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通通釋邑里第十九

昔《五經》、諸子,廣書人物,雖氏族可驗,而邑里難詳。逮太史公始革茲體,凡有列傳,先述本居。至於國有馳張,鄉有並省,隨時而載,用明審實。案夏侯孝若撰《東方朔贊》雲:"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魏建安中,分厭次爲樂陵郡,故又爲郡人焉。"夫以身沒之後,地名改易,猶復追書其事,以示後來。則知身生之前,故宜詳錄者矣。"

異哉!晉氏之有天下也。自洛陽蕩覆,衣冠南渡,江左僑立州縣,不存桑梓。由是鬥牛之野,郡有青、徐;吳、越之鄉,州編冀、豫。欲使南北不亂,淄、澠可分,得乎?系虛名於本土者,雖百代無易。既而天長地久,文軌大同。州郡則廢置無恆,名目則古今各異。而用者爲人立傳,每雲某所人也,其地皆取舊號,施之於今。欲求實錄,不亦難乎!

且人無定質,因地而化。故生於荊者,言皆成楚;居於晉者,齒便從黃。涉魏而東,已經七葉;歷江而北,非唯一世。而猶以本國爲是,此鄉爲非。是則孔父裏於昌平,陰氏家於新野,而系纂微子,源承管仲,乃爲齊、宋之人,非關魯、鄧之士。求諸自古,其義無聞。

且自世重高門,人輕寒族,競以姓望所出,邑里相矜。若仲遠之尋鄭玄,先雲汝南應劭;文舉之對曹操,自謂魯國孔融是也。愛及近古,其言多僞。至於碑頌所勒,茅土定名,虛引他邦,冒爲己邑。若乃稱袁則飾之陳郡,言杜則系之京邑,姓卯金者鹹曰彭城,氏禾女者皆雲鉅鹿。此乃尋流俗之常談,忘著書之舊體矣。

又近世有班秩不著者,始以州壤自標,若楚國龔遂、漁陽趙壹是也。至於名位既隆,則不從此列,若蕭何、鄧禹、賈誼、董仲舒是也。觀《周》、《隋》二史,每述王、庚諸事,高、楊數公,必雲琅琊王褒,新野庾信,弘農楊素,渤海高,以此成言,豈曰省文,從而可知也。

凡此諸失,皆由積習相傳,寢以成俗,迷而不返。蓋語曰:"難與慮始,可與樂成。"夫以千載遵行,持爲故事,而一朝糾正,必驚愚俗。此莊生所謂"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斯言已得之矣。庶知音君子,詳其得失者焉。

江左僑立《晉地裏志》:晉都河南,仍魏名爲司州。元帝渡江,僑置於徐,非本所也。後於尋陽僑立弘農郡,於武陵僑立河東郡。兗州則僑置於京口,後改廣陵爲南兗州,又僑置青州,又分立陳留郡、山陽郡。雍州則僑立於襄陽,又於襄陽分立京兆、扶風、河南、廣平等郡。至志徐、荊、揚三州,則凡幽、冀、青、並、雍、涼、兗、豫諸州邑名,錯寄其中,多不勝錄。

居晉齒黃嵇康《養生論》:處頭而黑,麝食柏而香,頸處險而癭,齒居晉而黃。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氣,蒸性染身,莫不相應。按《文選》善《注》,、麝、頸,並有義證,而齒黃獨無,蓋當時已莫詳矣。《史通》直用康語也。

昌平《史記》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索隱》:《家語》曰:宋微子之後。宋襄公至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爲公族,姓孔氏。至防叔,畏華人氏之逼而奔魯,故孔氏爲魯人。

陰氏《通鑑光武紀》:帝在宛,納新野陰氏之女麗華。胡三省《注》:《風俗通》雲:"管修自齊適楚,爲陰大夫,其後氏焉。"《氏族大全》:修,管仲七世孫也。《後漢陰識傳》:秦、漢之際,始家新野。《漢地裏志》:新野鄧,屬南陽郡。

應劭孔融《後漢鄭玄傳》:袁紹要玄,大會。時汝南應劭亦歸於紹,因自贊曰:"故太山太守應仲遠,北面稱弟子,何如?"《楊彪傳》:曹操奏收彪,孔融往見操,曰:楊公四世清德,公今橫殺,孔融魯國男子,便當拂衣而去。融本傳:融字文舉。

龔遂趙壹《漢書》:龔遂字少卿,山陽南平陽人也。《後漢書》:趙壹字元叔,漢陽西縣人也。按:遂非楚國而曰楚國,壹非漁陽而曰漁陽,標所望也。

王穎高楊《後周書》:王褒字子淵,琅琊臨沂人。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隋書》:高字昭玄,渤海人。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人。按:《史通》本節引蕭、鄧、賈、董,漢世稱其人皆不舉地望。而近時王、庾、高、楊,必以郡稱,文滋煩重矣,故曰"豈曰省文"。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