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福那些自由思想者!掛了黃布袋去朝山,瘦弱的老婦、嬌嫩的少女、誠樸的村農,一個個都虔誠的一步一換的,甚至於一步一拜的,登上了山;口裏不息的念着佛,見蒲團就跪下去磕頭,見佛便點香點燭
-
幸虧找到了小石。這一年的夏天特別熱,整個夏天我以麪包和涼開水作爲午餐;等太陽下去,才就從那蟄居小樓的蒸烤中溜出來,噓一口氣,兜着圈子,走冷僻的路到他家裏,用我們的話,“吃一頓正式的
-
(高粱)收拾舊書,發現了前幾年爲某半月刊上所作的一篇短文,題目是《青紗帳》。文中說到已死去十多年的我的一個族人曾爲高粱作過一首詩,詩是:高粱高似竹,遍野參差綠。
-
失去了宗教,這於我該是如何大的一個苦難呢?清晨,當我遲疑着在牀上的時候,我聽見了那教堂裏的鐘聲,是那樣悠揚,一聲一聲地敲着,讓那音波一直如同針刺,落在我底心頭,幾乎是要使我落淚。
-
那時候,我們底駱駝號叫着,你懷着熱情奔來就我,啊,你還記得麼?我從我父親底匣子裏偷出了香料和珍珠,曾以之持贈你呀!你那時是表現了嬌羞與驚異,從你底臉上浮起了如嬰兒般的紅霞。
-
八月九日下午參觀了布爾穴俘公社之後,由莫斯科的郊外回到城內,順便彎到紅場,去看列寧的墓,因爲這墓在下午五時後纔開放給大衆看。
-
一九六二年四月二十六日的《人民日報》第五版,刊登了“有關雨的趣聞”,共有三則,都是外國的,大概因爲那一版全是國際資料的緣故。
-
讀了蓋叫天老先生的藝術經驗談《粉墨春秋》以後,有許多感想。偶爾跟朋友們談起這本書,特別對於其中所述的舊科班的教育法—量體裁衣,總覺得意味深長。
-
一九二五年元旦那天,我到醫院去看天辛,那時殘雪未消,輕踏着積雪去叩彈他的病室,誠然具着別種興趣,在這連續探病的心情經驗中,才產生出現在我這懺悔的惆悵!不過我常覺由崎嶇蜿蜒的山徑到達
-
久已平靜的心波,又被這陣風雨,吹皺了幾圈纖細的銀浪,覺着窒息重壓的都是鄉愁。誰能毅然決然用輕快的剪刀,揮斷這自吐自縛的羅網呵!昨天你曾倚着窗默望着街上往來的車馬,有意無意地問我:“
-
韋傑三君是一個可愛的人;我第一回見他面時就這樣想。這一天我正坐在房裏,忽然有敲門的聲音;進來的是一位溫雅的少年。
-
雙流劉豫波先生與英國蕭伯納同年,都是九十一歲有零的老人。我們從報紙雜誌上,偶爾得到關於蕭伯納的記載,又從朋輩口中,偶爾聽到關於劉先生的傳說,使我們深深感到這兩位中外有名的老人,在八
-
該記得吧!太戈爾到北京在城南公園雩壇見我們的那一天,那一天是十三年四月二十八號的下午,就是那夜我接到父親的信,寥寥數語中,告訴我說道周死了!當時我無甚悲傷,只是半驚半疑的沉思着。
-
凡是讀過中國舊式俠義小說,如《水滸傳》等古代英雄故事的人,大概都會記得那些“綠林好漢”常用的語言。除了一部分“江湖黑話”以外,它們往往反映出人類社會生活以及自然界的一些最普通的現象
-
“玉衣,來——”無論什麼時候,只要我一叫,這不幸的孩子就立刻站在我的面前,用了她那圓溜溜的,惶惑的眼睛看定我;並且裝出一種不自然的,小心的笑意。
-
穿行我所住的那個城的三條河(其中的一條是運河,一條是白河,再一條就不知道了),流到一個地方匯合了;於是河面廣了,流水也急了。
-
對着慘黃的燈光,看着一根根發顫的絲,聽得街頭漸漸變爲沉寂,幾乎連一葉落地的聲音也竟能聽出—於是,我知道夜晚已深,一天,將要過去到遠遠的望不見的地方去了。
-
爲了和弟弟面相的相肖,多少人都生着可笑的誤會,就是有一點熟的人,有的時候也分不清了。
-
去年暑假到上海,在一路電車的頭等裏,見一個大西洋人帶着一個小西洋人,相併地坐着。
-
北京廣播學院的一個同學來信,告訴我說,他最近發現了長髮的奇蹟。事情是這樣的:今晚我從實驗劇場看戲回來,乘坐十三路公共汽車的末班車。
-
駕霧騰雲,在從前哪一個人不視爲《封神傳》裏的“瞎三話四”?不但在中國,就是在西洋,他們原來也有一句俗諺,遇着你說出不可能的事情,往往揶揄地說道:“你不如嘗試去飛上天吧。
-
——讀《革命文豪高爾基》二鄒韜奮先生編譯的《革命文豪高爾基》裏敘述了高爾基和列寧的爭論,尤其是關於一九一七年高爾基的《新生活》報的事實,敘述得很詳細。
-
蔚藍靜穆的空中,高高地飄着一兩個穩定不動的風箏,從不知道遠近的地方,時時傳過幾聲響亮的爆竹,——在夜晚,它的迴音是越發地撩人了。
-
莽莽蒼蒼的西非洲大陸又擺在我的眼前。我覺得這不是大陸,簡直是個望不見頭腳的巨人,黑凜凜的,橫躺在大西洋邊上。
-
三弟手足:藝風社的展覽會快開了,你叫我寫一篇文字來批評你的思想和藝術。這事在一個意義上是容易得很的,因爲我無論如何不瞭解你的思想和藝術,我總可以站在老兄的立場,說幾句冒充的內行話,
-
“廢話!”“別費話!”“少說費話!”都是些不客氣的語句,用來批評或阻止別人的話的。
-
我永遠不能忘記了黃小泉先生,他是那樣的和藹、忠厚、熱心、善誘。受過他教誨的學生們沒有一個能夠忘記他。
-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
從前文人墨客以及所謂“風雅之士”,或騎驢,或踏雪,到山坳水邊去看梅花,稱爲探梅。
-
前年從太湖裏的洞庭東山回到蘇州時,曾經過石湖。坐的是一隻小火輪,一眨眼間,船由窄窄的小水口進入了另一個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