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浙江
湖廣《禹貢》荊、揚、樑、豫四州之域。元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治武昌路,又分置湖南道宣慰司治天臨路屬焉。又以襄陽等三路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又分置荊湖北道宣慰司治中興路並屬焉。太祖甲辰年二月平陳理,置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武昌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爲湖廣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五,直隸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有八,宣慰司二,宣撫司四,安撫司五,長官司二十一,蠻夷長官司五。爲裏三千四百八十有奇。北至均州,與河南、陝西界。南至九疑,與廣東、廣西界。東至蘄州,與江南、江西界。西至施州,與四川、貴州界。距南京一千七百一十五里,京師五千一百七十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七十七萬五千八百五十一,口四百七十萬二千六百六十。弘治四年,戶五十萬四千八百七十,口三百七十八萬一千七百一十四。萬曆六年,戶五十四萬一千三百一十,口四百三十九萬八千七百八十五。
武昌府元武昌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爲府。領州一,縣九:
江夏倚。洪武三年四月建楚王府於城內黃龍山。東有黃鵠山,下爲黃鵠磯,臨大江。又南有金水,一名塗水,西流至金口入江,有金口鎮巡檢司。又北有滸黃洲、西南有鮎魚口鎮二巡檢司。
武昌府東。西有樊山,一名西山,產銀銅鐵及紫石英。南有神人山,其下爲白鹿磯。西有西塞山,與大冶縣界。北濱江,中有蘆洲,亦曰羅洲。又西南有樊港,一名樊溪,又名袁溪,匯縣南湖澤凡九十九,北入大江,曰樊口。又東有南湖,一名五丈湖,通大江。東有金子磯鎮、又有赤土磯鎮、西南有白湖鎮三巡檢司。南有金牛鎮、西有三江口鎮二巡檢司,後廢。
嘉魚府西南。西有赤壁山,與江夏縣界。北岸對烏林。西北濱大江,有陸水流入焉,曰陸口,亦曰蒲圻口。東北有簰洲鎮、西南有石頭口鎮二巡檢司。
蒲圻府西南。西有蒲首山。南有蒲圻河,即陸水也。又西有蒲圻湖。西南有新店等湖,下流至嘉魚縣之石頭口,注於大江。西南有羊樓巡檢司。
咸寧府東南。陳友諒時徙治河北。洪武中復還故城,即今治也。西有淦水,即金水之別名。
崇陽府南。西有巖頭山。西南有龍泉山。東北有壺頭山,下有壺頭港,亦曰崇陽港,匯羣川西合陸水,又名雋水。
通城府西南。南有錫山,舊產銀錫。北有陸水,自巴陵縣流入。
興國州元興國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二月爲府。洪武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永興縣省入,來屬。北有銀山,西有黃姑山,舊俱產銀。南有太平山,與九宮山接。東有大坡山,產茶。東北有大江。東有富池湖,亦曰富水,北流注於江,有富池鎮巡檢司。又東北有黃顙口鎮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八十里。領縣二:
大冶州西北。北有鐵山,又有白雉山,出銅礦。又東有圍爐山,出鐵。又西南有銅綠山,舊產銅。大江在北。有道士洑巡檢司。
通山州西少南。東南有九宮山,寶石河出焉,下流合於富水。東有黃泥壠巡檢司。
漢陽府元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爲州,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復爲府。屬湖廣佈政司,尋屬河南。二十四年六月還湖廣。領縣二。西北距布政司,隔江僅七裏。
漢陽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五月復置。大別山在城東北,一名翼際山,又名魯山。漢水自漢川縣流入,舊逕山南襄河口入江。成化初,於縣西郭師口之上決,而東從山北注於大江,即今之漢口也,有漢口巡檢司。大江自巴陵縣西北接洞庭之水,流入府境,至此與漢水會。又西南有沔水,即漢水支流也,仍合漢入江。又有沌水,大江支流也,自沔陽州流入,仍入大江,謂之沌口,有沌口巡檢司。又有弇水,在大江南岸,至弇口入江。又北有灄水,亦漢水支流也,有淪水流合焉,下流注於大江。又西有太白湖,江北諸水多匯焉。西有蔡店鎮、西南有新灘鎮二巡檢司。又西南有百人磯鎮巡檢司,後遷於東江腦。
漢川府西少北。元屬漢陽路。洪武九年四月改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還屬。南有小別山,一名甑山,又有陽臺山。西南有漢水。東有溳水,自雲夢縣來,南入漢,謂之溳口。北有劉家塥巡檢司。
黃州府元黃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屬湖廣行省。九年屬湖廣佈政司,尋改屬河南。二十四年六月還屬湖廣。領州一,縣八。西南距布政司百八十里。
黃岡倚。南有故城。洪武初,徙於今治。南濱大江,西北岸有赤鼻磯,非嘉魚之赤壁。西有三江口,其上流水分三派,至此合流。中有新生洲,又有崢嶸洲。東有巴河,西有舉水,俱入於江。江濱西有陽邏鎮、北有團風鎮、又西北有中和鎮三巡檢司。又有鹿城關,有大活關。又東北有陰山關。
麻城府北。東有龜峯山,舉水出焉,流入黃岡縣。東南有長河,又南有縣前河流入焉,下流注於江西。有雙城鎮、鵝籠鎮,東北有虎頭關三巡檢司。又西北有木陵關,在木陵山上。東北有陰山關,在陰山上。又北有黃土關,與木陵、虎頭、白沙、大城爲五關。又西有岐亭鎮,嘉靖五年築城。
黃陂府西。東南濱大江,有武湖自西來,入於江,曰武口,又曰沙武口,亦曰沙洑口。又西有灄水,自漢陽流入江,曰灄口。北有大城潭鎮巡檢司。又北有白沙關,即麻城五關之一也。
黃安府西北。嘉靖四十二年以麻城縣之姜家畈置,析黃岡、黃陂二縣地益之。東有三角山,接蘄水、羅田、蘄州界。又有東流河,下流出團風口入江。西有西河,又有雙河,合流出灄口,入漢。又北有雙山關巡檢司。西北有金扃關,亦曰金山關,與河南羅山縣界。
蘄水府東少南。元屬蘄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蘄州。十一年十月改屬府。西南濱大江。南有浠水,源出英山縣,流經縣境西南入江。又東有蘭溪,東南流入浠水。又北有巴水,源出縣之板石山,流入黃岡縣界。有蘭溪鎮、巴河鎮二巡檢司。
羅田府東北。元屬蘄州路。洪武九年四月屬蘄州。十一年十月改屬府。東南有浠水。西北有平湖水。南有官渡河,亦名縣前河,平湖水流入焉,下流合黃岡縣之巴河,入大江。東北有多雲鎮巡檢司,又有栗子關,又有上岐嶺、中岐嶺、下岐嶺等關。西北又有平湖關。
蘄州元蘄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蘄春縣省入,來屬。正統十年,荊王府自江西建昌遷此。東北有百家冶山,產蘄竹。南濱江。東北有蘄水,出大浮山,經州北,匯爲赤東湖,西南流,接蘄水縣界,注於大江。西有茅山鎮、北有大同鎮二巡檢司。西距府二百十里。領縣二:
廣濟州東北。南濱江,江中有中洲。崇禎末遷治於此,尋復故。又有武山湖、馬口湖皆流通大江。南有武家穴鎮、西南有馬口鎮二巡檢司。
黃梅州東北。東南有礦山,舊產鐵。大江在南,江濱有太子洑。又南有縣前河,由小池口入江。西南有新開口鎮巡檢司,屢圮於江,內徙。又南有靖江觜鎮巡檢司。
承天府元安陸府,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太祖乙巳年屬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降爲州,直隸湖廣佈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弘治四年,興王府自德安府遷此。嘉靖十年升州爲承天府。十八年建興都留守司於此。領州二,縣五。東南距布政司五百七十里。
鍾祥倚。洪武二十四年建郢王府,永樂十二年除。二十二年建樑王府,正統六年除。元曰長壽縣,元末廢。洪武三年復置。九年四月省入州。嘉靖十年八月復置,更名。東有?兩木山,一名青泥山。北有松林山,興獻王陵寢在焉,嘉靖十年賜名純德山,置顯陵縣於此。明末,縣廢。西濱漢水。北有直河,自隨州流入,有滶水流合焉。又有豐樂水,又東有臼水,俱注於漢水。
京山府東。南有縣河,下流至景陵縣,入漢江。又東北有撞河,自隨州流入,至漢川縣入漢江,或謂之富水。
潛江府東南。元屬中興路。洪武十年八月來屬。北有漢水。西北有潛水,即漢水分流,經縣東南入於漢。又東南有深江,又南有恩江,皆漢水支分也。西南有沱水,爲江水之分流,經縣南,有重湖環繞,又東匯於漢水。
荊門州元治長林縣,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改爲縣,省長林縣入焉,屬荊州府。十三年五月復爲州,仍屬荊州府。嘉靖十年八月來屬。東南有章山,即內方山也。漢水逕其東,亦曰沔水。又西有權水,東南有直江,一名直河,又有陽水,一名建水,皆流入焉。南有荊門守禦千戶所。北有宜陽守禦千戶所。東南有建陽鎮、新城鎮,西北有仙居口,北有樂仙橋四巡檢司。東北距府九十里。領縣一:
當陽州西。元屬荊門州。洪武九年改屬荊州府。十年五月省入荊門縣。十三年五月復置,仍屬州。東南有方城,洪武初移治於此。十三年復故。南有玉泉山,玉泉水出焉。北有沮水,源出房縣,逕縣東南,合榕渡,與漳水會,下流至枝江縣,入於大江。北有漳河口巡檢司。
沔陽州元沔陽府,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玉沙縣省入,直隸湖廣佈政司,尋直隸河南。二十四年六月還直隸湖廣。嘉靖十年十二月來屬。東南有黃蓬山,其下爲黃蓬湖。南有大江。北有漢水。東有太白湖,州西十四湖之水悉匯焉,由漢陽縣之沌口入於大江。又南有長夏河,江水支流也,亦曰夏水。西北有襄水,漢水支流也,至州東北瀦口合流,東入於沔水。東有沙鎮、西南有茅鎮二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二十五里。領縣一:
景陵州西北。南有沔水。西南有楊水,北注沔,謂之楊口,亦曰中夏口,又曰楊林口。又有中水,流合楊水,曰中口。東有乾鎮巡檢司。
德安府元屬荊湖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十月屬湖廣行省。九年四月降爲州,屬黃州府。十一月屬武昌府。十三年五月復爲府,屬湖廣佈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領州一,縣五。東南距布政司四百里。
安陸倚。成化二十三年建興王府。弘治四年遷於安陸州。八年建岐王府,十四年除。正德元年,壽王府自四川保寧府遷此,嘉靖二十四年除。四十年建景王府,四十四年除。洪武初,縣省。十三年五月復置。東有章山,即豫章山。溳水在城西,俗稱府河,亦曰石潼河,又西有漳水入焉,謂之漳口。南有高核鎮巡檢司,後移於隨州之合河店。
雲夢府東南。西南有溳水。東有興安鎮巡檢司,後廢。
應城府西南。洪武九年四月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雲夢縣。十三年五月復置。西北有西河,下流入漢水。又峙山鎮巡檢司亦在西北。
孝感府東南。洪武九年四月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德安州。十三年五月復置。北有澴水,下流入於漢水。南有淪河,自溳河分流至漢陽,合灄水入江。北有小河溪、東南有馬溪河二巡檢司。
隨州洪武二年正月以州治隨縣省入。九年四月降爲縣,屬黃州府。十年五月省入應山縣。十三年五月復升爲州。西有大溪山,氵員水出焉,下流至漢川縣入漢水。又西有大洪山,漳水所出。西北有溠水,源出栲栳山,又有氵厥水流入焉。又南有浪水,源出大猿山,下流俱注於溳水。又西北有合河店、東北有出山鎮二巡檢司。東南距府百八十里。領縣一:
應山州東。洪武初省。十三年五月復置。西有雞頭山,澴水出焉。西南有溳水。東有白泉河,與澴水合,入孝感縣界。西北有杏遮關巡檢司,即平靖關,義陽三關之一。又西南有平裏市巡檢司。又東北有武陽關,一名武勝關,又名禮山關,亦義陽三關之一。
嶽州府元嶽州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洪武九年四月降爲州,直隸布政司。十四年正月復爲府。領州一,縣七。東北距布政司五百里。
巴陵倚。洪武九年四月省,十四年復置。西南有巴丘山。又有君山,在洞庭湖中。大江在西北。洞庭湖上納湘、澧二水,自西南來合,謂之三江口。湖之南有青草湖,又西曰赤沙湖,謂之三湖。沅、漸、元、辰、敘、酉、澧、澬、湘九水,皆匯於此,故亦名九江。東南有氵邕湖,亦名翁湖。南有鹿角巡檢司。
臨湘府東北。東南有龍窖山,跨臨湘、通城、當陽、蒲圻四縣界。西南有城陵磯,又有道人磯,皆濱大江,有城陵磯巡檢司。又南有土門鎮、東北有鴨欄磯二巡檢司。
華容府西北。東有東山,又有石門山。大江在北。又有華容河,自大江分流,南達洞庭湖。南有澧水,東流入洞庭湖。西南有赤沙湖,與洞庭湖接。南有明山古樓巡檢司。又東北有黃家穴巡檢司,後移於塔市。北有北河渡巡檢司,後廢。
平江府東南。元平江州,洪武三年降爲縣。北有永寧山。東北有幕阜山。東有汨水,西南流,昌水北流入焉。東北有長壽巡檢司。
澧州元澧州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澧陽縣省入,屬常德府。三十年三月來屬。元元貞末徙治新城。洪武五年復舊治。東有關山。西南有大浮山,跨石門、武陵、桃源三縣界。南有澧水,一名蘭江,亦曰繡水。其東有澹水,北有涔水,俱流入焉。東有嘉山鎮巡檢司。東距府二百七十里。領縣三:
安鄉州東南。西有澧水,一名長河。北有涔水。
石門州西。南有澧水。西北有渫水,亦名添平河,自添平所南流入焉。
慈利州西少南。元慈利州,洪武二年降爲縣。西南有天門山,有檳榔洞,與瑤分界。又西有崇山。又有歷山,澧水出焉,下流至華容縣入於洞庭湖。又西有漊水,源出四川巫山縣,東流合諸溪澗之水,至縣西匯於澧水,亦曰後江。西南有永定衛,洪武中置,二十三年八月徙於永順宣慰司之芋岸坪。西北有龍伏關,東南有後平關、黑崇關,謂之永定三關。所屬曰大庸守禦千戶所,本大庸衛,在衛西,洪武九年四月置,三十一年改爲所,曰茅岡長官司,在衛東北,正統中永定衛置。北有九溪衛,洪武二十三年六月置,有九淵、野牛、三江口、閘口四關。所屬曰守禦添平千戶所,在衛北,洪武二年置。曰守禦安福千戶所,在衛西北,洪武二十三年九月置。曰守禦麻寮千戶所,在衛北,洪武四年置。曰桑植安撫司,本桑植、荒溪等處宣撫司,在衛西北,太祖丙午年二月置,後廢,永樂四年十一月改置。
荊州府元中興路,屬荊湖北道。太祖甲辰年九月改爲荊州府,屬湖廣行省。吳元年十月置湖廣分省於此,尋罷。九年屬湖廣佈政司,尋改屬河南。二十四年還屬。領州二,縣十一。東距布政司千二百一十里。
江陵倚。洪武十一年正月建湘王府,建文元年四月除。永樂元年,遼王府自遼東廣寧遷於此,隆慶二年十月除。萬曆二十九年十月建惠王府。南濱江。東南有夏水,至沔陽州合於沔水,故沔水亦兼夏水之名。又有陽水,東北至景陵縣,入沔水。又東北有三海,沮、漳水匯流處。北有柞溪。又東有靈溪,亦曰零水,南入江,謂之零口。東北有龍彎市、東南有沙頭市、南有郝穴口、西南有虎渡口四巡檢司。
公安府東南。東北有舊城。今治崇禎元年所遷。北濱江,西北有油河流入焉,謂之油口,有油口巡檢司。東北有夏水。
石首府東南。元末治楚望山北,洪武中徙繡林山左,本宋時舊治也。北濱江,江中有石首山。又東有焦山,下有港,通洞庭湖。有調絃口巡檢司。
監利府東少南。南濱江。東南有魯洑江,亦曰夏水,自大江分流,下至沔陽州入沔。又西有涌水,南入江,謂之涌口。又東有瓦子灣、西有窯所、南有白螺磯、北有毛家口、又有分鹽所五巡檢司。
鬆滋府西南。西南有巴山。北濱大江。南有紅崖子巡檢司。又有西坪塞巡檢司,後廢。
枝江府西。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鬆滋縣。十三年五月復置。北濱大江,江中有百里洲,江水經此而分,故曰枝江。北有沮水,南入江,謂之沮口。
夷陵州元峽州路,屬荊湖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爲府。九月降爲州,直隸湖廣行省。九年四月改州名夷陵,以州治夷陵縣省入,來屬。大江在南。西北有關曰下牢關,夾江爲險。又有西陵、明月、黃牛三峽,峽中有使君、虎頭、狼尾、鹿角等灘,皆江流至險處也。西北有赤谿,東合大江。南有南津口巡檢司。又東有金竹坪巡檢司,後廢。又西有西津關。東北有白虎關。東距府三百四十里。領縣三:
長陽州西南。東南有清江。西有舊關堡、西南有蹇家園、南有漁洋關三巡檢司。南有古捍關。西有梅子八關。
宜都州東南。西北有荊門山,下臨大江,其對岸即虎牙山也。又西有清江,東流合大江,有清江口巡檢司。又西北有古江關、東北有普通鎮二巡檢司。
遠安州東北。舊治亭子山下。成化四年遷於東莊坪。崇禎十三年又遷鳳凰山麓,即今治也。東北有沮水。
歸州元治秭歸縣,直隸湖廣行省。洪武九年四月廢州入秭歸縣,屬夷陵州。十年二月改縣名長寧。十三年五月復改縣爲歸州。舊治江北,後治白沙南浦。洪武初,徙治丹陽。四年徙長寧,在江南楚王臺下。嘉靖四十年復還江北舊治。東有馬肝、白狗、空舲等峽。大江在州北,經峽中,入夷陵界。其西有叱灘、蓮花灘、新灘,皆濱江。西北有牛口巡檢司,後遷於巴東縣利洲。東南有南邏口巡檢司,後遷於新灘。東距府五百二十里。領縣二:
興山州西北。洪武九年改屬夷陵州,後還屬。正統九年三月省入州。弘治三年五月復置。南有香溪,亦曰縣前河,南流入江。東北有高雞寨巡檢司。又東有桑林坪巡檢司,後廢。又北有貓兒關,達鄖、襄。
巴東州西。元屬歸州。洪武九年改屬夷陵州。隆慶四年還屬。北濱大江,自四川巫山縣流入,東經門扇、東奔、破石,謂之巴東三峽,下流至黃梅縣入南直宿松縣界。又南有清江,一名夷水,自四川建始縣流入,下流入於大江。又北有鹽井。西南有連天關巡檢司。南有野山關巡檢司,本治石柱,隆慶四年更名。
襄陽府元襄陽路,屬河南江北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屬湖廣行省。九年屬湖廣佈政司。二十四年六月改屬河南,未幾,還屬湖廣。領州一,縣六。東南距布政司六百八十里。
襄陽倚。正統元年,襄王府自長沙遷此。南有虎頭山,又有峴山。東南有鹿門山。又西有隆中山。漢水在城北,亦曰襄江。白河在城東北,與唐河合,南入漢,謂之白河口,亦曰三州口。又西北有青泥河,南有浮河,西南有檀溪,下流皆入於漢。北有樊城,有樊城關巡檢司,後移於縣東北之柳樹頭。又東北有雙溝口巡檢司。又西有油坊灘巡檢司,嘉靖十九年移於縣西北之北泰山廟鎮。
宜城府東南。東有漢水。西有蠻水,亦曰夷水,源出房縣,流至縣界,入漢水,其支流曰長渠。又有沶水,自漢中流入,合於蠻水,謂之沶口。又有疏水,在縣東北,自南漳縣流入,注漢,謂之疏口。
南漳府西南。西北有荊山。南有蠻水,又有沮水,又有漳河,流入當陽縣,合於沮水。東有方家堰、西南有金廂坪二巡檢司。又西有七裏頭巡檢司,後移於保康縣之常平堡。
棗陽府東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城縣,後復置。東南有白水,南有濜水流合焉,西流於沔水,此縣內之白水也。又西南有滾河,流入襄陽之白河。東北有鹿頭店巡檢司。
谷城府西少北。東北有漢水,又有均水流入焉,謂之均口。又有築水,經縣治東南,注於漢水,曰築口。西有石花街巡檢司。
光化府西北。洪武十年省入谷城縣。十三年五月復置。舊治在西。隆慶末,改建於阜城衛,即今治也。東有馬窟山。北有漢水。東有白河,即氵肓水,自河南新野縣流入,有泌河流合焉。西北有左旗營巡檢司,萬曆中,徙於縣舊城。
均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武當縣省入。南有武當山,永樂中,尊爲太嶽太和山。山有二十七峯、三十六巖、二十四澗。北有漢江,一名滄浪水。東北有均水,自河南淅川縣流入。又東南有黑虎廟巡檢司。東南距府三百九十里。
鄖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置。領縣七。又置湖廣行都指揮使司於此。衛所俱無實土。東南距布政司千二百里。
鄖倚。元屬均州。成化十二年置鄖陽府,治此。漢水在南。東南有龍門山,龍門河出焉,下流入於漢水。西北有青桐關。東北有雷峯、椏鎮二巡檢司。
房府南少西。元房州,屬襄陽路。洪武十年五月以州治房陵縣省入,又降州爲縣,仍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來屬。西南有景山,一名雁山,沮水出焉,流入遠安縣界。又南有粉水,亦曰彭水,又有築水,俱流入谷城縣,注漢。西南有板橋山巡檢司,後移於縣東南之博磨坪。
竹山府西南。元屬房州。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房縣。十三年五月復置,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來屬。東有方城山。西有築山,築水出焉,流入房縣界。又有上庸山,上庸水所出,南合孔陽水,下流入漢。又南有堵水,源出陝西平利縣界,東流入漢。西北有黃茅關、吉陽關二巡檢司。
竹溪府西南。本竹山縣之尹店巡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縣,而移巡檢司於縣東之縣河鎮,尋又遷巡檢司於白土關。南有竹溪河。
上津府西北。洪武初置,屬襄陽府。十年五月省入鄖陽。十三年五月復置,仍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來屬。西有十八盤山,又有吉水,西南流入漢,俗謂之夾河。南有江口鎮巡檢司。
鄖西府西北。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鄖縣之南門保置。南有漢江,自陝西白河縣流入,下流至漢陽縣入於江。
保康府東南。弘治十年十一月以房縣之潭頭坪置。北有粉水,東南有常平堡,嘉靖十九年移南漳縣之七裏頭巡檢司於此。
長沙府元天臨路,屬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爲潭州府。洪武五年六月更名長沙。領州一,縣十一。東北距布政司八百八十里。
長沙倚。治西北。洪武三年四月建潭王府,二十三年除。永樂元年,谷王府自北直宣府遷於此,十五年除。二十二年建襄王府,正統元年遷於襄陽。天順元年三月建吉王府。縣舊治城外,洪武初,徙城中。十八年復徙北門外。萬曆二十四年徙朝宗門內。西有湘水,源出廣西興安縣,流入境,合瀟水、烝水北流,環府城,東北出至湘陰縣,達青草湖,注洞庭湖,行二千五百餘里。北有瀏陽水,西流入湘,謂之瀏口。又有麻溪,流入湘水,曰麻溪口。又西北有喬口巡檢司,喬江與澬江合流處。
善化倚。治東南。舊治在城外,洪武四年徙於城中。十年五月省入長沙縣。十三年五月復置,治在南門外。成化十八年仍徙城中。西南有嶽麓山,湘江繞其東麓。又有靳江,流入湘江。西有橘洲,在湘江中。南有暮雲市巡檢司。
湘陰府北。元湘陰州。洪武初降爲縣。北有黃陵山。西有湘水,北達青草湖,謂之湘口。湖在縣北,與洞庭連,亦曰重湖。南有哀江。又北有汨羅江,汨水自平江縣流入,分流爲羅水,會於屈潭,西流注湘,謂之汨羅口。西北有營田巡檢司。
湘潭府西南。元湘潭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爲縣。東有昭山,下有昭潭。西有湘水,西南有涓水流入焉。南有下灄市巡檢司。
瀏陽府東。元瀏陽州。洪武二年降爲縣。北有道吾山。東北有大光山。又有大圍山,瀏水出焉,經縣南,入長沙縣界,曰瀏陽水。東南有渠城界、梅子園二巡檢司。又有翟家寨巡檢司,後廢。
醴陵府東南。元醴陵州。洪武二年降爲縣。南有淥水,亦曰漉水,西北注於湘水,有淥口巡檢司。
寧鄉府西。西有大潙山。北有澬江,源出綏寧縣,經此入沅江縣界,注洞庭。
益陽府西北。元益陽州。洪武初降爲縣。西南有澬江,亦曰益水。東有喬江,澬江之分流也,下流複合於澬江。
湘鄉府西南。元湘鄉州。太祖甲辰年降爲縣。西有龍山,漣水出焉,經縣東南,下流入於湘水。又西有湄水,南有豐溪水,俱入於漣水。西南有武障市巡檢司。又有永豐市、虞磨市二巡檢司,後廢。
攸府南少東。元攸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爲縣。南有司空山。東有攸水,自江西安福縣流入,東南有洣水流合焉,下流至衡山縣,入於湘水。南有鳳嶺巡檢司,後廢。
安化府西。東有浮泥山,有大峯山。西北有辰山,西有澬江。又南有善溪,自武陵縣流注於澬江。
茶陵州元直隸湖南道。太祖甲辰年降爲縣。成化十八年十月復爲州。西有云陽山。西北有洣水,自酃縣流入。又東南有茶水,源出江西永新縣之景陽山,西流來合焉,北入攸縣之攸水。東有視渡口巡檢司。北距府四百五十里。
常德府元常德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一千零五十里。
武陵倚。弘治四年八月建榮王府。東南有善德山。南有沅水,又有朗水流入焉,謂之郎口。又東北有漸水,即鼎水也,自九溪衛流入。
桃源府西。元桃源州。洪武二年降爲縣。西有壺頭山,接武陵、沅陵界。南有沅水,東有朗溪,西南有泥溪,俱流入焉。又西南有高都巡檢司。又南有白馬巡檢司,本名蘇溪,治縣東後春村,尋徙,更名,後廢。
龍陽府東少南。元龍陽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爲縣。舊治在東,今治景泰元年十二月所徙。東有軍山。北有沅水,東北有鼎水流入焉,謂之鼎口,有鼎港口巡檢司。又東南有赤沙湖,一名蠡湖。又西北有小江口巡檢司。
沅江府東南。元屬龍陽州。洪武三年州廢,來屬。十年五月省入龍陽縣。十三年五月復置。西南有沅水。又有澬水、澧水,並流入縣境,至縣東北入洞庭湖。
衡州府元衡州路,屬湖南道宣慰司。太祖甲辰年爲府。領州一,縣九。東北距布政司一千三百里。
衡陽倚。弘治十二年,雍王府自四川保寧府遷此,正德二年除。萬曆二十九年十月建桂王府。南有回雁峯,北有岣嶁峯。衡山之峯七十二,在縣者凡七,而二峯最著。東有湘水,又有蒸水自西南流入焉,謂之蒸口。又東北有耒水,注湘,謂之耒口。又東有酃湖。又東有新城縣,元末置。洪武十年五月省爲新城市,江東巡檢司治此。西南有松柏市巡檢司。
衡山府東北。元屬天臨路。洪武間改屬。西有衡山,有七十二峯、十洞、十五嶽、三十八泉、二十五溪、九池、九潭、九井,而峯之最大者曰祝融、紫蓋、雲密、石廩、天柱,惟祝融爲最高。東有湘江。東南有茶陵江,即洣水也,自攸縣合攸水流入境,注於湘,曰茶陵口。東有草市、東南有雷家埠二巡檢司。
耒陽府東南。元耒陽州,直隸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爲縣。耒水在北。東有侯計山,肥水出焉,西南入耒水。又西南有羅渡巡檢司。
常寧府南。元常寧州,直隸湖南道。洪武三年三月降爲縣。西北有湘水,東有舂陵水合焉。
安仁府東少北。西有楊梅峯。南有小江水,自郴州流入,西北流至衡山縣,合於洣水。南有安平、北有潭湖二巡檢司。
靈阝府東。洣水在縣東,源出洣泉,西有云秋水流合焉。
桂陽州元桂陽路,治平陽縣,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九年四月降爲縣,省平陽縣入焉。十三年五月升爲州。西有大湊山。南有晉嶺山。北有潭流嶺。舊皆產銀鉛砂礦。西有藍山。西北有舂陵水,又西有巋水流合焉。北有泗州寨、南有牛橋鎮二巡檢司。西北距府三百里。領縣三:
臨武州南。西北有舜峯山。西有西山,武水出焉,經宜章縣合於章水。東北有兩路口巡檢司。又東有赤土巡檢,後廢。
藍山州西南。舊治在縣北,洪武元年徙於此,屬郴州。二年來屬。南有黃檗山。東南有華陰山。西南有九疑山,山有杞林峯,巋水出焉,亦名舜水,北流合舂陵水。又西有守禦寧溪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東有毛俊鎮、北有乾溪鎮、西南有大橋鎮三巡檢司。又西有小山堡、張家陂二巡檢司,後廢。
嘉禾州西南。崇禎十二年以桂陽州之倉禾堡置,析臨武縣地益之。東南有巋水,自藍山縣流入,北經石門山,又東北入州界。
永州府元永州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領州一,縣七。東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二十里。
零陵倚。北有湘水,經城西,瀟水自南來合焉,謂之湘口,有湘口關。又南有永水,源出縣西南之永山,北流入於湘水。北有黃楊堡巡檢司,本高溪市,隆慶元年徙治,更名。
祁陽府東北。舊治在縣西,景泰元年十二月徙於今治。北有祁山,上有黃羆鎮。西北有四望山。西有湘水。又城北有祁水,源出邵陽縣,東北流入焉。南有浯溪,下流亦入湘水。又東有歸陽市、東南有白水市、西北有水隆太平市三巡檢司。又東北有湘江市巡檢司,後移於縣東北之排山。
東安府西北。八十四渡山在縣東。又東南有湘水,自廣西全州流入。又有盧洪江,源出縣北九龍巖,經城東,下流入湘水。有盧洪市巡檢司。又有結陂市巡檢司,後廢。
道州元道州路,屬湖南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九年四月復降爲州,以州治營道縣省入,來屬。西有營山,營水出焉,至泥江,與江華縣之沲水合。東有瀟江,至青口,合於沲水。又西有濂溪,源出州西安定山下,東北合宜水,謂之龍灘,下流俱入湘水。北距府百五十里。領縣四:
寧遠州東少北。南有九疑山,介衡、永、郴、道之間。山有硃明峯,瀟水出焉。又南有舜源水,北流與江華縣沲、瀟二水合爲三江口。南有九疑、魯觀巡檢司,在九疑、魯觀二峒口。
江華州南。東南有故城。今治本寧遠衛右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置。天順六年徙縣來同治。西有白芒嶺,即萌渚嶺,五嶺之第四嶺也。東有沲水,源出九疑山之石城、娥皇二峯,下流合於瀟水。又東南有砅水,源出九疑山之女英峯,流合沲水。又東有守禦錦田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置。又有錦田巡檢司。又西南有錦岡巡檢司,又有濤墟市巡檢司,後移於寧遠縣之九疑、魯觀。
永明州西少南。北有永明嶺,即都龐嶺,五嶺之第三嶺也。南有遨水,自廣西富川縣流入,下流注於瀟水。東南有枇杷守禦千戶所,西南有桃川守禦千戶所,俱洪武二十九年置。又有桃川市巡檢司。又西南有白麪墟巡檢司。
新田州東北。崇禎十二年以寧遠縣之新田堡置。西北有舂陵山,與寧遠縣界,舂陵水出焉,下流至常寧縣,合於湘水。東南有白麪寨巡檢司。
寶慶府元寶慶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領州一,縣四。東北距布政司千二百五十里。
邵陽倚。南有高霞山,東有烝水。又北有澬水,邵水自東流合焉,有五十三灘,又有四十八灘,皆澬水所經。西北有龍回巡檢司。又北有巨口關。東北有白馬關。
新化府北。南有上梅山,其下梅山在安化縣境。東南有澬水。西南有長鄄巡檢司,尋廢。又北有蘇溪巡檢司。
城步府西南。本武岡州之城步巡檢司。弘治十七年改置縣,析綏寧縣地益之,而遷巡檢司於縣東北之茅坪鋪,尋又遷山口,後廢。東南有羅漢山,又有巫水,下流入於澬水。
武岡州元武岡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武岡縣省入,來屬。永樂二十二年,岷王府自雲南遷於此。北有武岡山。南有云山。又有澬水。西南有都樑水,東北流入焉。北有蓼溪隘、峽口鎮,南有石門隘,東有紫陽關四巡檢司。東有石羊關。東距府二百八十里。領縣一:
新寧州東南。舊治在縣東。景泰二年移於沙洲原。南有夫夷水,北流合都樑水。東南有靖位、西有新寨二巡檢司。
辰州府元辰州路,屬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領州一,縣六。東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沅陵倚。西北有大酉山、小酉山。東有壺頭山。西南有沅水,辰水自東北流入焉。又東有百曳、高涌、九磯、清浪等灘。又酉水在西北,東南入沅水。東有大刺、西北有明溪、又有會溪、東北有池蓬四巡檢司。又有高巖巡檢司,後廢。
盧溪府西少南。南有沅水。西有武溪,即潕溪也,下流合於沅水。又西有鎮溪軍民千戶所,洪武三十年二月置。又南有溪洞巡檢司。又西有河溪、西南有院場坪二巡檢司,後廢。
辰溪府西南。東南有五城山。西北有沅水。西有辰水。又東有渡口鎮、南有晉市鎮二巡檢司,後廢。
漵浦府東南。東有紅旗洞。西有漵水,下流入沅水。南有龍潭、東北有鎮寧二巡檢司。
沅州元沅州路,直隸湖廣行省。太祖甲辰年爲府。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盧陽縣省入,來屬。北有明山。南有沅江,其源出四川遵義縣,下流至沅江縣,入洞庭湖。西有舞水,即無水也,流入於沅水。西有晃州巡檢司。又西南有西關渡口巡檢司,後廢。東北距府二百七十里。領縣二:
黔陽州東南。東南有羅公山。南有雙石崖,一名屏風崖。景泰中,築寨置戍於此,名安江雙崖城。北有沅水。又東有洪江,西有郎江,南有黔江,俱流入焉。東有安江巡檢司。又西有託口寨。東有洪江寨。
麻陽州北少西。東有包茅山。西有蠟爾山,與保靖司及四川、貴州界,諸苗蠻在山下者凡七十四寨。南有辰水,自貴州銅仁府流入。西有錦水,下流入於辰州。東北有巖門巡檢司。
郴州元郴州路,屬湖南道宣慰司。洪武元年爲府。九年四月降爲州,以州治郴陽縣省入,直隸布政司。南有黃岑山,與宜章縣界,亦曰騎田嶺,五嶺之第二嶺也,其支嶺曰摺嶺。又東北有云秋山,與靈阝縣界,雲秋水出焉。東有郴水,發源黃岑山,流合桂陽縣之耒水,下流入於湘水。又西南有桂水,下流合於耒水。西南有石陂巡檢司。領縣五。北距布政司千八百八十里。
永興州北少西。東南有土富山,舊有銀井。西有高亭山。東有郴水,又有白豹水,自西南流入焉,謂之森口。西有高亭、北有安福二巡檢司。
宜章州南。西南有莽山。東有漏天山。北有章水,支流曰小章水,源俱出黃岑山,有武水自西來合焉,下流入江西崇義縣界。東有赤石、南有白沙二巡檢司。
興寧州東北。南有耒水,東南有資興水流合焉。東有州門巡檢司。東南有滁口巡檢司,後移於西南之黃家摐。
桂陽州西南。南有耒山,耒水所出,西北會於郴水。又東有孤山水,流入江西崇義縣,達於贛水。東有守禦廣安千戶所,洪武二十九年三月置,後廢。宣德八年六月復置。東有益將、西有鎮安、南有長樂山口、北有濠村四巡檢司。
桂東州東。西北有小桂山,桂水所出,南有漚江來合焉。又南有高分嶺巡檢司。
靖州元靖州路,直隸湖廣行省。太祖乙巳年七月爲靖州軍民安撫司。元年降爲州。三年升爲府。九年四月復降爲州,以州治永平縣省入,直隸布政司。南有侍郎山,與廣西融縣分界。東有渠水,下流合會同縣之郎江而入沅水。西有零溪巡檢司。領縣四。東北距布政司千八百五十里。
會同州東北。西有沅水,又西南有郎水,自貴州黎平府流入,又東有雄溪,一名洪江,下流俱入於沅水。南有若水巡檢司。
通道州南。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五月復置。北有福湖山。西有渠水,西北有播揚河,自貴州黎平府流合焉。有播揚巡檢司。又西南有收溪寨巡檢司。
綏寧州東。元屬武岡路。洪武元年屬武岡府。三年來屬。東有雙溪,即城步縣巫水之下流也。東北有青坡巡檢司,後移於武陽。西南有臨口巡檢司。
天柱州西北。本天柱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五年五月置。萬曆二十五年改爲縣,析綏寧、會同二縣地益之。崇禎十年東遷龍塘,名龍塘縣。後東遷雷寨縣。後還舊治,復故名。東有沅水。西北有屯鎮汶溪後千戶所,洪武二十三年置。東有鎮遠巡檢司,後移上新市,又有江東巡檢司。
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元施州,屬四川行省夔州路。洪武初省。十四年五月復置,屬夔州府。六月兼置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十二月屬湖廣都司。後州廢,存衛。北有都亭山。東有連珠山,五峯關在山下。又東南有東門山。東北有清江,自四川黔江縣流入,一名夷水,亦曰黔江,衛境諸水皆入焉,下流至宜都縣入於大江。領所一,宣撫司四,安撫司九,長官司十三,蠻夷官司五。東北距布政司千七百里。
大田軍民千戶所洪武二十三年閏四月以散毛宣撫司之大水田置。東有小關山。西南有萬頃湖,與酉陽界。又南有深溪關。北有硝場,產硝。東北距衛二百二十里。
施南宣撫司元施南道宣慰司。洪武四年十二月因之,後廢。十六年十一月復置,屬施州衛。二十七年後復廢。永樂二年五月改置長官司,屬大田軍民千戶所。四年三月升宣撫司,仍屬衛。東有舊治。後遷夾壁龍孔,即今治也。西有前江,發源七藥山,西南流與後江合,入四川彭水縣界。北距衛一百里。領安撫司五:
東鄉五路安撫司元東鄉五路軍民府。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長官司,後升安撫司。領長官司三,蠻夷官司二。
搖把峒長官司元又把峒安撫司,後廢。宣德三年五月改置。
○上愛茶峒長官司
下愛茶峒長官司二長官司俱元容美洞地。至大二年置懷德府,屬四川南道宣慰司。至順二年正月升宣撫司。至正中,升軍民宣慰司。太祖甲辰年六月改軍民宣撫司,後廢。宣德三年五月改置。
鎮遠蠻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隆奉蠻夷官司元隆奉宣撫司。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長官司,後廢。宣德三年五月改置官司。
忠路安撫司明玉珍忠路宣撫司。洪武四年改安撫司,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復置,領長官司一。
劍南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忠孝安撫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置長官司,尋復故。二十三年廢。永樂五年復置。
金峒安撫司元置。洪武四年十二月改長官司。永樂五年復故。宣德三年五月領蠻夷官司一。隆慶五年正月降爲峒長。
西坪蠻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中峒安撫司嘉靖初置。
散毛宣撫司元至元三十年四月置散毛洞蠻夷官。三十一年五月升爲府,屬四川行省。至正六年七月改散毛誓厓等處軍民宣慰司。明玉珍改散毛宣慰使司都元帥。洪武七年五月改散毛沿邊宣慰司,屬四川重慶衛。二十三年廢。永樂二年五月置散毛長官司,屬大田軍民千戶所。四年三月升宣撫司,屬施州衛。南有白水河,一名酉溪,自忠建宣撫司流入,又東南入永順司界。東北距衛二百五十里。領安撫司二:
龍潭安撫司元龍潭宣撫司。明玉珍改長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改龍潭安撫司,屬四川重慶衛。二十三年廢。永樂四年三月復置,來屬。南有清江。
大旺安撫司明玉珍大旺宣撫司。洪武八年十二月因之,屬四川。永樂五年改置,領蠻夷官司二。
東流蠻夷官司洪武八年十二月置東流安撫司,屬四川,後廢。宣德三年五月改置,來屬。
臈壁峒蠻夷官司宣德三年五月置。
忠建宣撫司元忠建軍民都元帥府。明玉珍因之。洪武五年正月改長官司。六年升宣撫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安撫司,尋廢。永樂四年復置宣撫司,屬施州衛。南有白水河,源出將軍山,西南流,車東河自容美司來合焉。北距衛二百五十里。領安撫司二:
忠峒安撫司元湖南鎮邊宣慰司。明玉珍改沿邊溪洞宣撫司。洪武五年正月改沿邊溪洞長官司,後廢。永樂四年改置。西南有酉溪。
高羅安撫司元高羅宣撫司。明玉珍改安撫司。洪武六年廢。永樂四年三月復置。領長官司一。
思南長官司成化後置。
容美宣撫司元容美等處宣撫司,屬四川行省。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吳元年正月改黃沙、靖安、麻寮等處軍民宣撫司。洪武五年二月改置長官司。七年十一月升宣慰司,後廢。永樂四年復置宣撫司,屬施州衛。西南有山河,即漊水之上源,東入九溪衛界。西北距衛二百十里。領長官司五:
盤順長官司元元統二年正月置盤順府。至正十五年四月升軍民安撫司。洪武五年三月改爲長官司。
椒山瑪瑙長官司、五峯石寶長官司、石樑下峒長官司、水盡源通塔平長官司四長官司,俱洪武七年十一月置,十四年廢。永樂五年復置。
木冊長官司元木冊安撫司。明玉珍改長官司。洪武四年廢。永樂四年三月復置,屬高羅安撫司。宣德九年六月直隸施州衛。
鎮南長官司元宣化鎮南五路軍民府,尋改湖南鎮邊毛嶺峒宣慰司。明玉珍改鎮南宣撫司。太祖丙午年二月因之,尋廢。洪武八年二月復置,屬施州衛。二十三年復廢。永樂五年改置,直隸施州衛。有酉溪。
唐崖長官司元唐崖軍民千戶所。明玉珍改安撫司。洪武七年四月改長官司,後廢。永樂四年三月復置,直隸施州衛。南有黔水,即清江之上源。
永順軍民宣慰使司元至元中,置永順路,後改永順保靖南渭安撫司。至大三年四月改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至正十一年四月升宣撫司,屬四川行省。洪武二年爲州。十二月置永順軍民安撫司。六年十二月升軍民宣慰使司,屬湖廣行省,尋改屬都司。西南有水溪,即酉水也,下流入沅陵縣界。領州三,長官司六。東北距布政司二千里。
南渭州司西。元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後廢。洪武二年復置,改屬。
施溶州司東南。元會溪施溶等處長官司,屬思州軍民安撫司,後廢。洪武二年改置,來屬。
上溪州司西。洪武二年置
臈惹洞長官司、麥著黃洞長官司、驢遲洞長官司、施溶溪長官司四長官司,元俱屬思州軍民安撫司。洪武三年改屬。
白崖洞長官司元屬新添葛蠻安撫司。洪武三年改屬。
田家洞長官司洪武三年置。
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元保靖州,屬新添葛蠻安撫司。太祖丙午年二月置保靖州軍民安撫司。洪武元年九月改宣慰司。六年十二月升軍民宣慰使司,直隸湖廣行省,尋改屬都司。北有北河,自酉陽司流入,東入永順司界。又有峒河,下流與盧溪縣之武溪合。領長官司二。東北距布政司千九百七十里。
五寨長官司司南。元置,洪武七年六月因之。
筸子坪長官司司南。太祖甲辰年六月置竿子坪洞元帥府,後廢。永樂三年七月改置。
浙江《禹貢》揚州之域。元置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路。又分置浙東道宣慰使司,治慶元路。屬焉。太祖戊戌年十二月置中書分省。治甯越府。癸卯年二月移治嚴州府。丙午年十二月罷分省,置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府。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杭州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爲浙江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爲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一,屬州一,縣七十五。爲裏一萬零八百九十九。西至開化,與江南界。南至平陽,與福建界。北至太湖,與江南界。東至海。距南京九百里,京師三千二百里。洪武二十六年編戶二百一十三萬八千二百二十五,口一千四十八萬七千五百六十七。弘治四年,戶一百五十萬三千一百二十四,口五百三十萬五千八百四十三。萬曆六年,戶一百五十四萬二千四百八,口五百一十五萬三千五。
杭州府元杭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爲府。領縣九:
錢塘倚。洪武三年四月建吳王府。十一年正月改封周王,遷河南開封府。南有鳳凰山,有秦望山。西南有靈隱山。南有錢塘江,亦曰浙江,有三源:曰新安江,出南直歙縣;曰信安江,出開化縣;曰東陽江,出東陽縣。匯而東爲錢塘江,至會稽縣三江海口入海。西有西湖,源出武林泉。又北有運河,至秀水縣北,而接南直運河。又有安溪,即苕溪也,自餘杭縣流入,下流至烏程縣東北,注於太湖。
仁和倚。東北有皋亭山,有臨平山,下有臨平湖,後塞。北有北新關,成化中設戶部分司於此。又有塘棲鎮。
海寧府東少北。元海寧州。洪武二年降爲縣。南濱海,有捍海塘。西南有赭山,與蕭山縣龕山相對,浙江經其中,東接大海,謂之海門。東南有石墩鎮巡檢司,本置縣東北硤石鎮,後遷於此,更名。西南有赭山鎮巡檢司,本置縣西陳橋北,尋遷赭山,更名,又遷文堂山上,仍故名。又西北有長安鎮。
富陽府西。東有觀山。西南有湖洑山。東南臨富春江,即錢塘江也。西南有東梓巡檢司,後廢。
餘杭府西北。西南有大滌山。西北有徑山。南有苕溪,源出於潛縣天目山。東北有石瀨巡檢司,後廢。
臨安府西。舊治在縣西西墅鎮。洪武初徙於今所,本吳越衣錦軍也。西有天目山,亦曰東天目,其在於潛境者爲西天目。西北有南溪,即東苕溪也,源出天目山,經縣南,亦曰新溪。
於潛府西。北有天目山,浮溪出焉。縣南爲紫溪,下流至桐盧縣入浙江。
新城府西南。西有葛溪,又東北有松溪合焉,至峴口入於浙江。
昌化府西。東南有柳相山。南有銅坑山。西北有千頃山。西有昱嶺,上有關。又西北有黃花嶺,上亦有關。東南有柳溪,東流合於於潛之紫溪。又有雙溪,自縣治南流入柳溪。西有手甗嶺巡檢司,遷縣西南株柳村,又遷縣西湛村,又遷楊家塘,仍故名。
嚴州府元建德路,屬江浙行省。太祖戊戌年三月爲建安府,尋曰建德府。壬寅年二月改曰嚴州府。領縣六。東北距布政司二百七十里。
建德倚。北有烏龍山。西有銅官山。又新安江自淳安縣流入,經城南,東陽江自西南來合焉。又東北有胥溪,來入江,謂之胥口,亦曰建德江。東有管界巡檢司。
桐廬府東北。西有富春山,一名嚴陵山。桐江在南,即浙江也,亦曰睦江。自建德縣流入,經富春山之釣臺下,曰七裏瀨,又東經桐君山下,曰桐江。有桐溪自縣東北流入焉,謂之桐江口,其上源即分水縣之天目溪也。有桐江巡檢司,後遷桐君山,又遷窄溪埠。
淳安府西。南有云濛山。西有都督山,又有威平洞,亦曰青溪洞,又名幫源洞。南有新安江,自南直歙縣流入,亦曰青溪。西有街口、又有永平、南有港口三巡檢司,後廢。東有錦溪關,嘉靖中置。
遂安府西少南。西有武強溪,有雙溪流合焉,曰三渡口,經城南,東北注於淳安之青溪。南有鳳林巡檢司,後廢。
壽昌府西南。東南有巖峒山。西有壽昌溪,東北流至建德縣,入新安江。南有常樂溪,東南流至蘭溪縣,入東陽江。西有社田、西南有上梅二巡檢司。
分水府東北。東有天目溪,上源即於潛縣之紫溪及昌化縣柳溪也,下流爲桐廬縣之桐溪。又東南有前溪,自淳安縣流入,東流於天目溪。東有吳村巡檢司,後廢。
嘉興府元嘉興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爲府,直隸京師。十四年十一月改隸浙江。領縣七。西南距布政司百七十五里。
嘉興倚。南有南湖,亦曰鴛鴦湖,流合運河。又有長水塘,西南接海寧,東北接海鹽縣界。又東有雙溪,東出爲華亭塘,南直松江府之漕舟,由此入運河。
秀水倚。宣德五年三月析嘉興縣地置。西有運河,北經聞家湖,達南直吳江縣之運河。東北有杉青閘、又有王江涇二巡檢司。
嘉善府東。本嘉興縣魏塘鎮巡檢司,宣德五年三月改爲縣。南有華亭塘河,東有魏塘河,東北有清風涇,皆流合焉。西北有分湖,與南直吳江縣分界。又北有章練塘水,亦流合華亭塘河,達華亭縣之泖湖。東北有風涇、西北有陶莊二巡檢司,廢。
崇德府西南。元崇德州。洪武二年降爲縣。西北有運河,自德清縣流入。東南有語溪,一名語兒中涇,又名沙渚塘。又東北有石門塘水,東南接運河,北達歸安之烏鎮。
桐鄉府西少南。宣德五年三月以崇德縣之鳳鳴鄉置。北有運河,與崇德縣接界。又有爛溪,北達吳江縣之鶯脰湖,西達湖州府潯溪。北有皁林鎮巡檢司。
平湖府東。宣德五年三月以海鹽縣之當塗鎮置。東南有故邑山。南有雅山,俗曰瓦山。又當湖在縣治東,下流出海鹽澉浦口入海。其西爲市西河,自嘉興縣流入,入於當湖。其分流南出者,則由縣東南乍浦入海;北出者,則由縣東北蘆瀝浦入海。浦傍有蘆瀝鹽場。又北有東泖,即華亭三泖之上流。東有白沙灣巡檢司,治廣陳墅,後遷縣東南獨山。又東南有乍浦鎮巡檢司,後遷樑莊,仍故名。
海鹽府東南。元海鹽州。洪武二年降爲縣。南有秦駐山,又有長牆山。西南有鳳凰山。東北有湯山,又有獨山,舊置鹽場於此。東臨海,有防海塘,洪武初,以石爲之,南北計四千八百丈。又有東、西、南三海口,而西海口在縣東北,尤衝要。東北有呂港,港口有鹽場。西南有鮑郎市,有鹽課司。東北有守禦乍浦千戶所,東南有澉浦守禦千戶所,俱洪武十九年十月置。城東有海口巡檢司,後徙砂腰村,南有澉浦巡檢司,後遷秦駐山,俱仍故名。
湖州府元湖州路,屬江浙行省。太祖丙午年十一月爲府,直隸京師。十四年十一月改隸浙江。領州一,縣六。南距布政司百九十里。
烏程倚。北有卞山,亦曰弁山。西南有石城山。南有峴山,本名顯山。西南有銅山,一名銅峴山。北有太湖,接南直蘇、常二府界。東北有大錢湖、小梅湖二口,府境羣水皆於此入太湖。又西有苕溪,源自孝豐天目之陰,流經毘山下,出大錢湖口。又南有餘不溪,即杭州境內之苕溪,自德清縣流經府南,匯爲玉湖,復東北出而匯於苕水,亦曰霅溪。東有後潘村巡檢司,後遷南潯鎮,仍故名。東北有大錢湖口巡檢司。
歸安倚。南有金蓋山,亦名何山。又有衡山。東有升山,亦曰烏山,一名歐餘山。又運河在城東,源自苕溪、餘不溪二水,分流爲運河,東北經南潯鎮,入吳江縣界,合嘉興之運河。又南有荻塘,亦曰荻港,東北接運河。其枝流東南出烏鎮,合桐鄉之爛溪。又東有潯溪,即餘不溪支流也,流經南潯。東南有璉市巡檢司。又西南有上沃埠巡檢司,後廢。
長興府西北。元長興州。太祖丁酉年三月改名長官州,壬寅年復曰長興。洪武二年降爲縣。西北有顧渚山,產茶,一名西顧山,一名吳望山。東北有太湖,與南直宜興縣分中流爲界。西有箬溪,下流入太湖。西南有荊溪,東南入於苕溪。東北有皋塘、西南有四安二巡檢司。又西有合溪、南有和平二巡檢司,廢。
德清府南少東。東北有敢三山。東南有運河,有餘不溪,亦曰霅溪,即苕溪別名。東北有新市鎮巡檢司。又東有下塘巡檢司,後遷五柳港口。又東有荷葉浦巡檢司,廢。
武康府西南。東有封山,一名防風山。又有禺山。西南有覆舟山。南有前溪,東北有後溪流入焉,下流入德清餘不溪。
安吉州元安吉縣。正德元年十一月升爲州。西南有故城。洪武徙於今治。東南有白陽山,舊產錫。西有苕溪。又有龍溪,即苕溪支流。東南有獨鬆關巡檢司,又有遞鋪巡檢司,廢。東北距府二十里。領縣一:
孝豐州西南。成化二十三年析安吉縣地置,屬府。正德二年改屬州。南有天目山,有天目山巡檢司。又西南爲金石山,即天目最高處。又南有苕溪,出天目山,此爲苕溪之別源。又西有鬆坑巡檢司。
紹興府元紹興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丙午年十二月爲府。領縣八。西北距布政司百三十八里。
山陰倚。南有會稽山,其支山爲雲門山,又有法華山。西南爲蘭亭山。西北有塗山。北濱海,有三江口。三江者,一曰浙江;一曰錢清江,即浦陽江下流,其上源自浦江縣流入,至縣西錢清鎮,曰錢清江;一曰曹娥江,即剡溪下流,其上源自嵊縣流入,東折而北,經府東曹娥廟,爲曹娥江,又西折而北,會錢清江、浙江而入海。又西有運河,自蕭山縣流入,又東南逕會稽縣,又東入上虞縣界。又南有鑑湖,長十四五里,俗曰白塔洋,有若耶溪合焉。又北有白水湖,旁通運河。北有三江守禦千戶所,在浮山之陽,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三江巡檢司,在浮山桃鬆莊。又西北有白洋巡檢司。
會稽倚。東南爲會稽山,其東接宛委、秦望、天柱諸山。又東有銀山、錫山,舊產銀砂及錫。東南有若耶山。東有曹娥江。東南有平水溪,南合剡溪。東北有瀝海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有黃家堰巡檢司,尋遷瀝海所西,後遷上虞縣界纂風鎮,仍故名。
蕭山府西北。西南有虎爪山,東南有龕山,俱下臨浙江。龕山傍有小山曰鱉子山,浙江自縣西東北流,出其中,東接大海,亦曰海門。東南有峽山,錢清江經其中,復北折而東,入山陰縣界。城西有運河,東接錢清江。又有湘湖。西南有漁浦巡檢司。又西有西興,亦曰西陵,往錢塘者由此渡江。
諸暨府西南。元諸暨州。大祖己亥年正月改諸全州。丙午年十二月降爲諸暨縣。西南有新城,在五指山下,太祖癸卯年,李文忠所築。西有長山,又有五泄山。南有句乘山。又有浣江,即浦陽江,亦曰青弋江。又西南有長清關、西有陽塘關二巡檢司,廢。
餘姚府東北。元餘姚州。洪武初,降爲縣。南有新城,與縣城隔江對峙,姚江經其中。南有四明山,北瀕海。姚江源自縣西南太平山,一名舜江,西北流至上虞縣,乃東北出,經縣南。又東爲慈溪之前江。東北有燭溪湖,引流爲東橫河。西有牟山湖,引流爲西橫河,俱注於姚江。又西北有臨山衛,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北有三山守禦千戶所,一名滸山,亦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東北有三山巡檢司,治金家山上,尋遷破山。北有眉山巡檢司,治眉山寨,尋遷縣西北湖海頭。又有廟山巡檢司,治廟山寨,尋遷上虞縣界中源堰,仍故名。
上虞府東。西北有夏蓋山,北枕海,南臨夏蓋湖。西南有東山。東有覆卮山,接嵊縣界。又東有通明江,即姚江上流。又有運河,在縣治前。又西北有白馬湖,北接夏蓋湖,其相連者有上妃湖,亦曰上陂湖,引流爲五夫湖,東北達於餘姚之西橫河。又西有樑湖巡檢司,本治樑湖,尋遷百官市,仍故名。
嵊府東南。東有丹池山。東北有嵊山。北有?雩山,又有清風嶺。西有太白山。南有剡溪,源出天台諸山,下流爲曹娥江。西有長樂鎮、西北有管解寨二巡檢司,廢。
新昌府東南。東有沃州山。東南有天姥山。又東有東溪,源出天台山,西北流入嵊縣界。南有彩霞鎮、又有豐樂、又有善政三巡檢司,後廢。
寧波府元慶元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吳元年十二月爲明州府。洪武十四年二月改寧波。領縣五。西北距布政司三百六十里。
鄞倚。東有鄮山。西南有四明山,周八百餘里。東有灌頂山,舊產鐵。東南有阿育王山,有太白、天童諸山。東北濱海。有鄞江,一名甬江。東南有奉化江,西北有慈溪,皆流合焉。西南有小江湖,又西有廣德湖,東有東錢湖,皆引流入鄞江。北有龍山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東有甬東巡檢司,治甬東隅,後遷定海縣東南竹山海口,仍故名。又有岱山、又有螺峯二巡檢司,後廢。
慈谿府西北。元曰慈谿。永樂十六年改“谿”爲“溪”。西南有車廄山。東北濱海。南有慈溪,一曰前江,即姚江下流也,藍溪、文溪諸水皆流合焉。西北有鳴鶴鹽課司。又觀海衛亦在西北,洪武十九年一月置。又有松浦巡檢司,治浦東,尋遷浦西。又有向頭巡檢司,治向頭寨,尋遷洋浦,廢,後復。
奉化府南。元奉化州。洪武二年降爲縣。南有蓬島山,又有天門山。西北有雪竇山。北有奉化江,亦曰北渡江,又謂之剡溪。東有市河,東北有趙河,皆南流入焉。東有塔山、東南有鮚琦二巡檢司。又有公棠、連山、柵?虛、東宿四巡檢司,廢。
定海府東北。東有候濤山,一名招寶山,上有威遠城,山麓有靖海城,俱嘉靖三十九年置。東北皆濱海。海中有舟山,有金塘山,有蛟門山,又有普陀落伽山,有大謝、小謝山。南有大浹江,其上流即鄞江,分流爲小浹江,併入海。南有清泉等鹽場。又東北有定海衛,本定海守禦千戶所,洪武十四年四月置,二十年二月升爲衛。東南有穿山後千戶所,洪武二十七年九月置。又有霩衢守禦千戶所,大嵩守禦千戶所,俱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又有舟山中中千戶所,舟山中左千戶所,本元昌國州,洪武二年降爲縣,二十年六月,縣廢。改置。南有上岸太平嶴、西有管界寨二巡檢司。又西北有施公山、南有長山二巡檢司,後廢。又南有霞嶼巡檢司,本名崎頭,正統間更名,後廢。又舟山東南有寶陀、西北有岑港,又舟山東有岱山、西南有螺峯四巡檢司,後廢。
象山府東南。南有石壇山,亦曰壇頭山。東南北三面皆濱海。其南有三萼山,一名三仙島,俱在海中。南有玉泉鹽場。又西南有昌國衛,本昌國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二年十月置於舟山,十七年九月改爲衛。二十年來徙縣南天門山,二十七年遷縣西南後門山。又山西南有石浦守禦前、後二千戶所,俱洪武二十年置。西北有錢倉守禦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一月置。西有爵溪守禦千戶所,洪武三十年十二月置。北有陳山巡檢司,治陳山,尋遷縣東南。西有爵溪巡檢司,遷治姜嶼渡。南有石浦巡檢司,遷治青山頭。又東有趙嶴巡檢司,自寧海縣遷此。俱仍故名。
台州府元台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洪武初,爲府。領縣六。西北距布政司四百四十里。
臨海倚。西南有括蒼山,一名真隱山。又東南有海門山,有金鰲山,皆濱海。南有澄江,一名靈江,流合天台、仙居諸山之水,至黃岩縣入海。又大海在東,中有芙蓉山、高麗頭山。又有杜瀆鹽場。又海門衛亦在縣江,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其北爲前千戶所,洪武二十八年置。東北有桃渚前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東有蛟湖巡檢司,遷治海口陶嶼。又有連盤巡檢司,遷治海口長沙。俱仍故名。
黃岩府東南。元黃岩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爲縣。南有委羽山。東有大海。西北有永寧江,即澄江下流。東南有鹽場,又有長浦巡檢司。
天台府西南。西有天台山。北有赤城山,又有石橋山,皆天台支阜也,其絕頂曰華頂峯。又西南有始豐溪,即澄江上源。又東有楢溪,產鐵。其東爲甬溪。又西有胡竇巡檢司,廢。
仙居府西南。西北有蒼嶺,即括蒼山。又有永安溪,下流亦會於澄江。又西南有曹溪,東有彭溪,俱流合於永安溪。西有田寺巡檢司,後廢。
寧海府東北。北有天門山。西北有龍鬚山,舊產銅鐵。東濱海。東北有鄞江,與象山縣界。南有海遊溪,有寧和溪,又有東溪,東有鐵砂,冶之成鐵,俱導流入海。又有梅嶴鎮,舊有鐵場。又南有健跳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東有越溪、又有長亭、北有鐵場、南有曼嶴、東南有竇嶴五巡檢司。
太平府東南。成化五年十二月以黃岩縣之太平鄉置,析樂清地益之。南有大雷山。西北有王城山。西南有靈山,與玉環山接。東南濱海,曰大閭洋,中有鬆門、石塘、大陳等山。又東有遷江,一名新建河,至縣北曰官塘河,北抵黃岩縣,東入海。東有鬆門衛,本鬆門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二十年六月升爲衛。東北有新河千戶所,洪武十九年十二月置。南有隘頑千戶所,西南有楚門千戶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又東有盤馬、西有二山、又有蒲岐三巡檢司。南有沙角巡檢司,本治岐頭山下,後遷今治。西南有小鹿巡檢司,遷治楚門所之橫山後。西有溫嶺巡檢司,廢。
金華府元婺州路,屬浙東宣慰司。太祖戊戌年十二月爲甯越府。庚子年正月曰金華府。領縣八。東北距布政司四百五十里。
金華倚。北有金華山。南有銅山,舊產銅。城南有東陽江,亦曰婺港,自東陽縣流經此。又有南溪,自縉雲縣來合焉,謂之雙溪,亦曰縠溪,合流至蘭溪而會於信安江。
蘭谿府西。元蘭谿州。洪武三年三月降爲縣。東有銅山,舊產銅。西南有蘭溪,即彀溪也,亦曰大溪,一自衢州之衢港,一自金華之婺港,會於西南蘭陰山下,北入嚴州界。西北有平渡巡檢司。北有靈泉鄉、龍巖鄉二巡檢司,廢。
東陽府東。東南有大盆山,東陽江出焉,經縣北,謂之北溪,亦曰東溪,西南有畫溪,下流至義烏縣入焉。東有永寧巡檢司。又東南有瑞山、玉山。南有興賢、仁壽二巡檢司,廢。
義烏府東少北。南有烏傷溪,即東陽江。西有智者同義鄉、南有雙林明義鄉、北有龍祈鎮三巡檢司,廢。
永康府東南。東南有銅山,舊產銅。南有南溪,亦曰永康溪。又東有孝義寨、南有義豐鄉、東南有合德鄉三巡檢司,後廢。
武義府南少東。東北有永康溪,又有茭道市。西有苦竹市。又北有白溪口市。
蒲江府東北。西有深嫋山,蒲陽江出焉,東流入諸暨縣界。東有楊家埠巡檢司,後廢。
湯溪府西南。成化七年正月析蘭溪、金華、龍遊、遂昌四縣地置。南有銀嶺。西北有縠江,即信安江。
衢州府元衢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己亥年九月爲龍遊府。丙午年爲衢州府。領縣五。東北距布政司五百六十里。
西安倚。永樂二十二年建越王府,宣德二年除。西有巖山。南有爛柯山,又有爵豆山,舊出銀。又西北有銅山,舊出銅、錫、鉛。城西南有衢江,其上源曰大溪,自江山縣流入。又有西溪,亦曰信安溪,自開化縣發源,流至此與大溪合焉,曰雙港口。又東有定陽溪,一名東溪,自遂昌縣流入,合於衢江。西南有嚴剝、東南有板固二巡檢司。
龍遊府東。東有龍丘山。北有梅嶺。又有縠溪,即衢江也,一名盈川溪,又南有靈溪,自遂昌縣流經縣南靈山下,又東北入焉。東有湖頭鎮巡檢司。又北有水北、南有靈山二巡檢司,廢。
常山府西。有三衢山。東有常山,即信安嶺也。北有金川,一名馬金溪,自開化縣流入。東有文溪,自江山縣流入,合於金川,爲信安溪上源。北有下坑、東南有鎮平二巡檢司,廢。
江山府西。東南有江郎山,有仙霞嶺,仙霞關在其上。城東有大溪,仙霞嶺水所匯也。又西有文溪。南有東山巡檢司,本治仙霞嶺下,後遷嶺上。又有小竿嶺巡檢司,廢。
開化府西北。金溪在城東,其源一出馬金嶺,一出百際嶺,至城北合流而南,即金川上源也。北有金竹嶺巡檢司。又西有云臺、北有低阪、又有馬金、南有華埠四巡檢司,廢。
處州府元處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太祖己亥年十一月爲安南府,尋曰處州府。領縣十。北距布政司七百三十里。
麗水倚。大溪在城南,一名洄溪,自龍泉縣流經此,下流至永嘉縣,入於海。又東有好溪,本名惡溪,東南達於大溪。
青田府東南。西有大、小連雲山。南有南田山。又有南溪,即大溪也,亦曰青溪,自麗水縣流入。西南有小溪流合焉。南有淡洋巡檢司,又北有黃壇巡檢司,廢。
縉雲府北。東有仙都山,亦名縉雲山。又有管溪官山。西南有馮公嶺,一名木合嶺,一名桃花隘。又東有好溪,源出縣東北之大盆山,有管溪自東流合焉。又北有南源溪,亦曰南溪,下流爲永康溪,入於東陽江。
松陽府西。北有竹?客嶺。西有松溪,南有竹溪流入焉,下流至麗水縣,入於大溪。又西南有淨居巡檢司,廢。
遂昌府西。南有雙溪,有二源,至縣南合流。又東經西明山南,分爲二,其一入龍泉縣之大溪,其一爲東溪,入松陽縣,爲松溪。北有馬步巡檢司。
龍泉府西南。南有匡山,建溪之水出焉。南有大溪,源出臺湖山,又有靈溪,自縣北流合焉,東入雲和縣界。南有慶元巡檢司,治查田市。
慶元府西南。洪武三年三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西南有鬆源水,南流入福建,爲松溪縣之松溪。
雲和府西南。景泰二年析麗水縣地置。南有大溪,西有黃溪流入焉,東入麗水縣界。又西有七赤渡。東有石塘隘。
宣平府北。本麗水縣之鮑村巡檢司。景泰三年改爲縣,而徙巡檢司於縣之後陶,仍故名,尋廢。西北有礱坑山,舊產銀。南有玉巖山,又有會高山,產礦。又南有虎蹐溪,會流於麗水縣之大溪。
景寧府南。景泰五年析青田縣置。南有敕木山。東有礦坑嶺。西有彪溪,東北有大匯灘,下流皆注於青田縣之大溪。北有沐溪巡檢司,遷縣南大漈仍故名。又西有盧山巡檢司,後廢。東有龍首關,又有龍匯關、白鹿關,俱嘉靖中置。
溫州府元溫州路,屬浙東道宣慰司。洪武初,爲府。領縣五。西北距布政司八百九十里。
永嘉倚。西有岷岡山,又有鐵場嶺。南有大羅山。東濱海。又永寧江在城北,一名甌江,一名永嘉江,自蒼括諸溪匯流入府界,又東注於海。江中有孤嶼山,與北岸羅浮相望。又西北有安溪,東北有楠溪,俱注於甌江。城西南又有會昌湖,東有寧村守禦千戶所,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南有中界山巡檢司,後遷縣東永昌堡。
瑞安府南。元瑞安州。洪武二年降爲縣。正德六年五月徙縣城於故城西,去海三丈五尺,以避潮患。西有陶山。北有帆遊山。城南有安陽江,源出福建政和縣及青田縣界,合流至此,曰瑞安江,亦曰飛雲江,渡處有飛雲關,東接海口。又縣東海岸中有鳳凰諸山。又縣東北有海安守禦千戶所,縣東南有沙園守禦千戶所,俱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有東山巡檢司,本名梅頭,治梅頭寨,後遷,更名。
樂清府東北。東有北雁蕩山。南濱海,有玉環山,在海中。又西北有荊溪。又縣治傍有東、西二溪。西南有館頭江。西有象浦河,東北有石馬港,下流皆達海。有長林鹽場。又西有盤石衛,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有盤石守禦後千戶所,成化五年置。東北有蒲岐守禦千戶所,亦洪武二十年二月置。西有館頭巡檢司,遷治縣西南岐頭寨。後復。東南有北監巡檢司,治玉環山下,尋遷縣東北蔡嶴,又遷縣東白沙嶺,又遷鶚頭,又遷窯嶴山下,仍故名。
平陽府西南。元平陽州。洪武三年降爲縣。西南有南雁蕩山,有玉蒼山。又東南海中有大巖頭山,有南麂山。又西有前倉江,亦曰橫陽江,東南經江口關注於海。南有天富南鹽場。又南有金鄉衛,有蒲門守禦千戶所,東北有壯士守禦千戶所,皆洪武二十年二月置。東南有舥艚、又有斗門二巡檢司。南有江口巡檢司,治下埠,後遷渡頭。又東有仙口巡檢司,遷縣南麥城山,仍故名。又東南有龜峯巡檢司,廢。
泰順府西南。景泰三年以瑞安縣羅洋鎮置,析平陽縣地益之。南有分水山,上有關,爲浙、閩分界處。又西有白溪,下流至福建寧德縣入海。又東有仙居溪,流入瑞安境入海。北有池村巡檢司。南有三冠巡檢司,本洋望,後更名。東南有鴉陽巡檢司,後廢。又羅陽第一關在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