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一切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布告三界:地下太平。
-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
-
游光爱夜的人,也不但是孤独者,有闲者,不能战斗者,怕光明者。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深夜,在日下和在灯前,常常显得两样。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
-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
随时可以修改补充。一我们静下来看看,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二我们空闲还好,如果遇到空闲的难受了。怎么办,那就是与眼前的现实合一。
-
“日天仔,又没钱了喔?”一个骨瘦如柴,有些龅牙的男人拽住了我向读者介绍一下自己:“张文昊,江湖人称日天仔,大家都说我狠,日天日地日空气,我也懒得计较,对,我是一个黑社会,黑社会也没
-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定居在米镇,那是南方一座安静的小镇,小镇像是一座山。山体交错,河道弯曲,蛇一样的流水从西北至东南穿行而过,昼夜更替,四季迭代,不改其貌。
-
一隅静谧,足以慰风尘,站台,天地虽小,却承载了数不尽的思念与重逢。做泊客的这些年,我见过不同季节,不同时间的站台,深夜,黎明,正午,黄昏,人海川流不息,火车走走停停,时间在此交汇,
-
细雨绵绵后,院子里的瀑布小番茄快熟了,果子五颜六色,一串串如成熟的葡萄般大小,颗颗饱满圆润,水嫩多汁。植株有一人多高,株顶被三角支起来的木棍架着,繁茂的绿叶丛中,自上而下并排结对挂
-
除夕之夜人不眠,合家欢聚迎新年。欢声笑语不绝耳,满目尽显万物新。美味佳肴挤上桌,举杯畅饮庆团圆。忽闻跨年钟声响,许个心愿好运伴。
-
近秋末,天凉。校车缓缓启动尾气喷出,扬起了周围的一阵烟沙,让人们下意识地捂起口鼻,眯起双眼。我是一个乡镇女孩,有一个比较拮据家庭,与大部分家庭一样,我们家过得是很平凡却又温馨的生活
-
夜深了,喧嚣的小城安静了下来,忙碌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连白天穿梭的汽车也随主人睡去了,坐在房间里除偶尔听到秋虫低鸣外,自己的心跳也能听的见,路灯那黄色灯光透过窗帘洒了进来,房
-
这是上海《民国日报》邵力子先生一条“随感录”的标题。关于这个问题,北京颇有几位医生研究过;但是他们还不曾有简单的答案。
-
研究社会,当然和研究社会学的方法有关系。但这两种方法有不同的地方。就是社会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状况,社会问题是研究个人生活状况。
-
这个题目是我在山东道上想着的,后来曾在天津学生联合会的学术讲演会讲过一次,又在唐山的学术讲演会讲过一次。
-
今日最没有根据而又最有毒害的妖言是讥贬西洋文明为唯物的(Materialistic),而尊崇东方文明为精神的(Spiritual)。
-
我在民国二十三年,曾在考试院住过几天,也在此会场讲过话,所以这次重来,非常愉快。
-
今天我同诸君所谈的题目是《学生与社会》。这个题目可以分两层讲:(一)个人与社会;(二)学生与社会。
-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
从7月3日到7月7日,我们几个朋友——金旬卿先生,金仲藩先生和他的儿子建午,任叔永先生和他的夫人陈衡哲女士,我和我的儿子思杜,共七人——走遍了平绥铁路的全线,来回共计一千六百公里。
-
前接先生三月二十一日手书,当时匆匆未及即时作答,现闻成都报纸因先生的女儿辟畺女士的事竟攻击先生,我觉得我此时不能不写几句话来劝慰先生。
-
北京大学教授孟森先生前天寄了一篇文字来,题目是论“士大夫”(见《独立》第十二期)。
-
一、汪长禄先生来信昨天上午我同太虚和尚访问先生,谈起许多佛教历史和宗派的话,耽搁了一点多钟的工夫,几乎超过先生平日见客时间的规则五倍以上,实在抱歉的很。
-
一我生在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十七日(1891年12月17日),那时候我家寄住在上海大东门外。
-
一纷纷歌舞赛蛇虫,酒醴牲牢告洁丰。果有神灵来护佑,天寒何故不临工?这是我父亲在郑州办河工时(光绪十四年,1888)做的十首《郑工合龙纪事诗》的一首。
-
一提起我们当时讨论“文学革命”的起因,我不能不想到那时清华学生监督处的一个怪人。
-
密密的浓黑的一带长林,远在天边静止着。夏夜蓝色的天,蓝色的夜。夏夜坐在茅檐边,望着茅檐借宿麻雀的窠巢,隔着墙可以望见北山森静的密林,林的那端,望不见弯月勾垂着。
-
搬家!什么叫搬家?移了一个窝就是啦!一辆马车,载了两个人,一个条箱,行李也在条箱里。
-
黄河边上的驴子,垂着头的,细腿的,穿着自己的破烂的毛皮的,它们划着无边苍老的旷野,如同枯树根又在人间活动了起来。
-
秋日,枯黄的秋日,在炕上我同菱姑吃着萝葡。小妹妹跑来了,偎着我,似乎是用眼睛说:“姐姐,不要吃萝葡,厨房不是炸鱼吗?”她打开门帘,厨房的鱼味和油香进来了!乡间的厨房,多是不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