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度記第一回 南印度王建佛會 密多尊者闡禪宗

話說混沌初分,天地爲兩儀,日月星辰爲四象,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數不盡的萬物,生於其中。即人亦萬物中一物,只因人靈物蠢,人有知覺智識,能言善語,故配天地爲“三才”,乃最靈者。以本來原有個正大光明的道理,自生來在孩提時,混混樸樸,未凋未漓。光明一理,包含五內。及至長大成人,知誘物化,邪魅外侵,本真內鑿,把個大道喪失。所以萬聖千真,立言行教,只要人克復本來,見性明心。這克復的何事?明見的何物?就是爲臣的,既受皇王官職,盡心事主,忠義報國,大道何等光明!乃有一等,貪位慕祿,希圖富貴,惜身家,不顧國。哪知根本既壞,枝葉終傷,後世子孫寧保不壞?爲子的,要思身從何處來,乃父母生育。且說那十月懷胎,三年乳哺,何等深思,孝敬不違,勞而不怨,大道何等光明!乃有一等爲子的,貪妻愛,縱私慾,不孝雙親,哪知天鑑不宥,王法無私,報應卻也不小。爲弟兄的,應該念父母血脈,同胞生來,弟敬兄,兄愛弟,何等光明大道!乃有一等,爭家產,爲錢財,視弟兄如陌路,待手足如寇仇,哪知天合的弟兄既失,人合的財產怎長?爲夫妻的,陰陽配偶,子孫相承,相愛相憐,何等光明大道!乃有一等,貪淫縱慾,棄舊憐新,憎妻寵妾。更有淫妒婦女,不守妻節,敗壞風俗,多有性命不保。爲朋友的,要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大道何等光明!乃有一等,勢利交,酒食友,處富貴親如手足,當患難視如路人。哪知天道好還,災難莫測,誰爲救恤?這五倫道理,正大光明,人能永保不失,自然邪魅不侵,災害不作,福善資身,以完全生人道理。便是聖賢仙佛,也不過克全了這道。少有所失,便入邪宗。後有清溪道人五言八句,指出克復光明要法。

詩曰:

大道原明徹,邪魔擾世緣。

莫昧菩提樹,須開寶葉蓮。

五倫同此理,三省即先賢。

克復工須易,予欲又何言!

且說東京孝武帝寧康年間,天下廣闊,海宇遐荒。出中華外國,有五印度國。一個南印度國海邊,有一漁父名叫卜老。因他終日面無戚容,見人只是嘻嘻,人稱他做笑不老。他夫婦兩個,日以捕魚資生。一日捕得巨口細鱗,將欲烹食,只見那魚有乞哀貪生之狀。夫婦憐慈動念,乃計議放生,把這活魚仍投海水。那魚洋洋游去。夫婦二人,便思持齋改業,怎奈邊海無策贍生。正窘急處,忽來一個老僧到門化齋,只是大笑不止。漁父雖笑,這日卻有些戚容。老僧笑問道:“漁翁,貧僧素知你好笑,今日何故面色悽悽?”漁父強陪笑臉,那漁婦便答道:“師父你有所不知,我夫婦原以捕魚資生,近爲捕得一魚,將欲烹食,那魚狀若乞憐,我夫婦不忍,放它歸海。因思人生世間,有可充腹之物,有可治生之事,何必傷物性命,以養人身?棄了此業,又無計資生。我夫爲此慼慼。但我夫平日好笑,他道:『有魚便有酒,有酒便有笑,有笑乃不老。』人所以因他姓名,遂呼他爲笑不老。不知長老也笑不休,卻是何因?”老僧笑道:“貧僧打從中華來,到一處白蓮社,遇着一位遠公和尚,他有『虎溪三笑』禪機授我,因此學他之笑,一路化齋到此,逢人便笑,海邊村戶人家,都叫我貧僧做笑和尚。”漁父笑問道:“師父,我笑有個話頭兒,你笑不知可有?”老僧笑道:“貧僧有幾句話頭。”漁父道:“請念念我聽。”老僧一面笑着,一面口唸着,乃念道:

笑,笑,笑,誰人識得這關竅。遠公傳我這根因,我因笑得笑中妙。豈是癡,非是傲,說與漁翁休見誚。你今向我笑笑人,我向你笑有玄奧。笑嘻嘻,自知道,非是笑九流,乃是笑三教。不笑爲臣忠,不笑爲子孝,不笑白髮自紅顏,不笑賢愚並不肖。也不笑矜驕,也不笑勢要,也不笑東施嫫母效顰,也不笑子建潘安才與貌。那笑陶朱猗頓富多金,那笑範丹蘇季貧無鈔。非是笑愚頑,不學甘棄暴。非是笑旁門,詿誤入左道。非是笑喑聾瞽目不成人,感嘆悲嗟怨天造。仰天終日笑無休,今笑漁翁寄長嘯。這呵呵,有獨樂;這哈哈,有自好。只爲太平時序樂雍熙,但願豐亨無旱澇,四時佳景物色奇,風花雪月堪歡躍。一身丟開名利關,煩惱憂愁俱不效。古往今來只如斯,家風落在這圈套。你也嘻,我也笑,笑的是,浮生空自忙,是非閒爭鬧,人生何苦縐雙眉,且學老僧腔與調。

笑和尚念畢,乃問漁父:“你的話頭兒,也念念貧僧聽。”漁父笑道:“長老,我的話頭兒,卻是四個《西江月》。”乃念道:

嘆世悲哀憂戚,怎如哈哈嘻嘻。人生縱有百年輛,幾被憂愁奪易。

智者雖教看破,人情自古難齊。得歡笑處且怡怡,好個呵呵生意。

滿屋鬨堂大噱,一人獨自向隅。世間惟有這鬚眉,他也立身天地。

笑伊禿髮何事?笑我終日漁魚。只有沽酒落便宜,因此呵呵爲計。

笑和尚聽罷,笑道:“漁翁,你既呵呵爲計,怎的又面帶憂容?”漁父道:“師父你不知,我前捕得一巨口細鱗,將烹而食,那魚狀若乞憐,我夫妻一時不忍,縱放它生於海。那魚得水,悠悠癢洋而去。因此我夫妻要持齋改業,又慮資生無策,因此憂慮不覺見於面,使師父見知。”笑和尚笑道:“漁翁,你夫妻既發慈悲,放生活物,我貧僧自有個與你資生計策。昨遊海岸,見一物放大光明,近前看是何物,乃是一件寶貝,欲要把這寶埋藏海岸沙中。你夫婦既有放生活魚的仁心,貧僧豈無爲你資生的好意!你可將此物上獻與國王,大則授你一官半職,小則賜你些金銀。何慮養生度日?”漁父笑問道:“師父,你見的是何寶貝?”笑和尚答道:此寶不是凡寶。你聽我道:

一粒如粟,千劫不壞。堅牢不說,金剛九轉煉就,萬道霞光,照耀堪同日色。問根緣,從靜定中生出;說奧妙,自虛靈處發祥。如如不動,行無所住。纔有這樣圓通,豈是那般虛幻。總來一個老禪和,留卻久修舍利子。

漁父聽得笑道:“我也曾聞僧家久修得道,化火自焚,必留一粒舍利,萬劫常存。但這寶貝,上獻國王,安知他受也不受?且這寶今在何處,何計取來?”笑和尚笑道:“此寶遠則九萬鵬程路尚近,近則一剎那間取即來。人人皆有,個個不無。”乃自胸襟內取出,付與漁父道:“舍利此物就是。漁父好去獻王。”漁父接得寶貝在手。那和尚化一道霞光而去。漁父得了舍利,打點進獻國王不提。

且說南印度國王歷代傳來,崇奉三寶。到一個國王,名德勝,生一子,心愛出家,修行成道,法號“不如密多”。這尊者誓願普度羣迷,同歸大道,後成正果,位證二十六祖,演化東印度,此係前東度二十七祖成道。嗣後南印度國王,又傳位一個香至王。生三子,其季子名菩提多羅,也只愛出家,法號“達摩”。這老祖得二十七祖法器,欲繼普度之願,乃率弟子,演化本國。雖本無言之教,一意度人,明心見性,遵行正大綱常。自西竺東來,遇梁武帝,言論未合,摘蘆渡江,遺留聖蹟而去。此乃後東度,今且按下不提。

再說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聽得海邊漁父進獻舍利子,乃到國王殿前,果見王坐朝。執事多官拜罷,一官朝王奏道:“今有海邊漁父進獻舍利子。”國王聞奏,道:“國以賢爲寶,民以食爲天。進獻的,不以賢、不以粟,那舍利子要他何用!”令執事官不得傳呼。正才傳令,只見殿階前一個僧人,身披着錦襴袈裟,手執九環錫杖,卻不是近地來的禪和,也不是外國到的長老,乃是密多尊者。國王一見便問:“汝有何意見朝?”尊者答道:“臣僧聞漁父進寶,特來謁王。”國王道:“予正在此說這寶無用於國,免傳他進。”尊者答道:“我王以何爲有用?”王曰:“進賢治國,獻粟食民,這卻有用。”尊者答道:“信如王言,但臣僧願王收此舍利,蓋座浮屠寶塔藏了,建個佛會道場,以修功德,以遂臣僧普度化緣。”國王聽得尊者道場功德之言,乃問道:“道場功德何在?”尊者答曰:“在王一心。”王曰:“予一心只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尊者答曰:“王心敬天,自然風雨調順。王心法祖,自然民國泰安。”王笑道:“這道場,予知之矣。但不知此外更有何功德。”尊者答道:“建立道場,小則悔過消愆,大則超亡薦祖。功德甚多,卻也說不盡。”王又笑道:“予嘗聞子有普度化緣之願,且說佛會道場,俱爲外務末節。”尊者答曰:“佛會功德,即是度己、勸世、化俗,於功德最大。”王又問道:“怎麼最大?”尊者答曰:“君子遵守王法,小人犯禁行惡。縱有刑加,藐然容有不畏。及聞佛會,便起敬心。不說三尺之嚴,頓悔一朝之過,有助政教,故云勸世。若上智不須佛會,君子可無道場,化善信,修陰功,前人留下這功課,願王遂臣僧普度化緣之行。”王乃笑道:“據汝此說,予正欲使四民守法,或有藐然不遵,使他同歸於善。便就修建一個道場,以答謝天地,未爲不可。”乃令衆僧依據科儀,建立法事,立尊者爲班首。尊者辭曰:“臣僧時有靜功,未便班居衆首。”王作主乃立衆僧中有德行者,職司班首。以尊者主壇。道場既建,水陸畢陳,雖遂普度化緣,實乃祝誕王壽。

按道場功課,燈燭虛儀,菩薩豈拜念所幹,佛祖非香花所愛。只是善念在人心,昭格在禱祀。那一念投誠修建,陽長陰消,福緣善慶,盛世不廢,功德有些。

按下尊者爲王啓建道場不提。且說崑崙演派,蓬島分流,海有五嶽四瀆,名山勝水,哪一處不藏隱着神僧高道。有座崆峒深峽,削壁懸巖,中藏着一個全真道士,法名玄隱。這道士,他服氣不服氣,已列仙班;修性復修命,將成正果。一日偶出洞門,忽聞香信,把道眼遙觀,便知南印度國中修建勝會,乃向道童說道:“國度焚修,我與汝當隨喜。我駕青鸞先行,你可深鎖洞門,身騎白鶴後來。”道童唯命。只見道真駕着青鸞,頡頏霄漢,上下玄穹,霎時到了國中。入得道場,先禮聖像,後接衆僧,便問主壇。衆僧答道:“主壇尊者入定未出,道師當謁國王。”道士依言,先朝見國王,方來壇中拜謁尊者。此時尊者出定,兩人各敘禮通名。道士乃向尊者問道:“禪師,你佛會何因修建?”尊者答曰:“爲王得舍利,且因貧僧有願普度,故建此道場。”道士道:“何樣科儀?怎生功課?”尊者答道:“酌水獻花,焚香課誦。”道士笑道:“此燈燭倉耳。”尊者亦笑道:“道門依樣,也有醮事。”道士笑道:“吾門固有,但其中如導氣運神,水火鍊度,還有一種實用工夫,如龍虎坎離,嬰兒-女,九轉還丹,一真朝聖,便與師尊空門大異。”尊者答道:“道師說的果然不差,只是吾門豈專焚修課誦,徒張鐘鼓香花,也有入定出靜實用功德,與道家共派同流。只是後人分門立戶,各顯其宗,毫釐之差,千里之謬矣。”道士道:“果如師言,吾門抱元守一,即是釋家萬法歸一。釋家言五蘊皆空,即是吾門常清常淨。又何差別?”尊者道:“無始以來,我與道師心同此理。但願後人各歸正向,勿入邪宗。若有矛盾爭歧,須引他轍轅共孰。”道士唯唯稱善。後有稱兩教事異功同五言四句。

詩曰:

道行正乙法,釋修勸化因。

有如撫共剿,總是正人心。

上一頁
作者:方汝浩
类型:古代文学
总字数:45.49万
阅读量:2209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