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外集拾遺補編備考:丙和甲(季廉)


  學生會刊行的韋烈士三一八死難之一的《韋傑三紀念集》到了,我打開一看,見有梁任公拿“陸放翁送芮司業詩借題韋烈士紀念集”幾行字。旁邊還有“甲寅暮春啓超”六個小字。我很奇怪,今年(民國十五年)不是丙寅年嗎?還恐不是。翻閱日曆,的確不是甲寅,而是丙寅。我自己推算,韋烈士死時,二十三歲(見《紀念集》陳雲豹《韋烈士行述》)。甲寅在烈士死前十二年。

  現在若無公曆一九二六年同民國十五年來證明烈士是死在丙寅年,我們一定要說烈士是死在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那一年了。這樣一算,烈士死時,應是十一歲。

  我們還可以說章士釗創辦《甲寅》雜誌的那年,同時在段執政手下作教育總長,或司法總長。——這個考證,也只好請研究系首領,研究院教授來作吧。大人先生,學者博士們呵,天干地支是國粹之一,要保存不妨保存,可是有那鬧笑話,不如不保存吧。文明的二十世紀,有公曆一九二幾或民國十幾來紀年,用不着那些古董玩意了。民國十五年十一月。

  EE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七年十二月三十一日《語絲》週刊第四卷第三期。

  〔2〕指梁啓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清末維新運動領導人之一。辛亥革命後,他是研究系的首領,當時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

  〔3〕指韋傑三(1903—1926),廣西蒙山人,清華大學學生,“三一八”慘案死難烈士之一。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