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小說起草於一九三二年的九月,到十二月的初旬寫成,然而我起意寫這樣材料的長篇卻在下筆的前一年。記得一九三一年的八月由杭州回到上海,一個星期日下午,葉聖陶兄約我在江灣某園閒談。我們踏着綠草地上夕陽的淡影,談着文藝界的種種情形與怎樣創作的話。我說打算寫兩個長篇:一個是以濟南五三慘案爲背景,描寫帝國主義下的日本兵士心理的矛盾,再加上革命青年與痛苦婦女的覺悟,以人類的偉大同情與惡勢力相抗爭作歸結。另一個就是《山雨》,意在寫出北方農村崩潰的幾種原因與現象,以及農民的自覺。這兩種題材聖陶都極贊同,希望我早日完成。但到九月中我離開上海後,便發生了九一八的事變!那時我已經開始寫頭一篇了。十月末寫成九萬字左右,那時中日的衝突日甚,接着便是淞滬的抗日戰爭。我正寫到一個日本兵士的心理變化,當前的情形使我不願繼續寫下去(自己也說不出是一種什麼心理),從此便把這本未完的稿子丟在一邊。直到今年的暑天過後,我想還是寫第二篇吧。費時三月餘寫成這本《山雨》,雖然大概的構圖是經過幾番尋思,而調製材料也還費過相當的時間,不過寫完之後總感到不滿,尤其是後半部結束得太匆忙了,事實的描寫太少,時間又隔離的太久。原想安排五六個重要人物,都有他們的各個故事的發展,並不偏重一兩個主角,在寫作中終於沒有辦到,所以內容還是太單調了。這是我覺得脫懶與不安的!
小說中的事實並沒有什麼誇張,——我覺得一點沒有,像這樣的農村與其中的人物在中國太平常了,並不稀奇。我在文字中沒曾用上過分誇大的刺激力。
末後得謝謝聖陶!因爲《山雨》在開明印刷時,聖陶兄自願替我校對,這不但作者應該十分感謝,而且是這本小說的光榮。
統 照
一九三三年六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