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心梵天所問經授現不退轉天子莂品第十五

爾時天帝釋白世尊曰:唯天中天。猶摩尼珠所入著處,則於其處人目睹見珠之光明。如是世尊,斯諸正士奉行具足無思議法。自在所遊普則悉以法寶光明而自恣照。輒便修習顯曜本際。堪任自由而演辯才。其自恣者則於諸法無所倚著不著彼我。自恣辯者則無反耶。亦不顛倒常得自在。自恣辯者淨於往古。不得當來不見現在。自恣辯者信諸不信度諸不脫。自恣辯者攝諸憍慢。開化自大使無異決。自恣辯者至令諸魔不得其便。有所聽省超度魔事。自恣辯者其諸善法未加勸者,則令興發善法。已生進不違忘。塵勞若起使蠲除之。塵勞未興令不得生。自恣辯者其諸菩薩未被德鎧使得被之。其以被者則不退轉。自恣辯者不斷正法將護正典。以是比例辯才之誼,則能降伏一切異學。所以者何。計於小獸終不能堪師子之吼。見於師子不能自進。何況入窟遊樹間乎。如是世尊,一切異學不能堪任演於無上師子之吼。於是現不退轉天子問帝釋曰:向所云師子吼。何謂拘翼師子吼乎。答曰:天子。其於諸法不可倚著亦無言說。此則名曰見師子吼。睹無所倚言乎寂然。其有倚著寂然行者,爲師子吼爲蟲狐鳴見平等處。有所說故。又復天子。爾當復說。何謂所爲爲師子吼。天子答曰:拘翼欲知。其不倚著於如來者亦無言說。何況其餘異因緣耶。是故名法爲師子吼。奉平等教曰師子吼。講說一品曰師子吼。聞有所說而不恐畏曰師子吼。若說經法不起不滅無有自然曰師子吼。處於塵勞而不懷結。無有合會亦不解散。說如斯法曰師子吼。所以言曰師子吼者,若能專至不計有人而無吾我。一切諸法假習俗言:所以言曰師子吼者,而以專一顯揚空法。所以言曰師子吼者,口有所講護於正法。所以言曰師子吼者,蠲除一切衆生苦患。當成佛道宣暢斯教。所以言曰師子吼者,所念財業清淨之本。而知止足讚揚斯教。所以言曰師子吼者,在於閒居不擇所行。佈施之本而造元首爲師子吼。不捨禁戒爲師子吼。等心親友及與怨敵爲師子吼。不釋宣遠亦無所近爲師子吼。除諸塵勞爲師子吼。等觀智慧爲師子吼。天子說是師子吼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百千伎樂不鼓自鳴。其大光明普照世間及諸天宮。百千天人舉聲嘆曰:吾等爲已於閻浮提再見法輪也。用此天子師子吼故。爾時世尊尋即欣笑。佛正覺法假使笑時。無央數光從佛口出。青黃赤白黑紫紅色照於無量不可計會諸佛世界靡不周遍。上至梵天悉皆覆蔽日月之明。繞身三匝還從頂上入?然不現。持心梵天即從坐起。叉手向佛以偈頌曰:

諸通慧殊特,普知一切有。皆悉分別了,三世衆生行。隨宜所信喜,而以慧解脫。其心有超異,一切悉授決。

諸聲聞緣覺,悉非是其地。佛慧爲若茲,無量持無限。曉了衆生心,何因說所趣。度脫於衆生,殊勝難可當。

從意之所樂,善拘懷除穢。其光明這出,蔽日月釋梵。通照鐵圍山,億垓諸須彌。願說其旨趣,何緣而感欣。

瞋厭以永除,能仁寂澹泊。慈愍普觀察,天上及世間。視佛無厭足,睹體得利安。所因欣笑者,安住說決義。

選擇察諸法,自恣如虛空。若雲霧電?僉,虛若聚沫幻。見所有如夢,若如水中月。善哉演說意,何故而欣笑。

除一切想見,能仁超度空。諸通慧消滅,常離諸想著。則無三處願,禪定以平等。所以奮光明,唯正分別說。

無文字言辭,不著於音響。安住爲說經,不慕衆生法。一一了衆會,欲令曉佛慧。知神足根力,最勝善哉說。

佛者爲醫王,蠲除一切苦。勇猛御至安,濟愚戇放逸。力勢超鉤鎖,人衆悉歸命。光說人神尊,何因而欣笑。

佛告持心梵天。見現不退轉天子乎。對曰:以見天中天。佛言:梵天。現不退轉天子。三十二不可計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須彌燈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爲佛世尊,世界名善化。劫名淨嘆。其佛國土當有二寶。以紺琉璃紫磨金色。淳菩薩衆降伏魔怨。所居室宅衣食被服。當如第六化應聲天。如來殷勤多所開化。於是持心梵天謂現不退轉天子曰:如來已爲授仁者決。答曰:如來已爲見授決矣,猶如無本授無本決及與法界。授我之決亦復如是,報曰:又以無本及與法界則無有決。答曰:如來不授於無本法界之決所說授決。一切菩薩亦復如是,不當睹於有所授決。又問。仁者不從住由正覺。淨修梵行分別曉瞭如佛授決乎。答曰:梵天。其無所習此等疇類乃修梵行。又問。何謂其無所習乃修梵行。答曰:其不習於欲界色界。及無色界。此等之倫乃修梵行。複次梵天。無所習居不用我居。不習有人不習有壽不習有命。斯等之匹。乃修梵行。舉要言之。假於諸法不習諸法。是乃名曰淨修梵行。又問。所言淨修梵行爲何謂乎。答曰:淨修梵行不住二道。此之謂也。又問。不住二道爲何所立。答曰:不住二道則爲建立一切法言:所以者何。無所立者則爲賢聖之所遵修而得超度。又問。遵修何等爲道行耶。答曰:有遵修行者不墮於行亦不離行。亦復無有行於法者,亦復無有離於法者,是則名曰遵修道行精順如應。又問。以何等行而爲道行。答曰:無見無聞無念無知。無教無得亦無造證。於一切法而無所行。是則名曰遵修道行。又問。何謂菩薩堅彊精進。答曰:假使菩薩而不見法行有一事。亦復不見有若干行。是謂菩薩堅彊精進被戒德鎧設於法界而無所壞。已無所壞則無所近。亦不離法亦無所違。不見塵勞亦無結恨。是爲菩薩第一之行。爲精進也。不舉不下於一切法奉修精進。假使梵天。無身因緣無口因緣無心因緣。是爲第一精進之行。於是世尊,贊現不退轉天子曰:善哉善哉!如汝所云:復告持心。如是梵天。如今天子之所說者,是爲第一精進之行。其無身行亦無口行亦無心行。佛告梵天。吾念過去往古久遠世時。一切知節寂寞之德。專修精進恭敬奉事。處在閒居而學博聞。於衆生類而行慈愍。以何等行一切遵修暴露精進。如來不見授於無上正真道決。所以者何。坐以住於身口意故。爾時梵天。如是色像遵修精進此具足行。如今曏者天子所言:然於後世見錠光佛所見授決。當於來世而成爲佛。號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是故梵天。若使菩薩疾欲受決。當以是比遵修精進。曉知諸法而無所行。梵天問曰:何謂世尊而無所行。世尊告曰:究竟平等。正均空無而爲精進。何謂究竟平等正均空無而爲精進。答曰:過去心滅當來未至現在不住。其滅盡者則不復起。設使獲者無有起想。如是住者常無所住。其爲法者設使正法平等興者則無所起。無所起者便無過去當來現在。設使無有去來今者,便爲本淨則無所起。是爲梵天究竟平等。正均空無而爲精進。如是菩薩。疾得授決則逮法忍具足衆行。佛謂梵天。設使菩薩於一切法而無所習則曰佈施。而不將護一切法者則曰奉戒。若不思念一切諸法則曰忍辱。而於諸法無所因緣則曰精進。而以平等一切諸法則曰定意。於一切法而無所想,則曰智慧。斯則名曰不造增益。亦不損耗無作不作。常行佈施無所悕望。護持禁戒而等同像。遵修忍辱內外清淨。奉行精進具足成就。禪定一心悉無所著。欽尚智慧而無有想。如是忍辱具足行者,菩薩備行普現衆行悉無所著。以無所著等於世法。得利不喜無利不慼。諮嗟毀呰獲名失稱遭樂逢苦。設以值此不動不搖。不以增減不喜不慼。已過世間之所有法。不以苦患亦不以惱不以肅震。無念不念則無二事。離諸因緣趣無二法。其墮二見發於大哀。而興己心開化衆生。是爲梵天第一精進。用獲無我爲忍故也,則向羣黎入大悲哀。所生之處攝取救護。佛說是精進行時。八千菩薩得不起法忍。佛悉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皆同一字。名曰堅彊精進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爲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爲佛世尊,各各興於異佛世界。爾時大迦葉白世尊曰:譬諸大龍而欲雨時雨於大海。此諸正士亦復如是,天中之天猶如大海。而興是像放大法雨。諸大正士則爲巨海。心亦若斯。以真實性而演法雨。佛告迦葉。如爾所言:此諸大龍不以貪嫉。而不雨於閻浮提也。用閻浮提天下之地。不能堪受大雨之渧。設使迦葉。斯諸大龍而出大雨。雨天下者令閻浮提郡國縣邑山陵溪谷。漂沒永盡如漂樹葉。以是之故。諸大龍王不放大雨雨閻浮提。如是迦葉。斯諸正士不惜法雨。而不爲人及衆生類演出法澤。又復迦葉。若器堪任應佛法者,斯諸正士則沒海意覺諸衆生。如其心念演出法雨。譬如迦葉諸龍雨時。墮諸大渧猶如車輪。大海悉受此之大雨。不以爲足亦不充滿。此諸正士亦復如是,若於一劫若百千劫聞所說法。又於諸法不增不減不以爲滿。譬如迦葉彼於大海。處處諸水萬川四流。歸於海者會爲一味鹹苦如鹽。斯諸正士若干音聲。各演異教而令聞法。適省聽已悉歸一義。爲解脫味趣空無味。譬如迦葉大海之中。而有清淨無垢之寶淨潔無瑕,則以不受不時之水亦不受穢。此諸正士亦復如是,清淨無垢不受一切結恨懈厭瞋怒之瑕。譬如迦葉大海之中。而極幽深難得其底邊際難限。此諸正士亦復如是,所了聖慧而甚邃遠。心入玄妙幽奧難量。聲聞緣覺所不能及。譬如迦葉大海之中。蓄無央數不可計水。此諸正士亦復如是,積聚種殖不可限量。智度無極。合會諸法故喻大海。如是色像則曰正士。譬如迦葉大海之中。積聚無量若干種寶。此諸正士亦復如是,以若干教無量法寶自然充滿。譬如迦葉大海之中。有三部寶真身之寶。清水之寶爲財業寶。此諸正士亦復如是,說經法時從人根原。心所應脫而令得度。得聲聞乘或緣覺乘或至大乘。譬如迦葉大海之中。稍稍廣大水漸流入轉成深廣。菩薩如是志諸通慧行諸通慧。漸得成就於大聖道。譬如迦葉大海之中。不受死屍不與同處。此諸正士亦復如是,不習聲聞緣覺之心。不與同歸。不與貪嫉毀戒結恨懈廢瞋恚心者而與同歸。不與懈廢亂意惡智所行者而同歸也。不與吾我人壽命見者遊居。譬如迦葉若火災變消竭川流。大江淵池悉以枯涸。然後大海乃盡無餘。如是迦葉。流佈正法普諸土地。先以施行習正法。然後施於海意衆覺。諸正士等正法歸之。又復迦葉此諸正士。寧棄身命不捨正法。諸正士黨流佈正法。不當復爲造如茲觀。譬如大海有如意珠。名曰金剛。諸寶等集踊出七日。上至梵天而悉燒化。及諸世界三千大千佛土悉盡無餘。乃至他方。佛言:迦葉。其如意珠詣異世界當見燒壞。未之有也。如是迦葉。此諸正士盡一切法興顯發起。於七正法令世依怙。便復遊至他方佛土。何謂爲七。諸外異道隨親惡友墮邪見行。轉相賊害受墮諸見。壞諸德本不得等時。是爲興顯發起。於此七法。斯諸正士爲如應器。見衆生本遊彼佛國不離諸佛。常見正覺聽於經典。勸化衆生殖衆德本。譬如迦葉無央數人含血之類。依於大海遊居其中。菩薩如是,無央數人衆庶之類。悉來集會而依倚之。遊居同歸歸於三趣。何謂爲三。生於天上具足人間成就滅度。譬如迦葉大海之中龍阿須倫而得自在。此諸正士亦復如是普悉降伏一切魔衆。於是耆年大迦葉啓問世尊,唯天中天。計於大海尚可測量竭其邊際。此諸正士不可限量得其崖底。世尊報曰:迦葉。欲知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諸塵。尚可數知。斯諸正士至真之行。不可思議究所歸趣。於時世尊說此頌曰:

猶如大海,一切之水,而悉受之。不以厭足,志求法者,亦復如是,好樂正典,不以充滿,猶如大海。受無量水,悉來歸之,而不拒逆。

聰達之等,亦復如是,不以智慧。而爲具足,大海不惡,污濁之潦。其諸清流,亦復歸趣,遵修行者,亦復如是,而不受諸,塵勞垢穢。

猶若大海,不可限量,極廣弘遠。不可卒知,智慧德海,亦復如是,衆生度人,無能解暢,大海之中。若干歸趣,萬川四流,合爲一味。

若干種人,僉來聽法,悉歸一乘。同誼之典,非一品類,號曰爲海。前者成海,而得建立,無所畏者,志願如茲,普爲衆生,而興道意。

譬如大海,衆寶積聚,則在於彼。而無所著,諸菩薩衆,亦如積珍。而以顯發,成於三寶,猶如江海。而有三寶,雖爾其海,亦無想念。

羣聖達士,說法如斯,則以三乘。開導衆生,猶如江海,稍益廣大。衆流悉歸,而得充滿,諸菩薩衆。志諸通慧,用羣萌故,常遵修行。

猶如大海,不受死屍,其海之法。則爲如斯,建立菩薩,求道如是,不將慎身,不與同歸,猶若海中。而生衆寶,須彌爲妙,處立堅固。

劫燒起時,終不能焚,便則超遊。異佛世界,正法滅時,亦復如是,強精進者,而攬持之,已觀察見。無任器者,便則往詣,他方佛所。

谿谷江河,泉原枯竭,然後海水。乃爲消涸,劫燒起時,則爲若茲。大千世界,悉亦崩毀,凡夫之衆。行在國土,假使正法,已沒盡者,

勇猛之徒,護法如斯,朽棄軀體。不惜壽命,已覺正法,欲消滅盡。正覺現在,若滅度後,斯等志性。清淨如是,建立法者,所當遵修。

如億衆生,依怙於海,非一品故。而有斯處,其大名稱,志願如是,一切衆庶,心普得解,尚可限量。分別知之,於佛世界,諸有大海。

斯等所行,不可別知,緣覺之衆。及諸聲聞,無有等倫,況復出表。諸菩薩行,堅強精進,心如是者,宜爲稽首,當得佛道,開度黎元。

斯爲衆寶,譬如巨海,當供養此。常福德田,此爲良土,上妙醫王。療治一切,諸疹疾者,便爲救濟。受歸度脫,將護燈錠,爲顯光明。

於闇昧世,興明徹眼,其得眼者,進成甘露,則爲帝王,常曰法王。斯爲天帝,多思誼利,亦爲梵皇。思惟四禪,則便轉於,正法之輪。

斯則導師,開示塗路,處在諍訟。爲現蹊徑,則爲勇猛,多所降伏。蠲除諸塵,爲清淨士,遵清白法。如月盛滿,演放光明,猶如日出。

智慧超卓,如須彌山,處於三界。爲雨甘露,斯等難當,猶如師子。其心調柔,譬如賢象,若如大地。載諸山陵,降伏一切,諸外異道。

行常鮮潔,譬若如水,威曜難當。其若如火,無所罣礙,猶若如風。以離懈廢,又若如地,斯等棄慢。拔離瞋恚,爲如藥樹,無有想念。

其戒清淨,無著蓮華,於世八法。無有依倚,所行譬如,優曇鉢華。無數億劫,音聲難致,於諸人尊。則有反覆,爲住佛教,不斷正典。

志願堅強,爲懷愍哀,遵固慈心。喜悅超絕,則以救護,於五色慾。善求合會,最勝財業,斯等佈施。而有殊特,所奉禁戒,則無等倫。

以忍辱力,秉意勇猛,精進解達。而不厭惓,斯等禪定,神足通慧。往至佛土,無量億垓,得見諸佛。逮聞經典,如其所聞,則便習持。

則能暢了,衆人之行,隨其所應。所信諸根,安隱諦學,善權方便。則爲外道,顯示證明,便能通辯。一切諸法,僉然和同,分別報應。

而能解了,因緣法律,離吾我見。常在平等,便以觀察,如應順法。則爲曾更,出家學矣,過去當來。一切諸法,已住於法,綜了法界。

敏識空慧,而無有形,則能興發。差特矜哀,便能攝護,勤苦衆生。遵修解脫,所當行法,計有吾我。而有妄想,愚騃所行,隨邪放逸。

斯等曉練,虛僞之法,而則講說。蠲除諸見,無常爲常,空謂有實。以苦爲樂,非身謂身,凡夫之士。攝取顛倒,而不分別,生死之際。

若能政理,攝顛倒原,則知無人。無壽無命,已能淨修,平等行者,則曉非常,苦空非身,迦葉斯等。名稱功德,所趣御之,猶若持地。

令聞無量,慧不可限,若能遵修。菩薩亦然,設使周滿,三千世界。悉以敬侍,建志菩薩,供養羅漢。復倍是數,終不能及,逮菩薩志。

吾亦建立,斯等之類,過去正覺。當來如是,又今現在,十方聖尊。

爲諸建志,欲得佛者,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