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爲雜家,其後各家著錄,或在雜家,或在法家。其篇幅,《漢書·藝文志》所載曰二十篇,《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作二十卷。屍子其人,《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稱其爲楚人,《漢書·藝文志》稱其爲魯人,劉向《別錄》稱其爲晉人。《漢書·藝文志》班固自注:屍子“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然《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曰“楚有屍子”。裴駰《集解》曰:“劉向《別錄》曰:‘楚有屍子,疑謂其在蜀。今按《屍子》書,晉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之也。商君被刑,佼恐並誅,乃亡逃入蜀。自爲造此二十篇書,凡六萬餘言。卒,因葬蜀。”司馬貞《索隱》亦曰:“按屍子名佼,音絞,晉人,事具《別錄》。”
《屍子》原書自宋以後佚失,清代先有惠棟刻《屍子輯本》三卷,又有任兆麟刻《校訂屍子》三篇,繼有孫星衍刻《屍子集本》二卷。至嘉慶十六年(1811),汪繼培據三人輯佚,重加釐訂,成《屍子校正》二卷。其書以唐代《羣書治要》所載《屍子》部分爲上卷,以散見各書之文字爲下卷,另集各輯本所違錯及誤收文字爲《存疑》,附於書後,故呂思勉《經子解題》稱之爲“實最善之本也”。
《屍子》一書自清及近代以來,學者多視爲僞書。然呂思勉先生《經子解題》稱今本《屍子》,“據今所輯存者,十之七八皆儒家言……此書蓋亦如《呂覽》,兼總各家而偏於儒……實足以通儒、道、名、法四家之郵。”又稱:“其文極朴茂,……今雖闕佚已甚,然單詞碎義,足以取證經子者,實屬指不勝屈……此外典制故實,足資考證者尚多。”按戰國之際,學者多有能涉獵百氏、不主一家者,如韓非於師承則爲儒家之荀卿,於學理則爲道家之老聃,儒道名法自相通,而不止於相絀相非也。觀其《廣澤》一篇從容平章墨子、孔子、皇子、田子、列子、料子之語,豈難明此?《屍子》恐亦如《四庫》館臣所論《慎子》,“道德之爲刑名,此其轉關”者歟?是邪非邪,亦所謂可與通達者道,難爲固陋者言也。
汪氏原刻收入《湖海樓叢書》,光緒三年浙江書局據以刻爲《二十二子》,此次據上海古籍出版社縮印浙江書局刻本整理。原刻段落均仍舊不改,而加以現代標點。原刻爲夾註,現均改爲段後注。
洛陽老莊研究院
瀟雨 整理排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