子,多以敘事爲宗,舉而論之,抑亦史之雜也,但以名目有異,不復編於此科。

蓋語曰:"衆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歷觀自古,作者著述多矣。雖復門千戶萬,波委雲集。而言皆瑣碎,事必叢殘。固難以接光塵於《五傳》,並輝烈於《三史》。古人以比玉屑滿篋,良有旨哉!然則萏之言,明王必擇;葑菲之體,詩人不棄。故學者有博聞舊事,多識其物,若不窺別錄,不討異書,專治周、孔之章句,直守遷、固之紀傳,亦何能自致於此乎?且夫子有云:"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知之次也。"苟如是,則書有非聖,言多不經,學者博聞,蓋在擇之而已。

神農本草宋艾晟《本草序》:《神農》舊經止於三卷,藥數百種。樑陶隱居因而倍之。《唐于志寧傳》:帝問《本草》、《別錄》,對曰:班固惟記《黃帝內外經》,不載《本草》。至齊《七錄》乃稱之。世謂神農氏嘗藥以拯含氣,而黃帝以前文字不傳,至桐、雷乃載篇冊。然所載郡縣多在漢時,疑張仲景、華陀竄記其語。《別錄》者,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所記,其言華葉形色,附《經》爲說。故弘景合而錄之。

夏禹山經胡渭《禹貢錐指》:《山海經》十三篇,劉歆以爲出於唐、虞之際。《列子》曰:"大禹行而見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堅聞而志之。"然其間可疑甚多。顏之推曰:"禹、益所記,而有長沙、零陵、諸暨,後人所羼也。"尤袤曰:"此先秦之書,非禹、伯翳作。"二說允當。

世本辨姓《漢藝文志》:《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系諡名號。

偏紀四種陸賈《楚漢春秋》九卷,見《春秋》家。《山陽載記》,《隋經籍志》:樂資撰,十卷。按:山陽公謂漢獻帝,禪魏,降封。《晉安帝紀》,《宋書》:王韶之字休泰,私撰《晉安帝陽秋》,除著作佐郎,使續後事,訖義熙九年。善敘事。按:《晉安帝紀》即此《陽秋》也。舊作"安陸",誤。又按:《北史》有王韶,乃隋之武臣。此以屬對省"之"字耳。《樑昭後略》,《隋志》:姚最撰,十卷。按:《隋志》無"昭"字,《新》、《舊唐志》並有"昭"字。

小錄四種《竹林名士》,《隋志》:《竹林七賢論》二卷,晉太子中庶子戴逵撰。《唐志》亦作《七賢論》。《漢末英雄記》,《隋志》:王粲撰,殘缺。蕭世誠《懷舊志》,《隋》、《唐志》:梁元帝撰,九卷。按:世誠,元帝字也,諱繹。見《核才》篇。盧子行《知己傳》,《隋》、《唐志》:盧思道撰,一卷。按:子行,思道字也。

逸事四種和嶠《汲冢紀年》,按:《紀年》見《春秋》家,皆簡編科斗文字。《讀書志》:所得凡八千五百一十四字,詔和嶠等以隸字寫之。《西京雜記》,《新》、《舊唐志》、葛洪撰,二卷。按:伯厚《紀聞》謂是吳均及蕭賁依託。顧協《瑣語》,《隋志》:一卷,樑金紫光祿大夫顧協撰。謝綽《拾遺》,見《書志五行》章。又《書事》篇言謝拾瀋遺即此。

瑣言四種劉義慶《世說》,見《尚書》家。裴榮期《語林》,見《書事》篇。《隋志》:裴啓撰。按:榮期蓋其字也。孔思尚《語錄》,《新》、《舊唐志》作《宋齊語錄》十卷。亦見《書志五行》章。陽鬆《談藪》,《書錄解題》:北齊祕書省正字北平陽鬆撰,事綜南北八朝,隋開皇中所述。

郡書四種《陳留耆舊傳》,《隋志》:漢議郎圈稱撰,二卷。《汝南先賢》,《隋志》:魏周斐《汝南先賢傳》,五卷。《舊唐志》"斐"作"裴"。《益部耆舊傳》,《隋志》:陳壽撰,十四卷。《會稽典錄》,《隋志》:虞預撰,二十四卷。

家史四種揚雄《家譜》,《漢書揚雄傳》即採此爲之。其說詳《序傳》篇。殷敬《世傳》,《唐志》作《殷氏家傳》三卷,殷敬撰。《孫氏譜記》,《唐志》:十五卷,無撰人名。《陸宗系歷》,《唐志》作《吳郡陸氏宗系譜》,陸景獻撰。

別傳四種劉向《列女傳》,會《》:劉向所序,凡八篇,《隋志》及《崇文總目》皆稱十五篇。嘉祐中,蘇頌定其書,復爲八篇。梁鴻《逸民》,《後漢書》本傳:鴻仰慕前世高士,爲四皓以下二十四人作頌。按:鴻所撰即此,不當雲"逸民"。或因鴻在《逸民傳》中,有注字句旁者,傳寫誤耶?趙採《忠臣傳》,按:《隋》、《唐志忠臣傳》但有梁元帝撰,趙採無考。徐廣《孝子傳》,《新》《舊唐志》:徐廣撰,三卷。

雜記四種祖臺之《志怪》,《隋志》:二卷。《新》、《舊唐志》作四卷。《晉書》:臺之字元辰,官侍中、光祿大夫。幹寶《搜神記》,《隋志》:三十卷。劉義慶《幽明錄》,《隋》、《唐志》並雲《幽明錄》二十卷。劉敬叔《異苑》,《隋志》:宋給事劉敬叔撰,十卷。

地理書四種盛弘之《荊州記》,《隋志》:宋臨川王侍郎盛弘之撰。常璩《華陽國志》,見《補註》篇。辛氏《三秦》,按:《後漢李膺傳》章懷《注》引之,以證"登龍門"語。其書宜未亡,而史志皆闕,卷帙無考。羅含《湘中》,《文獻經籍考》:《湘中山水記》三卷,晉耒陽羅含君章撰,范陽盧拯注。其書頗及隋、唐以後事,則後人附益也。又按:地理與郡書略有辨,郡書主人物,地理主風土。但其中《華陽志》似闌入。

都邑簿四種潘岳《關中記》,《唐志》:一卷,潘岳撰。宋《中興與書目》以撰人爲葛洪,或是別本。陸機《洛陽記》,《隋》、《唐志》:一卷。《三輔黃圖》,見《書志》篇《漢三輔典》注。《建康宮殿》,無考。又按:都邑簿,志規制也,更與郡書、地理有辨。

洞冥拾遺東漢郭憲《洞冥序》:武帝明俊特異之主,東方朔滑稽浮誕以匡諫,洞心於道教,使冥跡之奧,昭然顯著。今籍舊史不載者,撰《洞冥記》四卷。子橫,憲字也。樑蕭綺《拾遺記序》:《拾遺記》者,晉隴西王嘉字子年撰。皆殘缺。文起羲、炎,事訖西晉,辭趣過誕,推理陳跡,蓋絕世而寵博矣。

劉撰有《敦煌實錄》十卷,《涼書》十卷。其人詳《論贊》、《正史》、《黠煩》三篇。

朱贛闞朱贛,按《隋志》地理書,陸澄合《山海經》已來一百六十家,並多零失,見存四十二家。又任《地記》增多陸本八十四家,亦多零失,見存唯十二家。今考其所列見存書,皆無朱贛撰九州書名,豈在零夫中耶?前辛氏《三秦》當亦然。《北史》:闞,敦煌人,字玄陰。樂安王丕引爲從事中郎。撰《十三州志》。《隋志》:《十三州志》十卷。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