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仲相桓公,所以要“九合諸侯”者,其目的全在“尊王攘夷”;想要聯合或統一中國的力量以抵抗蠻族的侵略。所謂會盟,便是締結同盟的會集。恐怕在這時代,只有“敵愾同仇”和“夏夷之防”的號召,才能聯合或統一了當時的地方的武力。原來,這些盟會不僅用來對付西北方的戎狄,也要用來對付南方的強敵“荊楚”的。故《詩·魯頌

齊居山東,擅魚鹽之利。管仲相桓公,以富國強兵爲務。他對桓公說,改革了內政之後,有了肯同死的戰士三萬人,便可以“以誅無道,以屏周室”了(《國語》)。他“有革車八百乘,擇天下之甚淫亂者而先徵之”,“萊、莒、徐夷、吳、越,一戰帥服三十一國,遂南征伐楚。”(見《國語》。《管子·小匡》謂:“南至吳越巴牂河

他又當“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登太行,至卑耳山而遠”。(《管子》,《國語》亦有“西征攘白翟之地”語)
他的霸業,實不在於安內而在於攘外。
《管子》一書相傳爲管仲所作,實則,爲戰國時人所假託。然與《周官》實同爲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理想家的傑作。我們如以《管子》與《國語》裏所記的管仲事相對讀,可知作者所記也並不是全無依據的。
齊桓公死(民國前二五五四年)不久,而有宋襄公者,想繼桓公之霸業而“合諸侯”。但他一出馬便爲楚人所執。不久,釋之。鄭伯與楚和親,到了楚國去。宋襄公因此伐鄭。楚人出兵救鄭,與宋人戰於泓。襄公不乘楚人未濟及未成列擊之,失掉了戰勝的機會,遂敗退。楚以是益強盛,其兵力足迫脅中原。
晉文公繼之,(民國前二五四七年立)而遂以攘楚爲事。這時,宋、鄭皆勢弱。宋附於晉;鄭則依違於晉楚之間。民國前二五四三年,楚伐宋,晉救之。晉楚二軍遂戰於城濮(今河南陳留縣)。文公這一邊並不是孤單的;他連合了齊師,宋師及秦師,聲勢很盛。《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寫這次戰役很有聲色,爲古代有名的大戰役的描寫之一。城濮戰後,鄭伯便也與晉盟而絕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