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子仁意

治水潦者,禹也;播五種者,后稷也;聽獄折衷者,皋陶也。舜無爲也,而天下以爲父母。(1)愛天下莫甚焉。天下之善者,惟仁也。夫喪其子者,苟可以得之,無擇人也。仁者之於善也亦然。是故堯舉舜於畎畝,湯舉伊尹於雍人。(2)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仁者之於善也,無擇也,無惡也,惟善之所在。(3)堯問於舜曰:“何事?”舜曰:“事天。”問:“何任?”曰:“任地。”問:“何務?”曰:“務人。”(4)平地而注水,水流溼;均薪而施火,火從燥,召之類也。是故堯爲善而衆美至焉,桀爲非而衆惡至焉。(5)

校正:

(1)“治水潦”以下見《長短經·適變篇注》,“各”作“谷”,末句作“而爲天下父母”。《韓詩外傳》二:“夫闢土殖穀者,后稷也;決江疏河者,禹也;聽獄折中者,皋陶也。然而聖後者,堯也。”蓋本此,亦見《淮南子·詮言訓》。

(2)《墨子·尚賢》中雲:“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爲天子。伊摯,有莘氏女之私臣,親爲庖人,湯得之,舉以爲己相。”

(3)《韓非子·說疑篇》雲:“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是在焉,從而舉之;非在焉,從而罰之。是以賢良遂進,而奸邪並退。”

(4)“堯問”以下見《御覽》八十一,原脫“問何任也”四句,據《御覽》補。《書鈔》十五引:“事天任也。”“也”即“地”之誤。《唐類函》廿六載《書鈔》作:“事天任人。”亦誤。

(5)《呂氏春秋·應同篇》雲:“平地注水,水流溼;均薪施火,火就燥。”《春秋繁露·同類相動篇》雲:“平地注水,去燥就溼;均薪施火,去溼就燥。百物其去所與異,而從其所與同。”又云:“美事召美類,惡事召惡類。”《鄧析子·轉辭篇》,《鬼谷子·摩篇》,《荀子》《勸學篇》、《大略篇》並有此言。

燭於玉燭,飲於醴泉,暢於永風。春爲青陽,夏爲朱明,秋爲白藏,冬爲玄英。四時和,正光照,此之謂玉燭。甘雨時,降萬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謂醴泉。其風,春爲發生,夏爲長嬴,秋爲方盛,冬爲安靜,四氣和,爲通正,此之謂永風。(1)

校正:

(1)《爾雅·釋天疏》引《仁意篇》述太平之事云云。“四時”,《困學紀聞》八作“四氣”。《海錄碎事》十八作“四時之氣和”。“四氣”,任本作“四時”。按《爾雅》“方盛”作“收成”,“靜”作“寧”,“永”作“景”。注云:“此亦四時之別號,《屍子》皆以爲太平祥風。”《御覽》十九引《屍子》雲:“翔風,瑞風也。一名景風,一名惠風。春爲發生,夏爲長嬴,秋爲收成,冬爲安寧。”注云:“《爾雅》以爲四時之別名也,按翔風雲雲,乃瑞圖之文。”見《御覽》八百七十二,此卷誤引爲《屍子》,孫氏據之以補《爾雅》疏,非也。

舜南面而治天下,天下太平。燭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舜之行,其猶河海乎?千仞之溪亦滿焉,螻蟻之穴亦滿焉。由此觀之,禹湯之功不足言也。(1)

校正:

(1)《御覽》八十一,“燭於”之“燭”作“調”。《天中記》十一、《文選·安陸昭王碑文注》兩“焉”字並作“之”。《後紀》十二注首句作“舜之德無不該,南面而治天下。”“河”作“江”,“焉”亦作“之”,“言也”作“尚矣”。諸書引此條並不雲《仁意篇》,按《爾雅疏》引“燭於玉燭”以下,以爲《仁意篇》,述太平之事云云。文正與此相屬,知本書必同在一篇,故錄附於此。“膏火”當作“膏露”,《禮記·禮運篇》亦云:“天降膏露,地出醴泉。”《屍子》於“膏露”當有釋詞,《爾雅》不及“膏露”,故疏引《屍子》不具,爲可惜也。

上一頁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