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前新记乞巧望双星

  “苏州好,乞巧望双星。果切云盘堆玉缕,针抛金井汲银瓶。新月挂疏棂。”这是清代沈朝初的《望江南》词,是专为七夕望牵牛、织女二星乞巧而作的。这一段美丽的神话,流传已久,几乎尽人皆知,就是戏剧中也有《牛郎织女》一出应时戏,每逢农历七月七日总要搬演一下。

  神话的来源是这样的,据《荆楚岁时记》说,天河之东,有织女,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机上劳动,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悯她单身独处,许她嫁与河西牵牛郎。她嫁了之后,不再从事纺织,天帝一怒之下,就责令她仍回河东,只许每年七月七日,渡过天河去与爱人一会。天帝拆散这一对恩爱夫妻,似乎忒煞无情;然而织女一嫁就不再纺织,也是自取其咎。足见照神话的作者看来,劳动不但是人间应有之事,就是做了神仙,也是不许不劳动的。

  苏州旧俗,在七夕的前一夜,妇女们将杯子盛了一半河水一半井水的所谓鸳鸯水,露在庭心,天明后在阳光下曝晒了一会,就把绣针丢下去,针浮在水面,水底的针影或粗或细,自能幻出种种物象,借此验看丢针的女孩子是巧是拙。这玩意儿苏州人称为𥓍(音笃)巧,北京人称为丢巧针,杭州人称为针影,据说是古代的穿针遗俗;清代吴曼云咏之以诗云:“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

  七夕,苏州旧时人家有乞巧会,凡是女孩子都须参加,因又称为女儿节。她们往往在庭心或露台上供了香案,烧香点烛陈瓜果,各各礼拜牵牛、织女二星,向他们俩乞巧。这天还得吃巧果,也是乞巧之意;所谓巧果,是用面粉和着白糖打成一个结,入沸油汆脆而成。这种巧果,在七夕前茶食店中早就制备了。现在敬礼双星的旧俗虽已废止,而巧果却仍是年年可吃。

  据说织女渡过天河去和牛郎相会,是借重许多乌鹊作成一条桥的,因此称为鹊桥。还有一个可笑的传说,说每逢七月七日,乌鹊头上的毛都会无故脱落,就为了作桥梁给织女过渡之故。它们这种服务精神,倒是很可佩服的。鹊桥,自是很好的词料,所以词牌中也有《鹊桥仙》一调,如清代女词人袁希谢《七夕》,调寄《鹊桥仙》云:“银河耿耿,鹊桥填否,试想彩云堆里。双双曾未诉离愁,听壶漏、三更近矣。  月光斜照,良辰易过,促织声催不已。年年此夕了相思,才了却、相思又起。”又孙秀芬《蝶恋花》云:“又见佳期逢七夕。乌鹊桥成,欲渡还娇怯。一岁离情应更切。银河执手低低说。  莫怪天孙肠断绝。修到神仙,尚有生离别。风露悄凉人寂寂,夜深独向瑶阶立。”这两位女词人都是深表同情于这一对神仙夫妇的别离的。

  每年只有一个七夕,所以牛郎、织女也只有一年一度的相会,除非逢到闰七月,再来一个闰七夕,那么他们俩就占到了便宜,可以再渡天河,再会一次了。清初词人董舜民,曾有《闰七夕》一词,调寄《八声甘州》云:“再向银河畔,数佳期、相望又相邀。正欢娱此夜,一年两度,良会非遥。记得从前好合,离恨在明朝。更值秋光永,清漏迢迢。  天遣多情灵匹,却无情乌鹊,有意偏劳。看云开月帐,重与渡星桥。愿乞取、羲和历日,算年年、长是闰今宵。何须叹,世间儿女,一别魂销。”词人多情,对于这一对神仙眷属的再度相会,也觉得高兴,所以词中充满着欢欣歌舞的情调;并且愿望年年有个闰七夕,好让他们俩年年多会一次了。
Previous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