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第五十二 職官五

公侯伯 駙馬都尉附儀賓 五軍都督府 京營 京衛 錦衣衛附旗手等衛南京守備 南京五軍都督府 南京衛 王府護衛附儀衛司 總兵官 留守司都司附行都司 各衛 各所 宣慰司 宣撫司 安撫司 招討司長官司附蠻夷長官司 軍民府附土州土縣

公、侯、伯,凡三等,以封功臣及外戚,皆有流有世。功臣則給鐵券,封號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餘曰奉天翊運推誠,曰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歲祿以功爲差。已封而又有功,仍爵或進爵,增祿。其才而賢者,充京營總督,五軍都督府掌僉書,南京守備,或出充鎮守總兵官,否則食祿奉朝請而已。年幼而嗣爵者,鹹入國子監讀書。嘉靖八年,定外戚封爵毋許世襲,其有世襲一二代者,出特恩。

駙馬都尉,位在伯上。凡尚大長公主、長公主、公主,並曰駙馬都尉。其尚郡主、縣主、郡君、縣君、鄉君者,並曰儀賓。歲祿各有差,皆不得與政事。明初,駙馬都尉有典兵出鎮及掌府部事者。建文時,梅殷爲鎮守淮安總兵官,李堅爲左副將軍。成祖時,李讓掌北京行部事。仁宗時沐昕,宣宗時宋琥,並守備南京。英宗時,趙輝掌南京左府事。其餘惟奉祀孝陵,攝行廟祭,署宗人府事。往往受命,一充其任。若恩親侯李貞,永春侯王寧,京山侯崔元,以恩澤封侯,非制也。

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恩功寄祿,無定員。其屬,經歷司,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各一人。

都督府掌軍旅之事,各領其都司、衛所,詳見《兵志·衛所》中以達於兵部。凡武職,世官流官、土官襲替、優養、優給,所屬上之府,移兵部請選。既選,移府,以下之都司、衛所。首領官聽吏部選授,給由亦如之。凡武官誥敕、俸糧、水陸步騎操練、官舍旗役並試、軍情聲息、軍伍勾補、邊腹地圖、文冊、屯種、器械、舟車、薪葦之事,並移所司而綜理之。凡各省、各鎮鎮守總兵官,副總兵,並以三等真、署都督及公、侯、伯充之。有大征討,則掛諸號將軍或大將軍、前將軍、副將軍印總兵出,既事,納之。其各府之掌印及僉書,率皆公、侯、伯。間有屬老將之實爲都督者,不能十一也。

初,太祖下集慶,即置行樞密院,自領之。又置諸翼統軍元帥府。尋罷樞密院,改置大都督府。以硃文正爲大都督,節制中外諸軍事,設司馬、參軍、經歷、都事等官。又增設左、右都督,同知,副使,僉事,照磨各一人,並設斷事官。定製,大都督從一品,左、右都督正二品,同知都督從二品,副都督正三品,僉都督從三品,經歷從五品,都事從七品;統軍元帥府元帥正三品,同知元帥從三品,副使正四品,經歷正七品,知事從八品,照磨正九品;又以都鎮撫司隸大都督府,先是屬中書省秩從四品。尋罷統軍元帥府。吳元年,更定官制,罷大都督不設,以左、右都督爲長官,正一品同知都督,從一品副都督,正二品僉都督,從二品俱升品秩。其屬,設參議,正四品經歷,斷事官,從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從七品洪武九年,罷副都督,改參議爲掌判官。十二年,升都督僉事爲正二品,掌判官爲正三品。十三年,始改都督府爲五軍都督府,分領在京各衛所,惟錦衣等親軍,上直衛不隸五府。及在外各都司、衛所,以中軍都督府斷事官爲五軍斷事官。十五年,置五軍十衛參軍府,設左、右參軍。十七年,五軍各設左、右斷事二人,提控案牘一人,並從九品二十三年,升五軍斷事官爲正五品,總治五軍刑獄。分爲五司,司設稽仁、稽義、稽禮、稽智、稽信五人,俱正七品,各理其軍之刑獄。二十九年,置五軍照磨所,專掌文牘。建文中,革斷事及五司官。永樂元年,設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置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無定員,經歷、都事各一人。後又分五府,稱行在五軍都督府。十八年,除“行在”字,在應天者加“南京”字。洪熙元年,複稱行在,仍設行後府。宣德三年又革。正統六年,復除“行在”字。

京營,永樂二十二年,置三大營,曰五軍營,曰神機營,曰三千營。五軍、神機各設中軍、左右哨、左右掖;五軍、三千各設五司。每營俱選勳臣二人提督之。其諸營管哨、掖官,曰坐營,曰坐司。各哨、掖官,亦率以勳臣爲之。又設把總、把司、把牌等官。又有圍子手、幼官、舍人、殫忠、效義諸營,俱附五軍營中。景泰元年選三營精銳立十團營,蒞以總兵,統以總督,監以內臣。其舊設者,號爲老營。三老營凡六提督,內選其二領團營。成化三年,分團營爲十二,每營又各分五軍、三千統騎兵,神機統火器。其各營統領,俱擇都督、都指揮或列爵充之,以總督統轄之。正德中,又選團營精銳,置東西兩官廳,另設總兵、參將統領。嘉靖二十九年,革團營官廳,仍並三大營,改三千曰神樞,設副、參、遊、佐、坐營、號頭、中軍、千把總等官。五軍營:戰兵一營,左副將一;戰兵二營,練勇參將一;車兵三營,參將一;車兵四營,遊擊將軍一;城守五營,佐擊將軍一;戰兵六營,右副將一;戰兵七營,練勇參將一;車兵八營,參將一;車兵九營,遊擊將軍一;城守十營,佐擊將軍一;備兵坐營官一,大號頭官一。已上部推。監槍號頭官一,中軍官十一,隨徵千總四,隨營千總二十,選鋒把總八,把總一百三十八。已上俱營推。神樞營:戰兵一營,左副將一;戰兵二營,練勇參將一;車兵三營,參將一;車兵四營,遊擊將軍一;城守五營,佐擊將軍一;戰兵六營,右副將一;車兵七營,練勇參將一;執事八營,參將一;城守九營,佐擊將軍一;城守十營,佐擊將軍一;備兵坐營官一,大號頭官一。已上部推。監槍號頭官一,中軍官十一,千總二十,選鋒把總六,把總一百五十七。已上俱營推。神機營:戰兵一營,左副將一;戰兵二營,練勇參將一;車兵三營,遊擊將軍一;車兵四營,佐擊將軍一;城守五營,佐擊將軍一;戰兵六營,右副將一;車兵七營,練勇參將一;城守八營,佐擊將軍一;城守九營,佐擊將軍一;城守十營,佐擊將軍一;備兵坐營官一,大號頭官一。已上部推。監槍號頭官一,中軍官十一,千總二十,選鋒把總六,把總一百二十八。已上俱營推。通計三大營,共五百八十六員。統以提督總兵官一員。已,改提督曰總督,鑄“總督京營戎政”印,俾仇鸞佩之。更設侍郎一人,協理京營戎政。定巡視科道官歲一代更,悉革內侍官。增設巡視主事,尋亦革。隆慶初,仍以總督爲提督,改協理爲閱視,尋並改閱視爲提督。四年二月,更京營制,三營各設提督,又各設右都御史一員提督之。九月,罷六提督,仍復總督戎政一人。天啓初,增設協理一人,已,仍革一人。崇禎初,復增一人。

京衛指揮使司,指揮使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鎮撫司,鎮撫二人,從五品其屬,經歷司,經歷,從七品知事,正八品吏目,從九品倉大使、副使各一人。所轄千戶所,多寡各不等。

京衛有上直衛,有南、北京衛,品秩並同。各有掌印,有僉書。其以恩廕寄祿,無定員。凡上直衛親軍指揮使司,二十有六。曰錦衣衛,曰旗手衛,曰金吾前衛。曰金吾後衛,曰羽林左衛,曰羽林右衛,曰府軍衛,曰府軍左衛,曰府軍右衛,曰府軍前衛,曰府軍後衛,曰虎賁左衛。是爲上十二衛,洪武中置。曰金吾左衛,曰金吾右衛,曰羽林前衛,曰燕山左衛,曰燕山右衛,曰燕山前衛,曰大興左衛,曰濟陽衛,曰濟州衛,曰通州衛。是爲上十衛,永樂中置。曰騰驤左衛,曰騰驤右衛,曰武驤左衛,曰武驤右衛。宣德八年置。番上宿衛名親軍,以護宮禁,不隸五都督府。其京衛隸都督府者,三十有三。曰留守左衛,曰鎮南衛,曰驍騎右衛,曰龍虎衛,曰瀋陽左衛,曰瀋陽右衛,隸左軍都督府。曰留守右衛,曰虎賁右衛,曰武德衛,隸右軍都督府。曰留守中衛,曰神策衛,曰應天衛,曰和陽衛,及牧馬千戶所、蕃牧千戶所,俱隸中軍都督府。曰留守前衛,曰龍驤衛,曰豹韜衛,隸前軍都督府。曰留守後衛,曰鷹揚衛,曰興武衛,曰大寧中衛,曰大寧前衛,曰會州衛,曰富峪衛,曰寬河衛,曰神武左衛,曰忠義右衛,曰忠義前衛,曰忠義後衛,曰義勇右衛,曰義勇前衛,曰義勇後衛,曰武成中衛,曰蔚州左衛,隸後軍都督府。又京衛非親軍而不隸都督府者,十有五。曰武功中衛,曰武功左衛,曰武功右衛,已上三衛以匠故,隸工部。曰永清左衛,曰永清右衛,曰彭城衛,曰長陵衛,曰獻陵衛,曰景陵衛,曰裕陵衛,曰茂陵衛,曰泰陵衛,曰康陵衛,曰永陵衛,曰昭陵衛。

明初,置帳前總制親軍都指揮使司,以馮國用爲都指揮使。後改置金吾侍衛親軍都護府,設都護,從二品經歷,正六品知事,從七品照磨。從八品。又置各衛親軍指揮使司,設指揮使,正三品同知指揮使,從三品副使,正四品經歷,正七品知事,正八品照磨,正九品千戶所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鎮撫、百戶。正六品因置武德、龍驤、豹韜、飛龍、威武、廣武、興武、英武、鷹揚、驍騎、神武、雄武、鳳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衛親軍指揮使司,此設親軍衛之始。尋罷金吾侍衛親軍都護府。洪武、永樂間,增設親軍諸衛,名爲上二十二衛,分掌宿衛。而錦衣衛主巡察、緝捕、理詔獄,以都督、都指揮領之,蓋特異於諸衛焉。留守五衛,舊爲都鎮撫司,總領禁衛,先屬中書省,改隸大都督府,設都鎮撫,從四品副鎮撫,從五品知事,從八品尋改宿衛鎮撫司,設宿衛鎮撫、宿衛知事。洪武三年,改爲留守衛指揮使司,專領軍馬守禦各城門,及巡警皇城與城垣造作之事。後升爲留守都衛,統轄天策、豹韜、飛熊、鷹揚、江陰、廣洋、橫海、龍江、水軍左、右十衛。八年,復爲留守衛,與天策等八衛俱爲親軍指揮使司,惟水軍左、右二衛爲指揮使司。並隸大都督府。十一年,改爲留守中衛,增置留守左、右、前、後四衛,仍爲親軍。十三年,始分隸五都督府。

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恆以勳戚都督領之,恩廕寄祿無常員。凡朝會、巡幸,則具鹵簿儀仗,率大漢將軍共一千五百七員等侍從扈行。宿衛則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耤、視牲,則服飛魚服,佩繡春刀,侍左右。盜賊奸宄,街途溝洫,密緝而時省之。凡承製鞫獄錄囚勘事,偕三法司。五軍官舍比試並槍,同兵部蒞視。統所凡十有七。中、左、右、前、後五所,領軍士。五所分鑾輿、擎蓋、扇手、旌節、幡幢、班劍、斧鉞、戈戟、弓矢、馴馬十司,各領將軍校尉,以備法駕。上中、上左、上右、上前、上後、中後六親軍所,分領將軍、力士、軍匠。馴象所,領象奴養象,以供朝會陳列、駕輦、馱寶之事。

明初,置拱衛司,秩正七品,管領校尉,屬都督府。後改拱衛指揮使司,秩正三品。尋又改爲都尉司。洪武三年,改爲親軍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後五衛軍士,而設儀鸞司隸焉。四年,定儀鸞司爲正五品,設大使一人,副使二人。十五年,罷儀鸞司,改置錦衣衛,秩從三品,其屬有御椅等七員,皆正六品。設經歷司,掌文移出入;鎮撫司,掌本衛刑名,兼理軍匠。十七年,改錦衣衛指揮使爲正三品。二十年,以治錦衣衛者多非法凌虐,乃焚刑具,出繫囚,送刑部審錄,詔內外獄鹹歸三法司,罷錦衣獄。成祖時復置。尋增北鎮撫司,專治詔獄。成化間,刻印畀之,獄成得專達,不關白錦衣,錦衣官亦不得干預。而以舊所設爲南鎮撫司,專理軍匠。

旗手衛,本旗手千戶所,洪武十八年改置。掌大駕金鼓、旗纛,帥力士隨駕宿衛。校尉、力士,僉民間壯丁爲之。校尉專職擎執鹵簿儀杖,及駕前宣召官員,差遣幹辦,隸錦衣衛。力士專領金鼓、旗幟,隨駕出入,及守衛四門,隸旗手衛。凡歲祭旗頭六纛之神,八月於壇,十二月於承天門外,皆衛官蒞事,統所五。

府軍前衛,掌統領幼軍,輪番帶刀侍衛。明初,有帶刀舍人。洪武時,府軍等衛皆有習技幼軍。永樂十三年,爲皇太孫特選幼軍,置府軍前衛,設官屬,指揮使五人,指揮同知十人,指揮僉事二十人,衛鎮撫十人,經歷五人。統所二十有五。

金吾、羽林等十九衛,掌守衛巡警,統所凡一百有二。

騰驤等四衛,掌帥力士直駕、隨駕,統所三十有二。

南京守備一人,協同守備一人。南京以守備及參贊機務爲要職。守備,以公、侯、伯充之,兼領中軍都督府事。協同守備,以侯、伯、都督充之,領五府事。參贊機務,以南京兵部尚書領之。其治所在中府,掌南都一切留守、防護之事。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命中府掌府事官守備南京,節制南京諸衛所。洪熙元年,始以內臣同守備。景泰三年,增設協同守備一人。

南京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僉事,不全設。其掌印、僉書,皆以勳爵及三等都督爲之。分掌南京衛所,以達於南京兵部。凡管領大教場及江上操備等事,各府奉敕分掌之。城門之管鑰,中府專掌之。初設城門郎,洪武十八年革,以門禁鎖鑰銅牌,命中軍都督府掌之。其屬,經歷、都事各一人。

南京衛指揮使司,設官詳京衛凡四十有九。分隸五都督府者三十有二。曰留守左衛,曰鎮南衛,曰水軍左衛,曰驍騎右衛,曰龍虎衛,曰龍虎左衛,曰英武衛,曰龍江右衛,曰瀋陽左衛,曰瀋陽右衛,隸左府。曰留守右衛,曰虎賁右衛,曰水軍右衛,曰武德衛,曰廣武衛,隸右府。曰留守中衛,曰神策衛,曰廣洋衛,曰廣天衛,曰和陽衛,及牧馬千戶所,隸中府。曰留守前衛,曰龍江左衛,曰龍驤衛,曰飛熊衛,曰天策衛,曰豹韜衛,曰豹韜左衛,隸前府。曰留守後衛,曰橫海衛,曰鷹揚衛,曰興武衛,曰江陰衛,隸後府。又親軍衛指揮使司十有七:曰金吾前衛,曰金吾後衛,曰金吾左衛,曰金吾右衛,曰羽林左衛,曰羽林右衛,曰羽林前衛,曰府軍衛,曰府軍左衛,曰府軍右衛,曰府軍後衛,曰虎賁左衛,曰錦衣衛,曰旗手衛,曰江淮衛,曰濟州衛,曰孝陵衛。與左府所屬十衛,右府所屬五衛,前府所屬七衛,後府所屬五衛,並聽中府節制。各衛領所一百一十有八。

王府護衛指揮使司,設官如京衛。

王府儀衛司。儀衛正一人,正五品儀衛副二人,從五品典仗六人。正六品儀衛,掌侍衛儀仗。護衛,掌防禦非常,護衛王邸。有徵調,則聽命於朝。明初,諸王府置護軍府。洪武三年,置儀衛司,司設正、副各一人,秩比正、副千戶;司仗六人,秩比百戶。四年,改司仗爲典仗。五年,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王府設三護衛,衛設左、右、前、後、中五所,所千戶二人,百戶十人。又設圍子手二所,每所千戶一人。九年,罷護軍府。建文中,改儀衛司爲儀仗司,增置吏目一人。成祖初復舊制。

總兵官、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把總,無品級,無定員。總鎮一方者爲鎮守,獨鎮一路者爲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爲守備,與主將同守一城者爲協守。又有提督、提調、巡視、備禦、領班、備倭等名。

凡總兵、副總兵,率以公、侯、伯、都督充之。其總兵掛印稱將軍者,雲南曰徵南將軍,大同曰徵西前將軍,湖廣曰平蠻將軍,兩廣曰徵蠻將軍,遼東曰徵虜前將軍,宣府曰鎮朔將軍,甘肅曰平羌將軍,寧夏曰徵西將軍,交阯曰副將軍,延綏曰鎮西將軍。諸印,洪熙元年制頒。其在薊鎮、貴州、湖廣、四川及亻贊運淮安者,不得稱將軍掛印。宣德間,又設山西、陝西二總兵。嘉靖間,分設廣東、廣西、貴州、湖廣二總兵爲四,改設福建、保定副總兵爲總兵,又添設浙江總兵。萬曆間,又增設於臨洮、山海。天啓間,增設登萊。至崇禎時,益紛不可紀,而位權亦非復當日。蓋明初,雖參將、遊擊、把總,亦多有充以勳戚都督等官,至後則杳然矣。

鎮守薊州總兵官一人,舊設。隆慶二年,改爲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駐三屯營。協守副總兵三人。東路副總兵,隆慶二年添設,駐建昌營,管理燕河營、臺頭營、石門寨、山海關四路。中路副總兵,萬曆四年改設,駐三屯營,帶管馬蘭峪、鬆棚峪、喜峯口、太平寨四路。西路副總兵,隆慶三年添設,駐石匣營,管理牆子嶺、曹家寨、古北口、石塘嶺四路。分守參將十一人,曰通州參將,曰山海關參將,曰石門寨參將,曰燕河營參將,曰石塘嶺參將,曰臺頭營參將,曰太平寨參將,曰馬蘭峪參將,曰牆子嶺參將,曰古北口參將,曰喜峯口參將。遊擊將軍六人,統領南兵遊擊將軍三人,領班遊擊將軍七人,坐營官八人,守備八人,把總一人,提調官二十六人。

鎮守昌平總兵官一人,舊設副總兵,又有提督武臣。嘉靖三十八年,裁副總兵,以提督改爲鎮守總兵,駐昌平城,聽總督節制。分守參將三人,曰居庸關參將,曰黃花鎮參將,曰橫嶺口參將。遊擊將軍二人,坐營官三人,守備十人,提調官一人。

鎮守遼東總兵官一人,舊設,駐廣寧。隆慶元年,令冬月移駐河東遼陽適中之地,調度防禦,應援海州、瀋陽。協守副總兵一人,遼陽副總兵舊爲分守,嘉靖四十五年改爲協守,駐遼陽城,節制開原、海州、險山、瀋陽等處。分守參將五人。曰開原參將,曰錦義右參將,曰海蓋右參將,曰寧遠參將,曰寬奠堡參將。遊擊將軍八人,守備五人,坐營中軍官一人,備禦十九人。

鎮守保定總兵官一人。弘治十八年,初設保定副總兵,後改爲參將。正德九年,復爲分守副總兵。嘉靖二十年,改爲鎮守。三十年,改設鎮守總兵官。萬曆元年,令春秋兩防移駐浮圖峪,遇有警,移駐紫荊關,以備入援。分守參將四人,曰紫荊關參將,曰龍固二關參將,曰馬水口參將,曰倒馬關參將。遊擊將軍六人,坐營中軍官一人,守備七人,把總七人,忠順官二人。

鎮守宣府總兵官一人,舊設,駐宣府鎮城。協守副總兵一人,副總兵舊亦駐鎮城,嘉靖二十八年移駐永寧城。分守參將七人,曰北路獨石馬營參將,曰東路懷來永寧參將,曰上西路萬全右衛參將,曰南路順聖蔚廣參將,曰中路葛峪堡參將,曰下西路柴溝堡參將,曰南山參將。遊擊將軍三人,坐營中軍官二人,守備三十一人,領班備禦二人。萬曆八年革。

鎮守大同總兵官一人,舊設,駐大同鎮城。協守副總兵一人,舊爲左副總兵,萬曆五年去左字,駐左衛城。分守參將九人,曰東路參將,曰北東路參將,曰中路參將,曰西路參將,曰北西路參將,曰井坪城參將,曰新坪堡參將,曰總督標下左掖參將,曰威遠城參將,萬曆八年革。遊擊將軍二人,入衛遊擊四人,坐營中軍官二人,守備三十九人。

鎮守山西總兵官一人,舊爲副總兵,嘉靖二十年改設,駐寧武關。防秋移駐陽方口,防冬移駐偏關。協守副總兵一人,嘉靖四十四年添設,初駐偏關,後移駐老營堡。分守參將六人,曰東路代州左參將,曰西路偏頭關右參將,曰太原左參將,曰中路利民堡右參將,曰河曲縣參將,曰北樓口參將。遊擊將軍一人,坐營中軍官一人,守備十三人,操守二人。

鎮守延綏總兵官一人,舊設,駐鎮城。協守副總兵一人,定邊右副總兵,嘉靖四十一年添設,分守安定、鎮靜等處,提調大牆及牆口等處。分守參將六人,曰孤山參將,曰東路右參將,曰西路左參將,曰中路參將,曰清平參將,曰榆林保寧參將。遊擊將軍二人,入衛遊擊四人,守備十一人,坐營中軍官一人。

鎮守寧夏總兵官一人,舊設,駐鎮城。協守副總兵一人,亦舊設,同駐鎮城。分守參將四人,曰東路右參將,曰西路左參將,曰靈州左參將,曰北路平虜城參將。遊擊將軍三人,入衛遊擊一人,萬曆八年革守備三人,備禦領班二人,萬曆九年革,坐營中軍官二人,管理鎮城都司一人,領班都司二人萬曆九年革管理水利屯田都司一人。

鎮守甘肅總兵官一人,舊設,駐鎮城。協守副總兵一人,甘肅左副總兵,舊設,嘉靖四十四年,移駐高臺防禦,隆慶四年,回駐鎮城。分守副總兵一人,涼州右副總兵,舊設。分守參將四人,曰莊浪左參將,曰肅州右參將,曰西寧參將,曰鎮番參將遊擊將軍四人,坐營中軍官一人,守備十一人,領班備禦都司四人。

鎮守陝西總兵官一人,舊駐會城,後移駐固原。分守副總兵一人,洮泯副總兵,萬曆六年改設,駐洮州。分守參將五人,曰河州參將,曰蘭州參將,曰靖虜參將,曰陝西參將,曰階文西固參將。遊擊將軍四人,坐營中軍官二人,守備八人。

鎮守四川總兵官一人,隆慶五年添設,駐建武所。分守副總兵一人,松潘副總兵,舊設協守參將二人,曰松潘東路左參將,曰松潘南路右參將。遊擊將軍二人,守備六人。

鎮守雲南總兵官一人,舊設,駐雲南府。分守參將三人,曰臨元參將,曰永昌參將,曰順蒙參將,守備二人。巡撫中軍坐營官一人。

鎮守貴州總兵官一人,舊設,嘉靖三十二年,加提督麻陽等處地方職銜,駐銅仁府。分守參將二人,曰提督清浪右參將,曰提督川貴迤西左參將。守備七人,巡撫中軍官一人。

鎮守廣西總兵官一人,舊爲副總兵,嘉靖四十五年改設,駐桂林府。分守參將五人,曰潯梧左參將,曰柳慶右參將,曰永寧參將,曰思恩參將,曰昭平參將。守備三人,坐營官一人。

鎮守湖廣總兵官一人,舊設,嘉靖十年罷,十二年復設,萬曆八年又罷,十二年仍復設,駐省城。分守參將三人,曰黎平參將,曰鎮 參將,曰鄖陽參將。守備十一人,把總一人。

鎮守廣東總兵官一人。舊爲徵蠻將軍、兩廣總兵官。嘉靖四十五年分設,駐潮州府。協守副總兵一人,潮漳副總兵,萬曆三年添設,駐南澳。分守參將七人,曰潮州參將,曰瓊崖參將,曰雷廉參將,曰東山參將,曰西山參將,曰督理廣州海防參將,曰惠州參將。練兵遊擊將軍一人,守備五人,坐營中軍官二人,把總四人。

提督狼山副總兵一人,嘉靖三十七年添設,駐通州。鎮守江南副總兵一人,舊系總兵官,駐福山港,後移駐鎮江、儀真二處。嘉靖八年裁革。十九年復設。二十九年仍革。三十二年,改設副總兵,駐金山衛。四十三年移駐吳淞。分守參將二人,曰徐州參將,曰金山參將。遊擊將軍一人,守備六人,鳳陽軍門中軍官一人,把總十三人。

鎮守浙江總兵官一人,嘉靖三十四年設,總理浙直海防。三十五年,改鎮守浙直。四十二年,改鎮守浙江,舊駐定海縣,後移駐省城。分守參將四人,曰杭嘉湖參將,曰寧紹參將,曰溫處參將,曰臺金嚴參將。遊擊將軍二人,總捕都司一人,把總七人。

分守江西參將一人,曰南贛參將,嘉靖四十三年改設,駐會昌縣。守備四人,把總六人。

鎮守福建總兵官一人,舊爲副總兵,嘉靖四十二年改設,駐福寧州。分守參將一人,曰南路參將守備三人,把總七人,坐營官一人。

鎮守山東總兵官一人,天啓中增設。總督備倭都司一人,領薊鎮班都司四人。又河南守備三人,領薊鎮班都司四人。

總督漕運總兵官一人。永樂二年,設總兵、副總兵,統領官軍海運。後海運罷,專督漕運。天順元年又令兼理河道。協同督運參將一人,天順元年設把總十二人,南京二,江南直隸二,江北直隸二,中都一,浙江二,山東一,湖廣一,江西一。

留守司。正留守一人,正二品副留守一人,正三品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其屬,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吏目各一人。掌中都、興都守禦防護之事。洪武二年,詔以臨濠爲中都,置留守衛指揮使司,隸鳳陽行都督府。十四年,始置中都留守司,統鳳陽等八衛,鳳陽衛,鳳陽中衛,鳳陽右衛,皇陵衛,留守左衛,留守中衛,長淮衛,懷遠衛。防護皇陵,設留守一人,左、右副留守各一人。屬官經歷以下,如前所列。嘉靖十八年,改荊州左衛爲顯陵衛,置興都留守司,統顯陵、承天二衛,防護顯陵,設官如中都焉。

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都指揮僉事四人。正三品其屬,經歷司,經歷,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斷事司,斷事,正六品副斷事,正七品吏目各一人。司獄司,司獄。從九品倉庫、草場,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揮使司,設官與都指揮使司同。

都司,掌一方之軍政,各率其衛所以隸於五府,而聽於兵部。凡都司並流官,或得世官,歲撫、按察其賢否,五歲考選軍政而廢置之。都指揮使及同知僉事,常以一人統司事,曰掌印,一人練兵,一人屯田,曰僉書。巡捕、軍器、漕運、京操、備禦諸雜務,並選充之,否則曰帶俸。凡備倭守備行都指揮事者,不得建牙、升公座。凡朝廷吉凶表箋,序銜布、按二司上。經歷、都事,典文移。斷事,理刑獄。

明初,置各行省行都督府,設官如都督府。又置各都衛指揮使司。洪武四年,置各都衛斷事司,以理軍官、軍人詞訟。又以都衛節制方面,職系甚重,從朝廷選擇升調,不許世襲。七年,置西安行都衛指揮使司於河州。八年十月,詔各都衛並改爲都指揮使司,凡改設都司十有三,燕山都衛爲北平都司,西安都衛爲陝西都司,太原都衛爲山西都司,杭州都衛爲浙江都司,江西都衛爲江西都司,青州都衛爲山東都司,成都都衛爲四川都司,福州都衛爲福建都司,武昌都衛爲湖廣都司,廣東都衛爲廣東都司。廣西都衛爲廣西都司,定遼都衛爲遼東都司,河南都衛爲河南都司。行都司三,西安行都衛爲陝西行都司,大同都衛爲山西行都司,建寧都衛爲福建行都司。十五年,增置貴州、雲南二都司。後以北平都司爲北平行都司。永樂元年改爲大寧都司。宣德中,增置萬全都司。計天下都司凡十有六。十三省都司外,有遼東、大寧、萬全三都司。又於建昌置四川行都司,於鄖陽置湖廣行都司。計天下行都司凡五。

明初,又於各行省置都鎮撫司,設都鎮撫,從四品副鎮撫,從五品知事。從八品吳元年改都鎮撫正五品,副鎮撫正六品,知事爲提控案牘,省注。洪武六年罷。

衛指揮使司,設官如京衛。品秩並同外衛各統於都司、行都司或留守司。率世官,或有流官。凡襲替、升授、優給、優養及屬所軍政,掌印、僉事報都指揮使司,達所隸都督府,移兵部。每歲撫、按察其賢否,五歲一考選軍政,廢置之。凡管理衛事,惟屬掌印、僉書。不論指揮使、同知、僉事,考選其才者充之。分理屯田、驗軍、營操、巡捕、漕運、備禦、出哨、入衛、戍守、軍器諸雜務,曰見任管事;不任事入隊,曰帶俸差操。徵行,則率其屬,聽所命主帥調度。

所,千戶所,正千戶一人,正五品副千戶二人,從五品,鎮撫二人,從六品其屬,吏目一人。所轄百戶所凡十,共百戶十人,正六品。升授、改調、增置無定員。總旗二十人,小旗百人。其守禦千戶所,軍民千戶所設官並同。凡千戶,一人掌印,一人僉書,曰管軍。千戶、百戶,有試,有實授。其掌印,恆以一人兼數印。凡軍政,衛下於所,千戶督百戶,百戶下總旗、小旗,率其卒伍以聽令。鎮撫無獄事,則管軍,百戶缺,則代之。其守禦千戶所,不隸衛,而自達於都司。凡衛所皆隸都司,而都司又分隸五軍都督府。浙江都司、山東都司、遼東都司,隸左軍都督府。陝西都司、陝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廣西都司、雲南都司、貴州都司,隸右軍都督府。中都留守司、河南都司,隸中軍都督府。興都留守司、湖廣都司、湖廣行都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江西都司、廣東都司,隸前軍都督府。大寧都司、萬全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隸後軍都督府。

明初,置千戶所,設正千戶,正五品副千戶,從五品鎮撫、百戶。正六品又立各萬戶府,設正萬戶,正四品副萬戶,從四品知事,從八品照磨。正九品尋以名不稱實,遂罷萬戶府,而設指揮使及千戶等官。核諸將所部有兵五千者爲指揮使,千人者爲千戶,百人者爲百戶,五十人爲總旗,十人爲小旗。洪武二年,置刻期百戶所,選能疾行者二百人,以百戶領之。七年,申定衛所之制。先是,內外衛所,凡一衛統十千戶,一千戶統十百戶,百戶領總旗二,總旗領小旗五,小旗領軍十。至是更定其制,每衛設前、後、中、左、右五千戶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爲一衛,一千一百二十人爲一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爲一百戶所,每百戶所設總旗二人,小旗十人。二十年,始命各衛立掌印、僉書,專職理事,以指揮使掌印,同知、僉事各領一所。士卒有武藝不嫺、器械不利者,皆責所領之官。二十三年,又設軍民指揮使司、軍民千戶所,計天下內外衛凡五百四十有七,所凡二千五百九十有三。自衛指揮以下其官多世襲,其軍士亦父子相繼,爲一代定製。

土官,宣慰使司,宣慰使一人,從三品同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從四品僉事一人。正五品經歷司,經歷一人,從七品都事一人。正八品

宣撫司,宣撫使一人,從四品同知一人,正五品副使一人,從五品僉事一人。正六品經歷司,經歷一人,從八品知事一人,正九品照磨一人。從九品

安撫司,安撫使一人,從五品同知一人,正六品副使一人,從六品僉事一人。正七品其屬,吏目一人。從九品

招討司,招討使一人,從五品副招討一人。正六品其屬,吏目一人。從九品

長官司,長官一人,正六品副長官一人,從七品其屬,吏目一人。未入流蠻夷長官司,長官、副長官各一人。品同上又有蠻夷官、苗民官及千夫長、副千夫長等官。

軍民府、土州、土縣,設官如府州縣。

洪武七年,西南諸蠻夷朝貢,多因元官授之,稍與約束,定徵徭差發之法。漸爲宣慰司者十一,爲招討司者一,爲宣撫司者十,爲安撫司者十九,爲長官司者百七十有三。其府州縣正貳屬官,或土或流,大率宣慰等司經歷皆流官,府州縣佐貳多流官。皆因其俗,使之附輯諸蠻,謹守疆土,修職貢,供徵調,無相攜貳。有相仇者,疏上聽命於天子。又有番夷都指揮使司三,衛指揮使司三百八十五,宣慰司三,招討司六,萬戶府四,千戶所四十一,站七,地面七,寨一,詳見《兵志·衛所》中。並以附寨番夷官其地。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