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則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亟戰則民雕,不習則民怠。雕非保全之術,怠非擬寇之方。故兵不妄動,而習武不輟,所以養民命而修戎備也。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易》曰:“君子以修戎器,戒不虞。”是以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鄛,以講武事。三年而治兵,習戰敵也。出曰治兵,治其事也;入曰振旅,言整衆也。還歸而飲至,告於廟。所以昭文章,明貴賤,順少長,辨等列,習威儀。
夫三軍浩漫,則立表號。言不相聞,故爲鼓鐸以通其耳;視不相見,故制旌麾以宣其目。若民不習戰,則耳不聞鼓鐸之音,目不察旌麾之號,進退不應令,疏數不成行。故士未戰而震慄,馬未馳而沫汗,非其人怯而馬弱,不習之所致也。
吳王宮人,教之戰陣,約之法令,回還進退,盡中規矩,雖蹈水火而不顧者,非其性勇而氣剛,教習之所成也。鏌鋣不爲巧者銳,不爲拙者鈍,然而巧以生勝,拙而必負者,習與不習也。闔閭習武,試其民於五湖,劍刃加肩,流血不止。勾踐習戰,試其民於寢宮,民爭入水火,死者千餘,遽擊金而退之。豈其惡生而貪死,賞罰明而教習至也。
是以逄蒙善射,不能用不調之弓;造父善御,不能策不服之馬;般、倕善斫,不能運不利之斤;孫、吳善射,不能戰不習之卒。貔貅戾獸,而黃帝教之戰;鷹鸇鷙鳥,而羅氏教之擊。夫鳥獸無知之性,猶隨人指授而能戰擊者,教習之功也。奚況國之士民而不習武乎?故射御慣習,至於馳獵,則能擒獲,教習之所致也。若弗先習,覆逸是懼,奚據望獲?今以練卒與不練卒爭鋒,若胡、越爭遊,不競明矣。是以,先王因於閒鄛,大閱簡衆,繕修戎器,爲國豫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