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手裏拿着一本書,坐在椅上看得出神,頭兒不知不覺地俯得離看的書只有寸許遠,似乎要鑽入書裏去一般!在她這半沉醉的神經裏,微感得手中的書好似漸漸披上—層灰色的幕,字形有些模糊,但是她只
-
一一枝蘆笛悄悄地吹了起來;於是,在旋轉着七色的光的,幻異的樂臺上,絹樣的聲音,從琉璃制的傳聲筒裏邊,唱了:待青色的蘋果有了橘味的五月,簪着三色的堇花並繪了黑人的臉,(琉璃制的傳聲筒
-
我親眼看見老三進妓院,親眼看見她當領家,看見她垂死的時候躺在牀上。我知道老三的一生。
-
從常德到漢口,這路上,是必須經過很多的小小仄仄的河。倘若在秋天,縱不說和冬季相聯的秋末,水也淺了,仄小的河於是越顯出仄小來,如漢壽一帶的河道,就只能用木划子去通行了。
-
——獨幕劇——人物:韋清谷——年三十,大學教授。黎一星——年二十六,清谷之妻。王鏡如——年三十五,清谷之友。
-
第一章地方上的人物一一大早,地方上的人物們,除掉王保長,都先後在廟上會齊了。人物們對於王保長,並不敬重,但爲了禮貌,卻只好等着。
-
旅長騎着高大壯健的白馬,這白馬是比他自己還要驕傲得多的,它迅急地奔馳着,蹄梢在堅實的馬路上發出“啪噠”的聲音,散亂地遍佈在馬路上的兵士們一聽見這聲音,遠遠地就讓開了一條寬闊的路,
-
淡淡的日影斜映到窗紗上,在這樣靜謐的,九月的下午,我又默默地懷念着玲子了。玲子是一個明媚的,南國的白鴿;怎樣認識她的事,現在是連一點實感也沒有了,可是在我畢業的那一學期,她像一顆緋
-
風暴後的夜,我照例到火神廟去看我的小朋友。說是小,其實已經是二十來歲,但我要這樣稱呼他才稱心,吐一口熱氣可以把他吞進去似的。
-
近來他熱心地彈鋼琴,因爲他兩年後總不得不回中國了,回中國以前他總要想學會貝多芬後期的Sonata。
-
《惹事》,是以日本帝國殖民台灣為歷史背景的小說。小說前半部分寫一位年輕人「我」因釣魚與人發生爭執,最後竟把人推進魚池;後半段改寫這位年輕人為某位台灣婦女打抱不平,因為她被日本警察誣陷害死他養的小雞,但就在年輕人準備帶領群眾抗爭時,卻被群眾「遺棄」了。
-
一阿鴻兒死後滿二十天了。今晚是第三七的晚上,母親很擔心阿鴻兒歲數小,在冥間不敢過黃河橋,又怕看守黃河橋的“黃官”欺侮他,她從今天正午就很悲痛的哭,一直哭到晚飯後,晚飯也沒有吃,哭困
-
陶家村在菱蕩圩的壩上,離城不過半里,下壩過橋,走一個沙洲,到城西門。一條線排着,十來重瓦屋,泥牆,石灰畫得磚塊分明,太陽底下更有一種光澤,表示陶家村總是興旺的。
-
一張先生又在看《晨報》。每天的早上在他起牀之前,這報紙,於他,也等於煙鬼子的煙癮,很久就習慣了,差不多成爲一種定律,並且是改不掉的,必須看過了才滿足。
-
——獨幕劇——劇中人物:富成谷——天成棉紗廠廠主,四十五歲,身軀中而胖,在發光的臉上留着中國式的八字須。
-
幼年的時候,祖父曾給我一個不能磨滅的印象;他常常喝醉了酒,醉酒以後一定要罵人:“武則天,大娘們,男盜女娼麼!”“可自然嘍,學武則天,學養大漢,還有好?”這樣,武則天這個人物,在我的
-
“……樹林,”那從行伍回來的老同志開始說了,——這樹林,他還可以更確鑿一點說,正和他們村子背後的樹林一樣,有着高高的鴨子樹;旁邊是一個小小的池塘,池塘裏的水無論盛滿或乾涸都是同樣
-
山本忠貞斜倚到車窗上,緩緩抽着雪茄,從歪戴着的軍帽的帽檐那裏,透過了從瓷杯裏邊蒸騰上來的咖啡的熱氣,在這邊望着她。
-
孔子南遊於楚的時候,有一天,楚國的葉公居然向子路打聽起孔子的爲人來:——你們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呢?爲什麼你們大家都甘心給他老先生趕着車,困苦顛連地跟着他東西南北地
-
假使你能夠回想到少年時代,有一回做捉迷藏遊戲,閉目走幾步,或者閉目對後面退幾步的時候,前走後行,都是很不心安,怕要踏陰溝,怕要跌在石頭上,怕不能一直走過去。
-
一這是一個西康的大雪山,這裏的人都叫着折多山的。雪,白得怕人,銀漾漾地,大塊大塊的山,被那厚的雪堆滿了,像堆滿洋灰面一樣。
-
一五個從生活裏跌下來的人一九三二年四月六日星期六下午金業交易所裏邊擠滿了紅着眼珠子的人。
-
一紀愷在淞滬站下了車,混在人衆裏溜出來;他站住了,無意識地將他的手錶向着壁鐘對照了一下——時間還早——他這樣想。
-
時間下午二點鐘了。頭上碧海似的青天裏嵌着一輪金色的太陽,把溫暖的光線灑在一切建築物,行人道,以及兩旁的列樹上面。
-
金喜現在已經是六十歲的和尚了,王四爹的眼睛裏恐怕還是那赤腳癩頭一日要挑二十四擔水灌園的沙彌哩,——這位老爹,三十年前就不大看得清楚人。
-
“你曉得,那江玉珍呵,真是好玩得很!你看,她打籃球,她抱起就是這麼一跳,離地兩尺多高!”桂賢興奮地說到這裏,身子都向上一跳。
-
溫柔,和煦的初冬的朝陽,剛好從那株盤踞在園的角落裏的榕樹梢頭,斜拋向一面差不多水晶也似明亮的小池上。
-
“這在生活的傳記上,很可以劃一個時期。”式君坐在矮小的鋪蓋上,眼睜睜地,望着室中捆紮了的許多箱件,什器,不由得長吁地自語了一聲。
-
《日日報》的編輯室在中國內地一個省會的某條街中。這省會有五十多萬人口,每日吃的米、面、菜蔬、雞、鴨、魚、肉是很多的,獨於《日日報》的銷數在本城中經過了七八年,依然還只千餘份。
-
——運糧的故事把王保長送走後,劉全福不聲不響地在屋檐下踱着,轉來轉去。他沒有一般農人那樣的強健的身體,身材不高,很瘦,面孔的表情是冷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