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声笑语举杯饮,其乐融融享天伦。儿时的过年,对我们来说是件大事,包饺子,做花糕,蒸馒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大人们忙得热火朝天,准备过年期间的各种美食。孩子们则呼朋唤友,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比起大人,他们更期待过年,期盼着钟声响起,就能换上新衣,迎接新一岁的到来。
那时的农村,过年的仪式感很强,大扫除,放鞭炮,贴春联,赶集,逛庙会,逢年总会降雪,瑞雪兆丰年,夜晚来临,白雪皑皑的街道,映着皎洁的月光,没有路灯也是亮的,跟着父母走街串巷,心情甚是愉悦。白天的集市,人流攒动,热闹非凡,遍布着各式各样的年货,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欢乐喜庆的氛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明亮的眼神,真挚的问候,无一不传递着幸福的味道。
北方过年,饺子是少不了的,对于喜好甜食的我来说,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吃上一口母亲用黏面做的黏卷子。
黏面,即黍子面,黍子面是北方农村的传统美食,上世纪90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烹制。制作过程简单易操作,面粉里加上清水,揉成窝窝头的形状,放到蒸笼里蒸熟,然后用筷子夹到案板上,一边蘸着凉水,一边和面团,母亲的手速极快,刚出锅的黏面很烫,却伤不了她的手。
揉面直至冷却,再搓成粗细适中的长条,按成扁平的形状,最后用刀具切成一块一块的,放在高粱杆串成的篦子上,黏卷子的雏形就做好了。定型后,用筷子夹住,放进滋滋作响的油锅里,煎至焦黄,再翻另一面,小火静置,不一会儿,外焦里嫩,香甜软糯的黏卷子就煎成了。出锅后,撒上绵绵的白糖,细细的糖融进余油里,分散开,跟黏卷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咬上一口,心满意足,回味无穷!
这份只属于家乡的味道,永久地印在了我的味觉记忆里。今年春节,去姐姐家过年,我又看到了儿时必吃的黏卷子,惊喜之中又有些亲切,那是母亲准备的黏面,她说,过年了,即便回不了家,也记得吃点黏卷子。那是从小到大,属于这个节日,传统的仪式感,山珍海味虽然可口,但在她眼里,吃上一口家乡的粗粮,才算是圆满的过了年。
执起筷子,轻轻夹起,上面的白糖已经融化,薄薄的一层糖液覆盖在黏卷子上,晶莹剔透,靠近唇边,熟悉的粮食的清香味道,侵入鼻喉,咬上一口,绵密弹牙,甚是好吃。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份简单的粗粮,唤起了童年节日的美好回忆,那些依偎在母亲身边生活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的日复一日,踏实又温馨。嘴里的食物,细细咀嚼,品味的是幸福,是那段无忧无虑,能够肆意奔跑的孩提时光。
岁月匆匆,时间改变了容貌,更换了居住的城市,长大的我们,终日忙忙碌碌,生活变得枯燥,单调,能触动心弦的事情,似乎越来越少,渐渐的,让人误以为,获得幸福的成本好像越来越高了,于是慢慢遗忘了身边唾手可得的感动,遗忘了曾经的纯粹,而这些潜意识里的纯真,一道菜,一种熟悉的味道,都会帮你记得。
知足人常乐,生活的本质是快乐,而不是卷在是非里的欲壑难填,粗茶淡饭里的乡味儿,剔除了油浊,吃的是香甜,念的却是初心!