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的天下

  記得去年秋間,曾見報載,我國四川省所產的橘輸出國外,每一噸可換回鋼材十多噸,看了這消息,很爲興奮,心想我們儘可不吃橘子,儘量向國外去換回鋼材來,那麼對於重工業和國防建設,貢獻實在太大了;因詠之以詩:“建國還須建國防,取材海外有良方。何妨不食千頭橘,盡換錚錚百鍊鋼。”事實上我國各地橘的產量特大,所以入冬以來,大小城鎮中的鮮果鋪裏和鮮果攤上的橘,滿坑滿谷,到處可見,仍然是橘的天下。

  橘又名木奴,是常綠灌木,樹身高丈餘,莖間多刺,葉兩頭皆尖,夏初開小白花,清香可喜,入秋結實,初作綠色,經霜漸泛硃紅色,那就成熟了。橘的名色很多,有塌橘、包橘、沙橘、綿橘、凍橘、油橘、乳橘、荔枝橘、穿心橘、自然橘,等等,都聞所未聞,現在怕已斷種;還有一種綠橘,作紺碧色,不等到霜降之後,色味都好,冬間採下來時,還是新鮮可愛,這在蘇州也是從未見過的。我們現在所能吃到的,就只有福橘、洞庭紅、汕頭蜜橘、廈門蜜橘、黃岩蜜橘、暹羅蜜橘、天台蜜橘,以及嬌小玲瓏而沒有核的南豐貢橘了。

  橘的產區最廣,真的遍及天下,如蘇州、台州、溫州、漳州、福州、荊州以及四川、廣東等省;而古書中所載,地區更多,如《呂氏春秋》說:“果之美者,有江浦之橘。”《述異記》說:“勾漏縣有白橘、青柑。”又說:“條陽山中有白橘花,色翠而實白,大如瓜,香聞數裏。”《武夷山志》說:“峯山有仙橘,小者如彈丸,其皮可食,大者如雞卵,味尤甘。”《廣州記》說:“羅浮山有橘,夏熟,實大如李。”此外,如長沙的善化縣有橘洲,產橘極多,又常德也有橘洲,長二十里,是吳李衡種橘的所在。又巴縣在劉先主時,設有橘官,這種官大概都是搜刮了好橘進貢皇家的,不用說都是擾民的了。看了古今來產橘地區之廣,稱爲橘的天下,誰曰不宜?

  關於橘的文獻,也是在文學史上極有價值的,如我們的愛國大詩人屈原,就有一篇《橘頌》,不妨轉錄於此:“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可任兮。紛縕宜修,姱而不醜兮。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深固難徙,廓其無求兮。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閉心自慎,終不失過兮。秉德無私,參天地兮。願歲並謝,與長友兮。淑離不淫,梗其有理兮。年歲雖少,可師長兮。行比伯夷,置以爲像兮。”他如魏曹植、晉潘岳、樑吳均、宋謝惠連等都有《橘賦》,可見橘是如何地見重於騷人墨客了。
上一頁
作者:周瘦鵑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997
阅读量:62
可阅书店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