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歲人家別樣春

  大除夕閤家用火盆燒獸炭,老幼團團坐着閒談,小兒女在旁嬉戲歌唱,通宵不睡,直到天明,舊俗稱爲守歲。不但蘇州如此,大概各處都有此俗。臥室裏頭,還要點上一對一斤重的大蜡燭,通夜不可熄滅,生了花便算是喜訊,是大吉大利的;旁邊還得安一隻香爐,點上一支安息香,一支完了再接一支,與那蠟燭爲伴,這蠟燭就叫做守歲燭。清代吳轂人有詩《詠守歲燭》雲:“燭房人乍醒,蠟炬未全銷。閱歲心三寸,流光影一條。誰參無盡意,此是可憐宵。掩映迎神處,春紅隔幕搖。”又王次回《殘歲即事》雲:“紗籠椽燭焰如幢,火齊呈花喜一雙。爲惜輕風吹燼落,曉妝成後未開窗。”這是詠生了花的守歲燭的。

  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唐代杜少陵《杜位宅守歲》詩,有“守歲阿戎家”之句;宋代蘇東坡詩中,也有“欲喚阿咸來守歲,林烏櫪馬鬥喧譁”之句;又席振起《守歲》詩云:“相邀守歲阿成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末二語駁得有理,這就足見守歲之無謂了。

  守歲詩中較有情致的,有清代朱九江《守歲與閨人夜話》二首:“漸漸衣棱凍,娟娟鬢影深。鏡奩今共命,燈火此愁心。萬態趨殘夜,孤思殿苦吟。高懷吾愧汝,卒歲恥言金。”“近恙亦良已,遐憂方缺然。與卿俱省恨,明歲入中年。事往疑尋夢,親衰每禱天。翻憐株守好,說笑展春筵。”這分明是一對患難夫妻,而能於苦中尋樂的。又葉譽虎前輩有《除夕守歲作》雲:“流光難挽去如塵,珍重臨歧意倍親。情到無聊還爾爾,事如可例總陳陳。深宵燈火兒時影,鬧歲人家別樣春。更想明朝風雪裏,折梅來認去年人。”這還是他二十歲以前的作品,而已稍涉感慨了。

  安吉吳昌碩老畫師,有《守歲作畫》一詩,系以小序,很有風趣,序雲:“除夕不寐,挑鐙待曉,命兒子檢殘書,試以難字,徵一年所學。煮百合充腹,百合一名摩羅春,白花者根如玉蓮花,食之益人肺胃,勝屠蘇酒十倍也。雄雞亂啼,殘臘將盡,亟呵凍寫圖,吟小詩紀事。詩成,晨光入牖,爆竹聲砰然,狐裘貂冠客挾刺賀新年,輿馬過門矣。”詩云:“臧書換米剩已稀,酸寒一尉將何依。守歲篝鐙照虛壁,傳聞翻說吾道肥。吾道不肥今復古,百合滋味同清苦。贏得梅花窗外開,畫裏何須折來補。”此老詩多古樸可喜,別饒郊寒島瘦之致。他老人家中年曾做過一任小官,而又不會弄錢,常常鬧窮,所以他的詩中往往自稱“酸寒一尉”或“酸寒尉”,其牢騷可知。
上一頁
作者:周瘦鵑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948
阅读量:87
可阅日刊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