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目前的造物主,还是一个怯弱者。他暗暗地使天变地异,却不敢毁灭一个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却不敢长存一切尸体;暗暗地使人类流血,却不敢使血色永远鲜秾;
-
子夏的徒弟公孙高来找墨子,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见不着。大约是第四或者第五回罢,这才恰巧在门口遇见,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
-
我在湿地中谋生自然藏入生态法则内我避开黑色的沼泽笨拙的站在光里我在小径旁盖满彩色蜡笔从未见过画纸为此,光明是瞳孔的颜色竞择是动物的亮度我在森林中生长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叛逆的,临摹心
-
有一天,我会像树叶那样凋零。那时,世上已没有我的名字。我化作一堆灰烬,等待一场春雨冲散我最后存在的证据。
-
不知道是哪一年起,对面的山坡上突然就栽满了桃树。桃树都矮矮的长着,被人们修剪的整齐而有序,所以它们开出的花也整齐而有序,充满了观赏的欲望。
-
读到《孤独者》时,一股悲伤的感觉弥漫肺腑久久不散。想这世间有那么多人,但能同行的却寥寥无几。猛然间觉得“人”这个字不仅仅是指一个生物种群了,它更像是一种状态,一种模式,一种产品。
-
冬日的夜晚降临得很早,等下班的时候天已经黑压压的了,办公楼外墙上亮着的光冷嗖嗖跟风一样刺着人的眼睛。通常情况下,下班后我会拎着只装了钥匙纸巾和猫条的帆布小包溜溜达达地去菜市场,在脑
-
她是谁?叫什么名字,老家在哪里?有多少兄弟姐妹?我通通不知道。我忘记中的有她的时候,她已年近六旬,瘦瘦小小的,驼着背。她是我生活至今见过的唯一一个驼背,也是我生活中见过听过的身边的
-
北方的冬季,少不了两样特色代表,一个是饺子,另一个就是雪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千年习俗的流传,彰显着饺子这道鲜,在人间味之中特殊的地位,寓意平安,吉祥。
-
一个很平常的在校周末。“啊,好烦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别人说大学的周末正是个有大好时光的时候,应该去做有意义的事或者去多多看看美好的世界。
-
父亲离开已六年了,翻开六年前写给他的这篇文章,记忆是那样清晰,情感还是那样浓烈。父亲留给我最深刻的记忆,便是他那行走如风,咚咚作响的脚步声,它伴我入眠,又一次次把我从梦中唤醒,就像
-
每当享受到东北小城—盘锦的秋无私馈赠时,总想把这美妙的体验分享给大家,提起笔来心里又十分忐忑。怕我这笨拙的文笔辜负了这片秋意,也担心小城在地理上能否撑起这片秋,似有过度渲染之嫌。
-
此番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博士到中国来,江苏省教育会请他明天、后天到这儿来演说,又因为我是他的学生,所以叫我今天晚上先来演讲。
-
……目前很多学生选择科系时,从师长的眼光看,都不免带有短见,倾向于功利主义方面。
-
在文明的国家,学生与社会的特殊关系,当不大显明,而学生所负的责任,也不大很重。惟有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如像现在的中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的责任也特重。
-
我直直是睡了一个整天,这使我不能再睡。小屋子渐渐从灰色变作黑色。睡得背很痛,肩也很痛,并且也饿了。
-
太阳带来了暖意,松花江靠岸的江冰坍下去,融成水了,江上用人支走的爬犁渐少起来。汽车更没有一辆在江上行走了。
-
一九一一年,在一个小县城里边,我生在一个小地主的家里。那县城差不多就是中国的最东最北部——黑龙江省——所以一年之中,倒有四个月飘着白雪。
-
看看远方的那团烽燧在边关百尺上扬起光华……它曾经照过胡兵结队。悄无声的骏马驰走平沙;也曾经照过美人青冢。毡帐般的天边哽咽胡笳;或是降将拿重裘夜拥。
-
前几年给上海广州的晚报写了些小文章,共总得数十篇,承出版社好意为选择一部分出版,这是很可感谢的,书名最初拟名“鳞爪集”,但太是普通了,怕和别人重复,改用“草叶集”呢,又与惠特曼的诗
-
蔡孑民的名字,在现今我们虽然熟习,但在那时候(约六十年前,正当光绪戊戌),老百姓中间,只知道有“蔡元培”的。
-
《唐诗三百首》是古诗文选本最通行的一种,百余年来,风行全国;至“五四”以后,说它是“陋”书,似乎一时衰歇了。
-
朱舜水是我们的大同乡,他与王阳明都是绍兴府属余姚县人,在民国成立前后特别受国人的崇敬,杭州清泰门内立祠,遗书重刊,大概都是民国一二年间的事。
-
契诃夫(Tchekhov)书简集中有一节道,(那时他在爱珲附近旅行,)“我请一个中国人到酒店里喝烧酒,他在未饮之前举杯向着我和酒店主人及伙计们,说道‘请’。
-
日本现代奇人废姓外骨(本姓宫武)在所著《猥亵与科学》(1925出版,非卖品)附录《自著秽亵书目解题》中猥亵废语辞汇项下注云,“大正六年发行政治杂志《民本主义》,第一号出去即被禁止,
-
我读《欲海回狂》的历史真是说来话长。第一次见这本书是在民国元年,在浙江教育司里范古农先生的案头。
-
鲁迅是青年的导师,五四运动的骁将,中国新文艺的开山者。他的丰功伟绩,到今日几乎有口皆碑,不必多说了。但是他自己并不承认是青年的导师,正惟其如此,所以为青年们所信服,他的著述为青年们
-
中国“小说”的名目,最初见于《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涂说之所造也。
-
——从县委水利部的材料里摘出来的一段纪事注意!向前看,那个硬着迁出小干坝子的老牛筋,又从山腰上走过来了。
-
我尝说诗与小说,是文学中两大主干,其形式上应行改革之外,已就鄙见所及,说过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