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燈話

  農曆正月十五日,向稱上元;這夜即稱元夕,俗稱元宵,舊俗必須張燈,盛極一時。考之舊籍,據說還是起於唐代睿宗景雲二年,只有一夜;到唐玄宗時,改爲三夜,元宵前後各一夜;到了北宋乾德五年,又加上十七、十八兩夜,增爲五夜;到南宋理宗淳祐三年時又增一夜,自十三夜起,名爲試燈;到得明代朱太祖時,更變本加厲,增爲十夜,自初八夜起就張燈於市,到十七夜才罷,名爲燈市。近年來蘇滬風俗,都以十三夜至十八夜爲燈節,倒還是依照着南宋舊俗呢。

  制燈最工巧的地方,近推浙江菱湖,往年我在上海居住時,就聽得菱湖燈綵的大名,也曾見過各式各樣的菱湖燈,確有鬼斧神工之妙。記得當年有一個叫做桑棟臣的,專給新舊劇場扎燈綵,聽說他就是菱湖人,技術確很不差。但在宋代,蘇州倒是以制燈著名的,周密《乾淳歲時記》稱:“燈之品極多,每以蘇燈爲最。圈片大者,徑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種種奇妙,儼然著色便面也。”梅里人用彩箋鑄細巧人物扎燈,名梅里燈,也很有名;又有一種夾紗燈,是用彩紙刻花竹禽魚而夾以輕綃的,現在恐已失傳了。清代道光年間,閶門內吳趨坊皋橋中市一帶,都有出賣各種彩燈的,滿街張燈,陸離光怪,令人目不暇給,人物有張君瑞跳粉牆、西施採蓮花、劉海戲蟾諸品,花果有蓮藕、玉蘭、牡丹、西瓜、葡萄諸品,禽獸水族則有孔雀、鳳凰、鶴、鹿、馬、兔、猴,與金魚、鯉魚、蝦、蟹諸品,其他如龍船燈、走馬燈等,不勝枚舉。今年春節,人民路怡園爲了引起大衆興趣,特請名手精製彩燈大小數十隻,全用各色絹綢,或加彩繪,或綴流蘇,十分悅目;而給我以良好印象的,是塔燈、蓮花燈和走馬燈三隻,不愧爲箇中精品。一連半個月,倒也有萬人空巷之盛。

  走馬燈是我兒時最愛看的,大率用紙剪了人物車馬或京劇中的《三國》《水滸》等戲,着了彩色,黏貼在竹製的輪子上,承以蠣殼,一點上蠟燭,就會轉動,大抵小朋友們都是喜歡這玩意兒的。清代吳轂人有《轆轤金井》一詞詠走馬燈雲:“漲煙飛焰。送星蹄、逐隊奔騰不少。一片迷離,向蟬紗圍繞。簾深夜悄。怕壁上、觀來應笑。幾許英雄,明明滅滅,冬烘頭腦。  平生壯懷漸老。念五陵遊歷,空負年少。陳跡團團,嘆磨驢潦倒。山香插帽。要鼓打、太平新調。盡洗弓兵,飈輪迅卷,月斜天曉。”末尾的幾句,很有意義,藉以鼓吹今日的世界和平運動,似乎也可以適用的。
上一頁
作者:周瘦鵑
类型:散文随笔
总字数:946
阅读量:55
可阅书店
Amazon AD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