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前新記送竈

  江南各地舊俗,對於廚房裏的所謂“竈神”,很爲尊重,總要在竈頭上砌一個長方形的小小神龕,將一尊用紅紙描金畫出來的“竈神”供奉在內,上加橫額,寫就“東廚司命”四字,這儀式定在大除夕舉行,燃香點燭,齋以百葉、粉皮、油豆腐與香菌、扁尖、木耳等素食品,再配上桔子、烏菱、糖年糕等果餌;末了焚化一副紙做的所謂“圓段”,於是閤家男女老小,叩頭禮拜,稱爲“接竈”。

  供奉了一年,到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就要舉行“送竈”儀式,一樣的點了香燭,齋了素食品和果餌;另外,又要用糯米粉裹了豆沙餡做成糰子,名叫“謝竈團”,以四個作供,而最重要的,是供上用麥芽糖做成的一個糖元寶,昔人稱爲“膠牙餳”。怎麼叫做“膠牙”呢?據說這夜竈神上天去朝見玉皇大帝,要把這一家一年來做錯了的事情,告訴玉帝,當然對於這一家是大爲不利的。因此異想天開,把這兩種富有黏性的糯米糰和糖元寶給竈神吃,膠住他的牙齒,使他開口不得,就可把做錯了的事情瞞過去了。這風俗,在宋代就有了,范成大《吳郡志》中有云:“二十四日祀竈,用膠牙餳,謂膠其口,使不得言。”《吳縣誌》也說:二十四日祀竈,名送竈,用糯米粉團和糖餅,說是竈神這一天上天時,要講人家的過失,所以用這兩件東西來粘住他的嘴。這不但是蘇俗如此,杭州也有此俗。吳曼雲《江鄉節物詞》雲:“春餳着色爛如霞,清供還斟玉乳茶。不用黃羊重媚竈,知君一楪已膠牙。”又朱竹垞《醉司命》詞有云:“煉香以燒,翦紙而焚。餳糕粉荔,雜沓上陳。”足見送竈用膠牙餳,是不止蘇州一處;朱竹垞是嘉興人,或許鴛鴦湖畔也有此俗吧?怎麼叫做“醉司命”呢?據說從前是不用餳來膠竈神的牙的,而用酒糟來塗抹竈門,稱爲“醉司命”,用意也與膠牙餳一樣,就是用酒糟來醉倒了竈神,使他上了天,無從向玉帝搬弄是非,曾有一位詩人二十四日在萬安舟中賦詩云:“十八灘頭一葉身,人言司命醉今辰。捫心一一從頭數,無過無功可告神。”這種風俗說來雖很可笑,倒也很爲有趣。

  送竈儀式結束時,全家禮拜恭送,然後將紙做的竈神捧在一頂紙轎裏,到門外去焚化,把燼餘的殘紙送還神龕中,美其名曰“接元寶”。同時把先就準備了的青豆或黃豆,和好幾根剪成寸許長的稻草,撒在屋頂上,叫做“馬料豆”,原來是給竈神的馬吃的。

  清代詩人郭頻伽,曾作《送竈詞》,很有風趣,詩云:“白米出磨如玉塵,𫗠𫗮作餅甘入脣。青竹燈檠縛輿轎,紅箋剪碎糊車輪。願侯上天莫逡巡,祝侯之來福我民。勃谿詬誶侯不聞,男呻女吟侯不嗔。常時突煙有斷絕,有時腷膊燒溼薪。侯居我家亦云久,亮如鮑叔知我貧。上天高高帝所遠,蟣蝨小臣縱疏懶。平生所事不欺人,何況我侯皆在眼。今朝再拜前致詞,富且不求餘可緩。有酒在瓶餚在盆,故事聊以糟塗門。安知司命不一醉,我已獨酌餘空樽。千家送神爆竹齊,小兒索飯門東啼。”這是一首絕妙的諷刺詩,竈神如果解事,也將忍俊不禁。一結更是仁人之言,音在弦外,意味深長。
Previous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