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

  讀書不必求多,而要求精。這是歷來讀書人的共同經驗。爲了突出地表明讀書要少而精的道理,我想最好把宋代趙普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例子拿來作證。

  大家都知道,在宋代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利用兵變,取得天下,建立了宋代封建政權的時候,第一個著名的宰相便是趙普。據《宋史》卷二百五十六《趙普傳》載:

  普少習吏事,寡學術。及爲相,太祖常勸以讀書。晚年手不釋卷,每歸私第,闔門啓篋,取書讀之竟日;及次日,臨政處決如流。既薨,家人發篋視之,則《論語》二十篇也。

  本來趙普讀書很少,平素又不喜歡說話,所以人們總以爲他沒有讀書。宋太祖趙匡胤常常勸告他,甚至於很嚴厲地批評過他。據說有一天,宋太祖“登明德門,指其榜問趙普曰:明德之門,安用之字?普曰:語助。帝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普無言”。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宋人的筆記中還能找到一些。可見趙普的文化水平確實不高,連擬定一個門樓的榜額都不會,囉裏囉嗦地叫做什麼“明德之門”。宋太祖看了很不高興,所以責問他爲什麼要加個之字。

  但是,深入一步看去,趙普實際上早已知道讀書的重要,而且暗地裏很努力學習。特別是對於《論語》這一部書,趙普讀得爛熟。所以後來在宋太宗趙光義的面前,趙普就敢於說:“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在這裏,他說的分明是一部《論語》,想不到人們卻把他的話斷章取義,變成了“半部《論語》”,並且歷代相傳,居然成了典故。

  我們現在不管他說的是一部《論語》也好,是半部《論語》也好,都應該由此體會到少而精的讀書方法。雖然,在趙普和其他古人的心目中,《論語》是他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唯一法寶,他們只要熟讀這一部書就足以應付一切了。這一點,我們與他們根本不同。如果我們現在也還是死抱住《論語》這一部書,讀得爛熟,儘管也有用處,卻仍然無補於實際,這是可以斷言的。但是,我們卻無妨按照我們的需要,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中,選定任何一部書,讀得爛熟,正確地掌握和運用其中的原理原則,來解決我們所面臨的許多實際問題。

  比如說,對於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共產黨宣言》這一部書,我們假使能夠讀得爛熟,那麼,我們就決不至於對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問題,發生認識上的錯誤。又比如說,對於馬克思的《資本論》,我們假使能夠熟讀其中的一卷或半卷,那麼,在我國現階段的社會主義建設中,這就有很大的作用。同樣,對於毛主席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個報告,我們假使反覆地加以研究,用來解決當前的許多重大問題,顯然是有極大作用的。

  無論讀的是哪一部經典著作,只要真的讀得爛熟了,能夠深刻地全面地掌握其精神、實質,在這個基礎上,再看有關的其他參考書,就一定會做到多多益善,開卷有益。所謂精與博的關係,在這裏也就自然而然地會得到合理的解決。當然,精讀的書多一些更好,參考書更是看得越多越好,這些都是無止境的,決不要以一部書爲滿足。我之所以引用“半部論語”的典故,無非是要提醒大家特別注意這個問題罷了。

  至於在讀書的時候,尤其對於必須精讀的書籍,態度務須認真,精神務須集中,遇到不了解的或者不完全瞭解的地方,總要查問清楚,不應該一知半解自以爲是。如果自己選定了一部經典著作,自己又懶得讀,想找便宜,假借集體學習等名義,只聽別人朗誦或講解,以代替個人專心的閱讀,結果一定學不到什麼東西。

  唐代一個節度使韓簡讀《論語》的故事,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宋代高懌的《羣居解頤》和五代孫光憲的《北夢瑣言》都記載了這個故事。據說:

  節度使韓簡,性粗質。每對文士,不曉其說,心常恥之。乃召一孝廉,令講《論語》。及講至爲政篇,明日謂諸從事曰:僕近知古人淳樸,年至三十方能行立。外有聞者,無不絕倒。

  不要以爲只有韓簡才把“三十而立”,錯誤地理解爲“年至三十方能行立”。誰要是自己不專心讀書,而一知半解自以爲是。那就難免要做韓簡第二、第三或者等而下之了。
Previous
Author:鄧拓
Type:散文
Total Words:1578
Read Count: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