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九五五年仲夏蓮花開放的時節,出閣了七年而從未歸寧過的第四女瑛,偕同她的夫婿李卓明和兒子超平,遠迢迢地從印尼共和國首都雅加達城趕回來了,執手相看,疑在夢裏!她帶來了許多吃的、穿的、
-
文章中有小品,往往短小精悍,以少許勝。花中也有小品,玲瓏嬌小,別有韻致,如薔薇類中的七姊妹、十姊妹,實是當得上這八個字的考語的。
-
日思夜想,忽忽已二十五年了,每逢春秋佳日,更是想個不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卻原來是害了山水相思病,想的是以幽壑奇峯著稱的浙東第一名勝雁蕩山;不單是我一個人爲它害相思,朋友中也有好幾位
-
無錫是江蘇省著名的工業城市,生產能力極強,在祖國建設大計中起重大作用。它因地瀕太湖,山明水秀,又是一個著名的風景區,每逢春秋佳日,聯袂來遊的人真是不少。
-
二十年來,上海南京西路的靜安寺一帶,商店櫛比,車輛輻輳,已變做了滬西區唯一的鬧市;而在明末清初之際,卻是一個非常清靜的所在,現在所有的屋子,都是後來才造的。
-
我愛竹,愛它的高逸;我愛桃,愛它的鮮豔。夾竹桃花似桃而葉似竹,兼有二美,所以我更愛夾竹桃。
-
“月之某日,偕同人問梅於我南鄰紫蘭小築,時正紅萼含馨,碧簪初綻。”這是楊千里前輩在我嘉賓題名錄上所寫的幾句話。
-
東塗西抹,忽忽三十年,自己覺得不祥文字,無補邦國,很爲慚愧!因此起了投筆焚硯之念,打算退藏於密,消磨歲月於千花百草之間,以老圃終老了。
-
沈二哥:初二回來便忙亂成一堆,莫名其所以然。文章寫不好,發脾氣時還要返出韻文!十一月的日子我最消化不了,聽聽風知道楓葉又凋零得不堪,只想哭。
-
水是從街路上的細窄的孔縫中冒了上來,一向是未曾被人留意的,這時候如泉口一樣地涌上了水。
-
立春節屆,一般愛花愛遊的人們,已在安排出門去探梅了。到哪裏去探梅呢?超山也好,孤山也好,靈峯也好,梅園也好,這幾處梅花或多或少,都可以看看,而最著名的探梅勝處,莫如蘇州的鄧尉。
-
前天《北京日報》刊登了科學小品一則,題目是《漫話白薯》。文中對於史料的介紹,有重要的差錯。因此,我想借此機會,也來談談這個問題。
-
這個題目太奇怪了,誰會把知識當成可以吃的東西呢?想不到,在現今的世界上,居然有一種“科學家”,進行“科學的試驗”,有了“新發現”,得出了結論,認爲“知識是可吃的”。
-
近來喜歡喝白開水,漸漸發覺白開水對於人的身體健康有極大好處,因此,我常常宣傳白開水最好喝。特別是對於親近的同志,我總勸他們喝白開水。
-
染出春花無數。薔薇開殿春風。滿架花光豔濃。濃豔。濃豔。疏密淺深相間。”這是清代詞人葉申薌詠薔薇的《轉應曲》。
-
菊花是衆香國中的硬骨頭,它不怕霜而反傲霜,偏要在肅肅霜飛的時節,爛漫地開起花來,並且開得分外鮮妍,因此古詩人對它的評價很高,宋代蘇洵詠菊詩,曾有“粲粲秋菊早,卓爲霜中英”之句。
-
秋花中的雁來紅,別名老少年,大概因爲它葉老經霜之後,越泛越紅,顯得年少之故。我國北方和西南各省,聽說健康的老年人很多,有的已超過了一百歲。
-
凡是愛好花木的人,總想經常有花可看,尤其是供在案頭,可以朝夕坐對,而使一室之內,也增加了生氣。
-
我的心很脆弱,易動情感,所以看了任何哀情的作品,都會淌眼抹淚,像娘兒們一樣。往年讀《紅樓夢》,讀到《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那一回,心中異樣的難受,竟掩卷不願再讀下去了。
-
爲了南湖是革命的聖地,是黨的搖籃,我就懷着滿腔崇敬和興奮的心情,從蘇州歡天喜地地到了嘉興。
-
我是一個特別愛好花草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時,除了睡眠七八小時,和出席各種會議或動筆寫寫文章以外,大半的時間,都爲了花草而忙着。
-
春節例有點綴,或以花木盆景,或以丹青墨妙,統稱之爲歲朝清供。我以花木盆景作歲朝清供,行之已久;就是在“八一三”國難臨頭避寇皖南時,索居山村中,一無所有,然而也多方設法,不廢歲朝清供
-
金代泰和中,直隸大名府地方,有青年情侶,已訂下了白頭偕老之約,誰知阻力橫生,好事不諧;兩人氣憤之下,就一同投水殉情。
-
一“才子佳人信有之”才子佳人,是一句不時髦的老話。說來也可憐得很,自從五四以後,這四個字就漸漸倒黴起來,到現在是連受人攻擊的資格也失掉了。
-
前幾天,遇見一位老鄉。他告訴我:“就在咱們住的那個村莊,發現‘火井’了。”這真是一個喜事。從來不知道有火井的地方,現在居然也有了火井,怎麼不叫人高興呢?可是,在發現了火井以後,就應
-
一雪我出發後的第四天早晨,覺得船身就不像以前那樣震盪了。船上的客人,也比尋常起得早了好些。
-
茶,是我國的特產,吃茶也就成了我國人民特有的習慣。無論是都市,是城鎮,以至鄉村,幾乎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茶館,每天自朝至暮,幾乎到處都有茶客,或者是聊閒天,或者是談正事,或者搞些下象
-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之的一首《山行》詩,凡是愛好楓葉的人,都能朗朗上口的。
-
久聞吾蘇甪直鎮唐塑羅漢像的大名,卻因一再蹉跎,從未前去鑑賞,引爲遺憾!勞動節前五天,蒙老友吳本澄兄與費怡庵畫師見邀,因欣然同往。
-
我們的許多孩子都喜歡看《克雷諾夫寓言》,因爲這位十九世紀初期的俄羅斯作家,用了他自己認爲是“半說半笑”的寓言形式,代替了“一本正經的說教”,證實了許多“神聖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