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尉探梅

  立春節屆,一般愛花愛遊的人們,已在安排出門去探梅了。到哪裏去探梅呢?超山也好,孤山也好,靈峯也好,梅園也好,這幾處梅花或多或少,都可以看看,而最著名的探梅勝處,莫如蘇州的鄧尉。這些年來,鄧尉的梅花還是大有可觀,所以每年春初,仍能吸引各地遊人紛紛前去探梅,因爲除了剩餘的梅花散在各處,仍可飽看外,那邊的明山媚水,也是值得遊賞一下的。

  鄧尉在吳縣西南六十里,在光福鎮之南,相傳漢代有鄧尉隱居此山,故名。西南有元墓,彼此連接,實是一山,晉代有青州刺史鬱泰元葬在這裏,因以爲名。現在這一帶山以鄧尉、元墓並稱。山中人從前多以種梅爲業,因此梅花獨多,而“鄧尉探梅”,也就成爲初春遊賞的一個節目了。但在清代道光年間,時人都以元墓看梅花爲言,顧鐵卿《清嘉錄》有云:“暖風入林,元墓梅花吐蕊,迤邐至香雪海,紅英綠萼,相間萬重,郡人艤舟虎山橋畔,袱被邀遊,夜以繼日。”當時探梅的盛況,可見一斑。

  元墓山上有聖恩寺,是光福最著名的古寺;寺後有小山巒,彷彿用湖石堆成,其實是天然的,因有“真假山”之稱。這一帶原有好多株老梅樹,香雪重重,蔚爲大觀。寺中有還元閣,藏有《一蒲團外萬梅花》長卷,出清代名畫師手,並有題跋很多,十分名貴;抗戰勝利後,只剩了一半,仍有可觀,我還作了兩絕句贈與寺僧:“劫餘重到還元閣,舉目湖山百種寬。欲寄身心何處寄,萬梅花裏一蒲團。”“萬梅花裏一蒲團,打坐千年便涅槃。佛雨繽紛花雨亂,如來彌勒共盤桓。”

  馬駕山一名吾家山,在光福鎮之西,山並不高,只因山上種着很多的梅樹,洋洋大觀,清代康熙中葉,巡撫宋犖在崖壁上題了“香雪海”三字,並且在高處築亭,以作看梅之所。據說後來乾隆下江南時,曾到此一遊,於是香雪海名滿海內。二十餘年前,我也曾和上海的朋友們結隊登臨,只見山上山下,以至遠處,白茫茫的一片雪白,全是梅花,真是一個不折不扣名實相副的香雪海。可是經過了“八一三”抗日戰爭的大劫,梅樹多被砍伐;而山中人又因種梅之利不如種桑,所以補種的不是梅而是桑了。一九五五年,我與蘇州市園林整修委員會同人來此視察,見那座梅花形的亭子和半山的軒屋,都已破敗,就設計修復,早已煥然一新;但是全山梅樹不多,我建議必須補種五百株。那麼梅花時節,在山上可以望見遠處的梅林,“香雪海”這個名稱,才當之無愧。

  清代金恭有《鄧尉探梅小記》雲:“小雪初晴,餘寒送臘,具鶴氅浩然巾,入鄧尉山,看紅梅綠萼,十步一坐,坐浮一大白,花香枝影,迎送數十里;雖文君要飲,玉環奉盞,其樂不是過也。”這一段文字,寫探梅之樂,十分雋永。一九五七年三月中旬,我和老友程小青兄同往鄧尉探梅,卻見鄧尉山一帶,梅樹仍多,紅梅綠萼,也隨處可見;從光福崦西起,一路到石樓、石壁,所見的全是白梅,正在開得最爛漫的時候,一眼望去,只見到處是皚皚如雪,也許有千株萬株之多,倘不拘拘於號稱“香雪海”的馬駕山一角,那麼就是稱之爲“香雪洋”,也未爲不可。

  探梅的時期,必須適當,去得太早,梅花還沒有開放,去得太遲,卻又落英繽紛,那就不免要乘興而來,敗興而返了。古人曾說“梅花以驚蟄爲候”,大約是在農曆二月之初,正恰到好處。探梅的人們,最好能與山中人先作聯繫,探問梅花消息,開到七八分時,就可以前去,領略那暗香疏影的一番妙趣了。
Previous
Author:周瘦鵑
Type:散文
Total Words:1318
Read Coun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