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城外寒山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詩,憑着這首詩在後世讀者中的輾轉傳誦,就使楓橋和寒山寺享了大名,並垂不朽。

  寒山寺在吳縣西十里的楓橋旁,因此又稱楓橋寺;起建於樑代天監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宋代太平興國初,節度使孫承祐又造了一座七層寶塔,嘉祐年中由宋帝賜號“普明禪院”;可是在唐代已稱之爲寒山寺,所以自唐至今,大家只知寒山寺了。元代末,寺與塔俱毀於火,明代洪武中重建;以後再毀再修,在嘉靖中,鑄了一口大鐘,並造了一座樓,把這鐘掛在樓中;可是後來不知如何,竟不翼而飛,據說是被日本人盜去的,所以康有爲題寒山寺詩,曾有“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之句。葉譽虎前輩也有一絕句詠此事:“長廊曲閣塞榛菅,法物何年趙璧還。不分風期成鈍置,寒山寺裏覓寒山。”現在的那口鐘,聽說是日本人另鑄了送回來的,但是好像是翻砂翻出來的東西,一些兒沒有古意了。

  寒山寺之所以得名,考之姚廣孝記稱:“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測人也。冠樺皮冠,著木履,被藍縷衣,掣風掣顛,笑歌自若,來此縛茆以居。暑暍則設茗飲,濟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屩,或代其挽,修持多行甚勤。尋遊天台寒巖,與拾得、豐幹爲友,終隱入岩石而去。希遷禪師於此建伽藍,遂額曰寒山寺。”明清二代間,寺中一再失火,一再修復,可是那座塔卻終於沒有了。

  清代詩人王漁洋,曾於順治辛丑春坐船到蘇州,停泊楓橋,那時夜已曛黑,風雨連天,王攝衣着屐,列炬登岸,徑上寺門,題詩二絕雲:“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疏鍾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題罷,擲筆而去,一時以爲狂。

  舊時詩人詞客,都受了張繼一詩的影響,每詠寒山寺,總得牽及那鍾,如宋代孫覿《過寒山寺》雲:“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欹枕猶聞半夜鍾。”清代胡會恩《送春詞》雲:“畫屧蒼苔陌上蹤,一春心事怨吳儂。曉風欲倩遊絲綰,愁殺寒山寺裏鍾。”詞如宋琬《長相思·吳門夜泊》雲:“大江東,五湖東,地主今無皋伯通,誰人許賃舂。  聽來鴻,送歸鴻,夜雨霏霏舴艋中,寒山寺裏鍾。”趙懷玉《蝶戀花·吳門紀別》雲:“才得清尊良夜共。醉不成歡,卻被離愁中。多謝故人爭踏凍。霜天也抵花潭送。  別語無多眠食重。隔個城兒,各做相思夢。篷背月窺衾獨擁。寒山寺又鍾催動。”可是寒山寺中,並沒有張詩的真跡,舊有詩碑,是明代文徵明所寫,因年久模糊,後由俞曲園重寫勒石,至今尚存。

  一九五四年十月,蘇州市園林修整委員會鑑於寒山寺的日就頹廢,鳩工重修,我也是參加設計的一員;動工三月餘,面目一新,可惜原有的楓江樓沒有修復,引爲憾事!幸而後來將城內修仙巷宋氏捐獻的一座花籃樓移建寺中,仍可登臨遠眺,差強人意。春節開放以來,遊人絡繹不絕,鐘樓上鐘聲鏜鏜,也幾乎終日不斷了。
上一頁
作者:周瘦鵑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1183
阅读量:123
可阅书店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