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復雜憶

  武漢起義以後,各省紛紛響應,大都“兵不血刃”就轉了向了。我們浙江的改換五色旗是十一月五日。那時我在杭州,事前曾有風聲說就要發動。四日夜裏尚毫不覺得有什麼,次晨起來,知道已光復了,撫臺已逃走。光復的痕跡,看得見的只有撫臺衙門的焚燒的餘燼,牆上貼着的都督湯壽潛的告示,和警察袖上纏着的白布條。街上的光景和舊曆元旦很相像,商店大半把門閉着,行人很稀少。

  一時流行的是剪辮,青年們都成了和尚。因爲一向梳辮的緣故,梳的方向與發的本來方向不同,剃去以後每人頭上有着白白的一圈,當時有一個名字,叫做奴隸圈。這時候最出風頭的不消說是本來剪了發的留學生了。一般青年都恨不得頭髮快長起,掠成“西發”。老成拘謹些的人不敢就剪辮,或剪去一截,變成鴨屁股式。鄉下農民最戀戀於辮髮,有一時,警察手中拿了剪刀,硬要替行人剪髮,結果鄉下人不敢上城市來了。有的把辮子盤起來藏在帽裏,可笑的事情不少。

  當時尚未發明標語的宣傳法,大家只在日用文件上表示些新氣象。最初用黃帝紀元,第二年才稱民國元年。在文字的寫法上有好些變化,革命軍的“軍”大家都寫作“軍”,“民”字寫作“”,據說是革命軍與人民出了頭的意思。“國”字須寫作“”,據說是共和國以人民爲主體的意思。這風氣直至民國四五年袁世凱要稱帝時還存在着。朋友×君曾以“國”字爲謎底作一燈謎雲:“有的說是民意,有的說是王心,不知這圈圈內是什麼人。”國字舊略寫作“國”。×君的燈迷是暗射當時的時事的。

  “現在是民國時代了,什麼花樣都玩得出來!如果在前清是……”光復後不到幾年,常從頑固的老年人口中聽到這樣的嘆息。記得在光復當時,人心是非常興奮的。一般人,尤其是青年,都認中國的衰弱,罪在滿洲政府的腐敗,只要滿洲人一到,就什麼都有辦法。辮子初剪去的時候,我們青年朋友間都互相策勵,存心做一個新國民,對時代抱着很大的希望。就我個人說,也許是年齡上的關係吧,當時的心情比十六年歡迎黨軍蒞境似乎興奮得多。宋教仁的被暗殺,記得是我幼稚素樸的心上第一次所感到的幻滅。

  光復初年的雙十節不像現在的冷淡,各地都有熱烈的慶祝。我在杭州曾參加過全城學界提燈會,提了“國慶紀念”的高燈,沿途去喊“中華民國萬歲!”自六時起至十時才停腳,腳底走起了泡。這泡後來成了兩個繭,至今還在我腳上。

刊《中學生》第三十八號(1933年10月)

上一頁
作者:夏丏尊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947
阅读量:132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